例談在文本評價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所謂“文本評價”是指學生在閱讀文本過程中的一種感悟,是學生與文本交流、與作家對話的一種方式,是學生走進文本的途徑之一。以《社戲》為例,通過“開展體驗式評價,培養學生語言與思維素養和開展藝術式評價,培養學生審美和文化素養”兩個方面闡述個人應用文本評價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實踐。
關鍵詞:文本評價;語文核心素養;思維素養
所謂“文本評價”是指學生在閱讀文本過程中的一種感悟,是學生與文本交流、與作家對話的一種方式,是學生走進文本的途徑之一。在素養時代,語文課堂開展文本評價要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促進學生潛能、個性和創造力的發揮。因此,開展文本評價的出發點應以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為目標,進而全面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本文以教讀《社戲》為例,談談個人的教學實踐。
一、開展體驗式評價,培養學生語言與思維素養
文本教學是語文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與文本交流有益于學生語言與思維素養的養成。正是文本凝聚著人文精神,是學生連接語文與生活體驗的主通道,開展文本評價活動,有助于學生表達個性感悟。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因此在語文課堂中開展體驗式評價,有助于學生語言與思維素養的發展。
教讀《社戲》時,在對話人物環節中,我引導學生評價文中的人物。有的說雙喜是個好“頭”,為了“我”,勇敢地做出保證,照顧“我”很周到;有的說阿發是個憨小子,偷豆偷到自家里去;有的說他很善良,沒有因為我們去偷豆而告狀,也沒有責罵我們,送豆的行為更為可敬;有的猜測,魯迅寫這篇文章,是對這些淳樸人物的懷念……
學生的評價源自于文本的體驗,對文本人物開展體驗式的文本評價,是學生與文本交流的結果,以此引發學生進一步體悟文本,理解作者的寫作本意。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作為語文老師不僅要在課堂中喚起學生的文本評價意識,更要引導在真情實感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發散性思維。
二、開展藝術式評價,培養學生審美和文化素養
若在語文評價情境中添加藝術元素,那么課堂就會呈現多彩的藝術美感,就會增強藝術感染力,學生在藝術情境中就會看到“形”,體驗到“情”,享受到“美”?!渡鐟颉芬晃闹锌山栌玫淖x、畫、唱、演等藝術元素不少,在文本評價中我們可以通過唯美的藝術情境,在如詩如畫的書卷中,在如歌如夢的音曲中,引導學生開展藝術化文本評價,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學生的語文審美素養和文化傳承意識也會得到發展。
教讀《社戲》時,在細讀文本環節中,引導學生品析看戲途中片段,筆者先請有歌唱天賦的學生吟唱歌曲《夢里水鄉》,指導學生在音樂情境中品閱魯迅先生的白描手法;接著請有朗讀特長的學生在樂曲《春江花月夜》中誦讀,引導學生在優美的朗讀情境中品析魯迅的特色語言;再請有繪畫特長的學生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通過簡筆畫描繪自己的夢中水鄉,然后結合文本對畫作進行評價,誘導學生感受魯迅特有的水鄉情結。在音畫情境中,點燃了學生的思維火花,學生對文本的評價讓我感到驚詫:故鄉,如清水芙蓉般的清純,又如茫茫草原般的寬廣,那易安詞般委婉深沉的意境,讓我醉倒在水鄉中;那聲音如歌般的宛轉悠揚,那樣的抑揚頓挫,在淳厚而多彩的畫面中,我也夢回了水鄉;故鄉的畫如李白一樣飄逸灑脫,故鄉的色彩如周莊般展示水鄉的魅力,故鄉的韻味如《富春山居圖》般的深遠蒼?!@些帶有藝術化的文本評價,不僅把學生帶入夢里水鄉的情境,也把學生帶到自己故鄉的情境中。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在小組探究中開展藝術化的文本評價,學生的語文審美素養和傳統文化情結有很大的提高。
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有時來自對教師的模仿,語文教師要學習蔡蕓芝先生,給魏巍先生有益的影響,指引學生品味作家個性的語言,引領學生回味藝術化的評價語言,那么我們的學生就會出現很多的“魏巍”。因此,創設形情美的文本評價活動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藝術美,在語言熏陶中提高語文能力,自然而然地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借助文本評價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這是一種嘗試,也是對過去語文教學評價的一種修正與改進,當然這其中也有諸多不完善之處,在今后的課堂實踐中將繼續努力探索。正如有人說評價是加油站,目的是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斷發展。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要心懷愛心,用嶄新的教育理念、用自己的智慧去探索語文教學途徑,在實踐中力爭教學功效最大化,力求學生的核心素養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暉.激勵、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J].現代教學,2014(12).
[2]劉萍.“形”“情”“美”:淺論語文教學與藝術教育[J].中學語文,2010(6).
[3]陳飛.新課程改革評價機制初探[J].中外教育研究,2009(11).
編輯 郭小琴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17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