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關于“上課不講下課講”論斷的辯證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有些人質疑教師“上課不講下課講”,原因是多樣的,既有以偏概全,也有社會原因,被放大成為整個教師群體的行為,造成了社會的誤解。本文分析了這種說法形成的原因,并期盼通過指出問題的方式,引起關注,讓人們正確分析原因,嘗試解決教育痼疾。
  【關鍵詞】原因分析;資源競爭;解決痼疾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常常聽到有些人說,現在學校的老師都是“上課不講下課講”,老師上課的時候不講重點,逼迫學生課后有償補課,職業道德差,不配為人師表。這句話以偏概全,影響非常惡劣,眾口鑠金,對教師形象的抹黑甚至激起了整個社會對教師職業素養以及教師職業道德的質疑。許多人認為教師有償家教肥得流油,教師“上課不講下課講”,成為教師這個職業的一宗罪過,整個群體被列為嘲笑質疑的對象。
  其實仔細思考起來,這句話還真經不起推敲。那究竟是誰先說學校教師“上課不講下課講”的呢?經查網絡,這句話最初出自某培訓機構的創始人,為了招生擴大生源,反復宣傳學校教師“上課不講下課講”,只有到培訓機構中學生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有更多的收獲。其實是培訓機構為了擴招生源,對學校教師進行變相貶低。至此找到了這句話的出處,那么社會上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對這一觀點認可呢?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應試教育的壓力
  家長之所以愿意讓學生到各種社會培訓機構去上輔導班、強化班、特長班,恰恰是因為當前應試教育的壓力,高考分數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和前途有重大影響,至今仍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不僅是高考的壓力,中考亦面臨同樣的競爭,甚至發展到幼小銜接也需要考試。正是社會整體的優質教育資源有限,為了占有這種資源,就加劇了競爭的程度。
  在這種篩選機制下,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不落后于其他孩子,就競相讓自己的孩子去上各種輔導班、加強班,有的學生在休息日一天時間里要上七八個輔導班。家長不僅要接送付出時間成本,家庭教育支出也大大增加,這種壓力轉嫁到學生身上,就造成了孩子累、家長累,整個社會都有了負擔。
  面對這種社會現狀,沒有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案,也沒有媒體以客觀的輿論導向引導家長去分析存在的問題,因此,無論是家長還是社會各界,都有自己的委屈和無奈,認為學校已經不是一片凈土,所以學生才不得不去補課,逐漸把這種不滿發泄到教師身上。由此,“上課不講下課講”這一嫁禍到教師身上的論斷“深入人心”,原因是大家需要一個迸發情緒的出口,應試教育壓力山大,教師其實是在為整個社會的不滿情緒、焦灼情緒背鍋,至于深層次的原因無人去追究。各地近年來高考做了諸如3+“X”自選科目、走班制、多次考試取其中最好成績等探索,但卻仍然沒有完全改善當前的現狀。
  二、校外培訓機構的推波助瀾
  從媒體頒布的數據來看,國家一直在出重拳整改校外培訓機構。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共摸排校外培訓機構40余萬所,存在問題機構27萬余所,整改率只有59.82%。從上列數據來看,不合格的培訓機構要多于合格的培訓機構。據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調查的情況,有很多培訓機構是無證經營,無教材綱要,無詳細教學計劃,大多是外聘在校大學生等人員擔任教師,有的是集體培訓,有的則是一對一培訓,隨意性較大。
  即便是合格的培訓機構,為體現出與學校教育不同,搶占各種培訓市場,拼盡全力大辦藝術特長班、英語口語班、各種奧數班、物理化學競賽班,還有作文強化班。學生在培訓機構學的難度大、內容深,有些甚至是超綱教學。例如在小學階段,學校里課程設置完全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面向全體,主要是基礎普及教育。學校課內所講的內容肯定與課外培訓所講的內容不一樣,這也造成了部分家長認為,課外輔導班講了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內容,老師課內沒講。還有諸如數學的奧數班、奧林匹克競賽等,都教學了很多超綱的內容。輔導班為了增加生源,會把初中的教學內容放到小學的課外輔導班上講,而高中的內容放到初中的課外輔導班上講,甚至是把大學里的課程放到高中的課程里教,這完全是拔苗助長的行為。表面上看學生學到的東西多了,其實超課標,超教材,屬于拔苗助長的行為。
  校外培訓機構與學校教學有不同的出發點,學校教學是普及教育,而校外培訓機構則立足于各類特長生的培養,根據社會需求適當收費。而當前很多校外培訓機構,之所以無限夸大宣傳校外培訓的作用,目的是多招生多收費,貶低學校教師,才會有更多家長愿意把學生送到培訓機構去上課,這正是有些培訓機構宣傳學校教師“課內不講課外講”的真實目的。
  三、個別媒體的以偏概全
  教師隊伍中有極個別的教師,可能會在上課的時候不講重點,到下課逼迫學生參加課后補習班,但是在全國1500萬教師之中,可以說絕大多數教師都具有基本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教育是一個良心工程,絕大多數教師將從事教師職業作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始終愛崗敬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而且當前全國各地的中小學教育主管部門,始終在致力于采取各種措施,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育部出臺了相關文件,禁止中小學教師有償家教,家長隨時可以舉報,如果發現教師在校外機構擔任教職,會受到開除警告等處理。教師如果和上級的文件精神相違背,那就是屬于頂風作案,無異于自己砸自己的飯碗。
  加上教師還需要進行職稱評定、年度績效考核、模范評優等評價,如果上課不講重點,學生的成績就提升不上去,教師個人在學校里不會受到尊重,不受學生歡迎。如果一位教師本身班級的課都不好好講,怎么可能帶出優秀的學生?如果自己班級學生成績非常差,那么有償家教怎么可能會有生源?即便是去辦培訓班,或者到培訓機構去擔任其他的兼職,學生家長也不會聘請這樣的教師進行有償家教。當前學校教學工作中很多教師工作量非常大,有的學科要兼任多個班級的課程,每次上課的時候,重點問題總是強調了又強調,生怕學生聽不懂。平時八小時工作之余,批改作業、備課、批改試卷,教師的本職工作需要全身心投入,課上不講課下講,這樣的邏輯推理根本就不符合現實情況。
  的確不可否認,有些地方教師的工資每月只有兩三千元,個別教師難免會犧牲自己的周末或假期時間,到有償家教機構去兼職,補足自己家庭經濟的不足。這些教師也不可能讓自己的學生上課聽不懂,課下再去補。
  學生一點一滴的進步,離不開教師的呵護與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但有些媒體并沒有關注教師整個群體是如何敬業工作的,卻把挖掘個別教師的不良行為作為吸引眼球的工具,導致本是批判教師這個職業中的個體,卻被放大到整個群體的行為。
  如果社會媒體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教師待遇,放在教師正面形象的宣傳,放在讓整個社會探討課外培訓機構大量存在的真正原因,放在集思廣益尋找當前教育前行的出路上,這才是教育良性循環的助力。當前不管是網絡上還是現實當中極力抹黑教師,質疑教師這個職業時,實際上是動搖教育的根本。當教師這個職業喪失了社會的認同感之后,一線教師被社會輿論越壓越憋屈,無所適從。亂花漸欲迷人眼,輿論的推波助瀾不僅讓教師喪失了尊嚴,而且也會讓教育的道路越走越窄,方向更加迷茫。
  面對“上課不講下課講”的論斷,直到有一天,政府、教育管理部門、學校、家長、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真正找到解決教育問題的有效方案,這種說法才會真正消失,這也是廣大教師的期待。
  參考文獻
  [1]殷少來.“我們喜歡老師怎樣做?”[J].江蘇教育,2003(5).
  [2]許紅梅.教育要講究策略[J].江蘇教育,2005(9).
 ?。ň庉嫞糊堎t東)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207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