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職業教育和培訓促進NEET族就業的價值與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NEET族是指既沒有正式工作,也不接受學校教育或培訓,必須依靠家庭提供生計的青年群體。這個群體具有就業意愿不高、人力資本不足的特征。通過職業教育和培訓,可以促進NEET族提高人力資本、提升培訓參與度并且提升培訓效能。要促進NEET族就業,就必須構建完備的就業培訓與援助體系,為提高NEET族的人力資本打下基礎;提供符合個體需求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內容,激發NEET族群體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加強學校勞動教育,職后在崗培訓,降低NEET族產生率。
  [關鍵詞]NEET族  就業  職業教育和培訓
  [作者簡介]馬欣悅(1993- ),女,江蘇常州人,華東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讀博士;石偉平(1957- ),男,上海人,華東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名譽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  200062)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9)12-0019-06
  NEET族(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一詞指“既沒有正式工作,也沒有接受學校教育和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必須依靠家人為生的青年人”①。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1999年英國社會排斥辦公室(SEU)的一份報告中,而后在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逐步被廣泛使用。在我國,NEET族通常被稱為“啃老族”。受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加上缺乏勞動力市場所需的工作技能、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或由于家庭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使一部分無法就業的青年選擇逃避勞動力市場,成為“啃老族”。根據國際勞工組織2017年的數據,“全球NEET族人數占青年人口總數的21.8%,其中發展中國家為12.1%,新興國家為25.2%,發達國家為13.1%”②;“東亞地區NEET族人數占東亞地區青年總數的3.7%,與亞洲其他地區及其他大洲相比,所占比例最低,但是與往年相比也呈現上升趨勢”③。目前我國沒有政府部門關于NEET族人數及其構成的相關統計資料,但有學者研究顯示“2000~2010年,我國NEET族人數占青年總人口數的比例從9.4%上升至20.4%”④。如何激發NEET族青年的工作意愿、提升工作競爭力,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一、NEET族的成因
  NEET族在我國的存在是不爭的事實,其對國家經濟發展、產業轉型以及社會穩定等都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探析NEET族形成的原因將有助于形成預防NEET族出現以及促進NEET族就業的相關對策。從國內外的相關研究來看,NEET族的成因具有國別差異。
  1.國外NEET族的成因。國外NEET族的成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教育、培訓不足。在技能方面,OECD2013年的平均數據顯示,“在讀寫能力方面,具有較高讀寫技能的人占NEET族人數的比例低于6.94%,而NEET族中具有低讀寫技能的人的比例則接近26.11%;在計算能力方面,具有高計算技能的人占NEET族總人數的比例僅在6.16%左右,而具有低計算技能的人則占到25.21%左右。”⑤從個人層面來看,技能水平低、教育基礎差、培訓不足也是讓一些青年成為NEET族的原因之一。不過,OECD2015年的數據顯示,雖然OECD國家的NEET族在學歷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大部分至少接受過高中階段的教育。這表明技能文化水平低下并不是阻礙NEET族就業的唯一因素。其二,社會資本不足。在家庭方面,OECD對12個國家的調查結果顯示,本地出生的移民后代與本地出生的當地人后代相比,僅兩個國家的當地人后代的NEET族比例高于本地出生的移民后代。Laurent Gobillon等人也提出,根據空間不匹配假說,擁有低技能的少數族裔居住在就業機會較少的地方,很難進入勞動力市場,也就很難獲得工作的機會;同時,由于移民身份,他們在社會福利和就業援助、社會資本方面獲得的幫助可能比當地人少,這些因素都可能使得他們在就業中比本地人缺乏競爭力。
  2.我國NEET族的成因。就我國來看,除了區域經濟水平、社會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等一些影響NEET族出現及數量的因素外,受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國NEET族的產生還有一些特殊的原因。
  第一,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對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斷增大,而NEET族缺乏就業競爭優勢。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產業結構開始調整、轉型及升級,大量行業出現人才短缺情況。從2017年開始,一些一線、二線城市開啟“搶人大戰”,陸續出臺了大量引進人才的優惠政策。但與此同時,仍有大量畢業生難以就業。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17年公布的畢業生數據顯示,“2016年的未就業人數與2017年的待就業人數及中職畢業生數相加,預計2017年將產生1500萬待就業人員?!雹拮犯康?,造成搶人大戰與待就業人口過剩并存的兩難局面的原因,是我國經濟新常態對人才結構的需求發生了轉變,而大量待就業者仍然沒能適應經濟新常態的發展。根據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我國畢業后未就業青年主要集中在16~24歲,占畢業后未就業總人數的80.7%;未就業人口中,高中及以下學歷占到63.12%,??萍耙韵聦W歷占到87.72%?!雹呦鄬Χ?,未就業人員整體受教育水平較低。過去我國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就業情況受青年的受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影響相對較小。隨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以及“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科技強國戰略的提出,許多受教育水平、技能水平較低的青年人畢業即失業,難以滿足和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在求職的過程中屢屢碰壁。同時,他們又缺乏參加職業培訓、提升受教育水平或技能水平的意識和途徑,導致求職意愿逐漸減弱,部分青年人選擇放棄求職。
  第二,職業教育和培訓缺位,導致NEET族接受再教育和培訓的機會不足。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帶來了青年就業的陣痛,一方面,產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移,許多崗位對就業者的受教育水平及技能水平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經濟變革帶來的教育大變革尚未完成。在基礎教育階段,缺乏相應的職業啟蒙教育、勞動教育和職業教育,在學校后教育階段缺乏相應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導致NEET族接受再教育和培訓的意愿不強。職業培訓機構是我國職業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成人職業技能培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對于提升一線勞動者的文化素養和職業技能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根據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職業培訓機構數2013—2017年五年間減少了23082所,下降幅度達到20.56%。除了培訓機構的減少,2013—2017年五年間職業培訓機構注冊生數和結業生數的下降幅度基本超過10%。職業培訓機構整體規模和質量下降,大批待就業青年難以獲得再教育和培訓的機會。   第三,受傳統儒家文化影響,學生缺乏相應的生涯教育與實踐能力。“學而優則仕”是中國許多人奮斗的終極目標,這種價值取向在社會職業選擇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它潛伏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中,表現在人們的職業選擇上。這樣的傳統觀念表現在教育上就是學校和家長關注應試教育,缺乏對實踐能力的認識,盲目追求熱門專業,未考慮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求;學生以考上好學校為目標,缺乏實踐能力和相關技能的培養,難以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由于缺少對勞動力市場的準確認識,在嘗試進入勞動力市場時容易出現自我定位偏差,面臨“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就業局面,對就業產生畏懼心理,進而放棄就業。此外,傳統家庭觀念也對青年就業產生了影響。有些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過多干預,使孩子在很多方面難以做出自己的決斷。同時,由于受傳統家庭觀念的影響,即使孩子已滿18歲,父母仍然認為撫養孩子是自己的義務,導致有些青年就業的意愿相對較低。
  二、我國NEET族的基本特征
  由于各國勞動就業制度、教育制度以及社會教育文化的差異性,各國NEET族的特征也具有差異。就我國NEET族而言,具有以下兩個典型特征:
  1.就業意愿不高。NEET族與未就業青年在概念上有所不同,NEET族主要是主觀上缺乏就業意愿,具體表現為主動放棄就業機會。從NEET族這個單詞的構成也可以看到,它意指不去就業、不接受教育、不參加培訓。而未就業青年應該是主觀上具有就業意愿,但是目前尚未達到就業目標的這一類群體。所以,根據NEET群體就業意愿較低原因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三類:(1)追求自由的自主創業型。這一類NEET被稱為積極的NEET族,他們通常是由于個人選擇或其他一些原因成為NEET族,目前可能處于無業或創業狀態。(2)求職受挫的自我封閉型。這類NEET族在找工作的過程中由于技能或受教育水平不足以及自我期望過高等問題屢屢受挫,求職意愿低下甚至拒絕求職。(3)社交困難的社會逃避型。這類NEET族由于受自身成長環境或心理狀態的影響,在人際社交方面存在一定障礙,從而拒絕融入社會群體,也拒絕進行如求職這樣的社會性活動。
  2.人力資本不足。影響NEET族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因素既有經濟、文化、社會傳統、原生家庭等外生原因,也有人力資本、社會資本以及心理資本不足等內生性因素。與國外NEET族相比,由于經濟發展、社會文化等因素,人力資本因素是影響我國青年人是否會成為NEET族以及NEET族是否能重新回歸勞動力市場的一個關鍵因素。人力資本的高低直接影響了NEET族重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可能性。對NEET族而言,其人力資本是指通過教育與培訓進行技能、心理、文化等各方面提升后的資本量總和。這種人力資本的高低會對NEET族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意愿、進入后的薪資水平以及能否長久呆在勞動力市場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國NEET族人力資本不足主要體現在:
  第一,低基礎的文化素質。NEET族以低技能群體為主?!罢{查顯示,我國25~34歲的人群中約有64%的人沒有完成高中教育,遠高于OECD國家15%的平均水平;25~34歲人群中,僅有18%接受了高等教育”⑧,而這一批人恰恰是待就業的主要群體。同時,根據2016年《中國勞動力市場技能缺口研究》,“當前階段全國結構性失業人口(勞動技能與崗位要求不匹配)規模約704萬人,占全部勞動力人口的1%。在16~29歲失業風險較高的年齡段中,92%的失業者是高中及以下的低技能勞動者”⑨。
  第二,缺乏技能培訓。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許多低技能崗位可以被機器所替代,在減少了企業人力成本的同時也縮減了低技能青年的就業崗位。同時,根據“資本—技能互補性假說,相對于低技能勞動者,高技能勞動者與設備資本的互補性更強,技能偏向型技術進步表現為設備資本的快速積累,會拉大高低技能勞動者之間的工資差距”⑩。然而,一方面,低技能勞動者難以通過資本進行自我提升從而向高技能靠攏;另一方面,在生產智能化的今天,低技能勞動者由于難以滿足勞動力市場對技能的需求,從而可能被勞動力市場淘汰。
  總的來說,NEET族的文化水平、技能水平越高,或獲得的技能數量越多,就越有可能幫助其脫離NEET族的身份,順利進入勞動力市場。然而,從上述數據不難看出,在進入勞動力市場之前,青年人以文化、技能為核心素養的人力資本積累遠遠不足,正是這種不足,導致他們在應聘求職的過程中困難重重。有研究顯示,企業更傾向于選擇有一定工作經驗和較高技能的應聘者,以降低用工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
  三、促進我國NEET族就業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策略
  研究表明,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及培訓,尤其是高中及以上的教育,可以幫助那些對學術教育不感興趣或不擅長的學生完成從學校到工作的過渡并提高他們的技能水平,增強就業競爭力。同時,職業教育與培訓可以幫助青年人直接了解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并為其提供獲得勞動力市場所需技能的機會。因此,根據我國國情,通過職業教育與培訓激發NEET族參與培訓的意愿,增強其就業意愿,提升其職業技能水平,從而增強就業競爭力是必然之舉。
  1.構建完備的就業培訓援助體系,為提高NEET族人力資本提升提供支持。第一,建立科學完備的職業再教育和培訓體系。人力資本不足是導致NEET族產生的根本性原因,因此,必須構建一個有利于NEET族人力資本積累的職業教育和培訓支持體系。該體系不只是包含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內容,還應當建立相應的職業資格認證體系、技能等級—學歷證書兌換體系、社區培訓中心學分—職業資格轉換體系等,通過完備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為提高NEET族的人力資本打下堅實的制度基礎。
  第二,構建符合現代青年特點的多樣化的職業教育和培訓模式。在培訓模式上,應當結合“互聯網+”的時代背景及NEET族的特點進行創新。NEET族的年齡基本在16~24歲,傳統的課堂式培訓方式對他們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因此,首先在培訓模式上可以采用項目式培訓方式,以實際項目為載體,讓學員能夠邊學習、邊工作。這樣既提升了學員的專業技能水平,又能夠讓他們熟悉職場環境,為其就業打下基礎。其次,針對理論部分的培訓,可以建立在線職業教育與培訓課程庫,并在課程中設置作業及考核,讓NEET族可以隨時隨地接受職業培訓,并通過線上考核換取相應的學分或證書。在技能培訓方面,隨著VR/AR技術的不斷發展,技能培訓將逐漸不受場地和環境的約束,相關培訓單位可以將新技術融入其中。這樣不僅能為學員參與培訓提供方便,也能拓寬學員的視野,提高學員參與培訓的熱情。最后,強化企業在培訓中的角色和責任擔當。有關部門及培訓單位可以與企業聯合,對部分企業崗位進行學?!鐣髽I共同培訓。學員在完成項目和理論技能培訓的基礎上,通過企業考核后即可獲得企業相應崗位的優先面試或面試加分。通過“互聯網+培訓”的模式,提高了青年的就業能力,激發了青年的就業意愿。   第三,搭建多元有效的就業培訓與援助體系。許多NEET族由于缺乏與社會的接觸,缺乏對勞動力市場的基本了解,信息獲取滯后、求職經驗不足,更容易產生求職失敗的情況。要改善這種狀況,就需要有關部門組建青年就業援助小組等組織,通過定期的宣講活動、體驗活動以及相應的生涯輔導活動,幫助其掌握勞動力市場動態,明確自身定位,較好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此外,部分NEET族的家庭資源有限,在某種程度上也限制了其就業及職業的發展。因此,有關部門可以通過青年就業援助小組、提供就業信息、與企業定期開展招聘活動、開通專門網上申請通道等方式,盡可能地實現就業資源的公平。
  此外,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愿意選擇自主創業而不愿按部就班地工作,這一部分年輕人也是NEET族的一部分。針對這樣的情況,有關培訓單位可以根據青年人創業的特點,一方面提供一定的創業補償教育,為其提供創業相關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等培訓;另一方面可以邀請一些成功創業的青年進行經驗交流,激發這部分NEET族的創業熱情,同時準確認識自己的創業能力,并且激發其就業意愿。
  2.提供符合個體需求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內容,激發NEET族群體參與培訓的積極性。為了提高NEET族參加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意愿,政府有關部門應根據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以及青年待業者的特點制定相關指導性的培訓綱要,各地方有關部門及社區、成人培訓中心可以根據綱要制定具體培訓內容。面對不同類型的NEET族,可以制定菜單式的培訓內容,以滿足NEET族對培訓內容的不同需求。
  第一,基于心理調適的職業培訓。部分NEET族由于在成長或求職過程中的挫折體驗,對就業及人際交往存在消極心態。因此,職業教育與培訓首先應當加強對NEET族的心理調適,通過團體心理輔導、生涯教育等課程或培訓,幫助他們進行心理調適,緩解或消除過去成長及求職失敗經歷帶來的負面影響,為他們搭建人際交往和情感傾訴的平臺,幫助其重新樹立就業的信心,產生或增強其參加教育、培訓的積極性,激發他們主動尋求就業機會的動機。
  第二,基于技能提升的職業培訓。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我國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調整,機器換人成為許多低技能崗位的普遍趨勢,各類企業對低技能方面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降低,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則與日俱增。因此,職業教育和培訓要根據NEET族以低技能群體為主、難以適應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人才需求的狀況,進行系統的職業教育與培訓,以幫助其提升技能水平,拓寬就業面,尋找更多適合自己、符合自己期望的工作崗位。有關部門可以聯合培訓單位、相關企業、學校等,根據勞動力市場對技能的實際需要開發相應課程資源庫;在培訓實施的過程中,根據受訓者的受教育水平、學力水平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中高技能課程;通過考核后可以頒發相應資格證書或累積相應學分,為之后的就業或繼續教育打下基礎。
  第三,基于職業適應的職業培訓。當前我國就業市場之所以就業難與用工荒并存,其根本原因是就業的結構性失衡。因此,要通過培訓,引導青年人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對自我進行準確定位,對社會職業有正確的認知,不要一味地追求高薪、體面、舒適的工作,而忽視自己的能力等因素。其次,培訓應該盡可能地與現實勞動生產相結合,以實際的生產案例為教學材料,可以聘請技術骨干、人事管理者等作為外聘教師,從實際工作的角度為學員講授知識。
  3.加強學校勞動教育,職后在崗培訓,降低NEET族產生率。第一,加強基礎教育階段的勞動教育和職業啟蒙。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網絡技術的不斷革新,勞動的類型和形態在不斷變化,這就需要人們對勞動以及勞動者有新的、正確的認知,從而形成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為此,在基礎教育階段,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勞動觀的教育和引導。2015年7月,《教育部  共青團中央  全國少工委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出臺,明確提出“要通過勞動教育,提高廣大中小學生的勞動素養,促進他們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積極的勞動態度”11。2019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也明確提出“鼓勵中等職業學校聯合中小學開展勞動和職業啟蒙教育,將動手實踐內容納入中小學相關課程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過去的勞動教育主要以勞技課為載體,由從事基礎教育的老師授課,內容多為手工、社區服務等。這樣的勞動教育是浮于表面的,沒有讓學生真正深入地理解勞動的意義并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因此,為了更好地實施勞動教育,需要對中小學勞技課進行改革。一方面,勞動教育可以以普職融合教育為載體,通過普通教育與職業學校的合作,對目前的勞技課進行改造,即將職業學校的部分課程引入普通學校,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科學技術素養的同時,引領中小學生初步了解職業、理解勞動、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職業觀;另一方面,勞技課的實施主體可以由普通學校的老師轉為企業在職業學校擔任兼職的教師,給學生帶來更加生動、更有場景和更真實的勞動體驗,幫助學生樹立對勞動和勞動者的正確觀念。此外,普職學??梢院献鏖_發勞技課程及教材,增強教材的實用性和現實性,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培養學生對勞動的興趣。
  第二,加強職后在崗培訓。除了通過學校階段的勞動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就業觀和擇業觀,以降低NEET族出現的概率之外,就業后的在崗培訓也是降低NEET族概率的重要途徑。通過職后培訓,一方面可以幫助剛入職的新員工適應崗位,幫助員工在崗位上實現自我成長和提升;另一方面,對企業來說,采用成人在職培訓對新生代知識青年進行培訓,“讓其掌握新興技術,其人力資源投資成本將遠遠小于解聘在職知識青年,重新招聘新的員工”12。
  誠然,在我國現行的職業教育體系中,政府在學校教育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對職后教育的關注相對較少,投入也較少,并缺乏系統化的制度體系設計。因此,一方面需要逐步建立完備的職業培訓體系,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解決企業在員工培訓方面投入的后顧之憂;另一方面,需要企業重視內部員工培訓,把握發展前沿,通過員工培訓不斷提升員工的人力資本,進而提升企業生產力。   [注釋]
 ?、賹O瓊如.NEET族:長大不成人的一代[J].中國青年研究,2005(8):62.
 ?、冖跧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for Youth 2017:Paths to a better working future[R].ILO Publishing:Geneva,2017:22,23.
  ④李春玲.80后和90后的尼特與啃老現象[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5(1):95.
 ?、軴ECD.OECD Skills Outlook 2013:First Results from the Survey of Adult Skills[M].Paris:OECD Publishing,2013:55.
 ?、拶Y料來源于每日財經網2017年6月13日發布的“中國2017就業形勢分析”一文。
  ⑦國家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EB/OL].(2011-04-28)[2018-10-20].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
 ?、郞ECD.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8:OECD Indicators[M].Paris:OECD Publishing,2018:2.
  ⑨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勞動力市場技能缺口研究[R/OL].(2016-11-04)[2018-10-20].https://www.docin.com/p-1928297044.html.
  ⑩盧晶亮.資本積累與技能工資差距——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J].經濟學季刊,2017(2):577.
  11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教基一〔2015〕4號)[Z].2015-07-24.
  12李燕.以在職培訓提升新生代知識青年就業轉型的路徑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6(19):129.
  [參考文獻]
  [1]Caspi A,Moffitt T E,Silva P A.Early Failure in the Labor Market: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Predictors of Unemployment in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8(3).
  [2]Gobillon L,Selod H,Zenou Y.The Mechanisms of Spatial Mismatch[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7(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215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