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農作物栽培與病蟲害防治工作直接影響著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對于我國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了保障農作物的正常生長,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分別針對農作物栽培技術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了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作物;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35文獻標識碼:ADOI:10.19754/j.nyyjs.20190615045
引言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且人口數量眾多,農業生產直接關系著人們的生活品質、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和諧穩定。各地區農作物種植都必須充分重視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因此,圍繞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在農作物栽培中的應用進行分析探討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1農作物栽培技術
1.1品種的選擇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土壤環境和氣候特征各不相同,適宜栽培的農作物類型與品種也不同,因此,在農作物栽培過程中,種植人員要充分考慮當地各方面情況,選擇合適的品種,同時注意農作物茬口與季節的銜接。如果農作物的茬口較晚,適宜選種播種晚的農作物,反之,如果農作物的茬口較早,則應該選種適合早期播種的耐寒農作物[1]。此外,農作物播種時,種植人員要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及生產條件,例如,在土地貧瘠的地方栽種耐瘠薄、環境適應性較強的農作物;在地勢低洼的地方或鹽堿地栽種耐鹽堿性較強的農作物;在生長季節較短的地區種植早熟、耐寒的農作物;在病蟲害頻發的地區栽種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的農作物。
1.2輪作技術
種植人員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農作物的輪作,要確定適合輪作的農作物,要注意輪作年限的長短,輪作技術的應用有利于降低病蟲害發生的概率,促進農作物免疫力的提升。為促進種子的萌發,提高出苗率,保證幼苗的均勻整齊,種植人員還需要在播種前做好土地的細碎及平整工作,確保播種深度保持一致[2]。此外,農作物栽植前,種植人員應該針對低處的區域設置排水溝,以保證該區域的通氣性,同時針對半干旱區域的表土層進行疏松,防止跑墑的問題出現。
1.3選擇適宜的播種期
播種期是否合適直接影響著農作物的生長,不同農作物的最佳播種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種植人員應該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和農作物品種選擇適宜的播種時間。例如,水稻栽培過程中,早期播種極易導致水稻秧爛和病蟲害問題的發生;小麥栽培過程中,早期播種極易導致葉銹病的出現[3]。此外,如果選擇的播種時間不合適,還極易導致農作物受到病菌的侵染,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因此,農作物栽培過程中選擇適宜的播種期對于農作物的生長具有重要意義。
1.4水肥管理
農作物栽培過程中,水肥管理直接影響著農作物的生長及病蟲害發生的概率。種植人員應該結合當地的土壤條件、氣候環境和農作物的生長狀況進行合理的澆水、施肥。農作物澆水時,種植人員要控制澆水量,夏季高溫季節適當地增加澆水量,以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求,農作物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水量是不同的,故而種植人員還要根據農作物的生長狀況確定合適的澆水時間和澆水量。與此同時,種植人員還要做好田間排水工作,避免因田間積水而導致農作物病蟲害的出現,對農作物的生長造成不利影響。合理施肥也是保障農作物正常生長的重要因素,種植人員應該盡可能多地使用農家肥,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以免因過量施加化學肥料而對土壤造成污染。種植人員還可以選擇不同種肥料的配合施用,以保證施肥效果,促進農作物的良好生長。
1.5中耕松土及田園管理
中耕松土有利于土壤中養分、水分、濕度和空氣的協調,因此,農作物栽培過程中,種植人員必須要充分重視中耕松土工作,保持土壤適度疏松。由于病株攜帶大量的病原體,因此,在中耕松土過程中應該及時清理田間殘留的病株,切不可將其作為肥料,否則病株上的病原體會對農作物造成侵染,導致農作物病蟲害的出現,嚴重危害農作物的正常生長。此外,農作物收獲后,種植人員要將田間的病株殘體及時清除,防止對下一季農作物的栽植造成不良影響。
2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
2.1種植抗病蟲害品種
種植抗病蟲害品種是一種效果顯著、經濟性強和簡單易行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措施,值得大面積的推廣應用。農作物栽植前,種植人員要選擇那些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的農作物品種,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拌藥處理,提高種子抗病蟲害的能力,同時在播種時注意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和合理施肥,降低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的概率,保障農作物的產質量[4]。
2.2化學防治技術
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病蟲害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而化學防治技術是當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最有效、最常用的技術,具體而言,種植人員根據農作物所出現的病蟲害或可能出現的病蟲害類型,噴灑相應的化學藥物,以保證病蟲害防治效果。例如,可以選擇噴灑滅幼脲制劑與殺滅型聚酯油的配置溶液來進行蛾類蟲害的有效防治[5]?;瘜W防治技術應用過程中,種植人員還要嚴格化學農藥的使用量,過量使用化學農藥不僅會對土壤環境造成污染,而且大量農藥殘留還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因此,在農作物栽培過程中,種植人員要注意化學農藥使用量的控制,盡量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以保護生態環境。
2.3物理防治技術
物理防治技術在當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時,應用物理防治技術不會田間環境和自然環境造成污染,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并且,物理防治技術的施用不會對農作物造成污染,有利于保障人體健康。具體物理防治技術應用過程中,需要利用機械、人力對害蟲的孵化、生長條件和環境造成破壞,以達到消滅害蟲的目的,保護農作物免受害蟲的侵害,保障農作物的正常生長[6]。例如,溫湯浸種就是一種常見的病蟲害物理防治技術,即利用高溫來消滅種子表面的蟲害。相較于化學防治技術而言,物理防治技術的見效慢,但是具有良好的環保效果,值得廣泛應用和推廣。
2.4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是指借助害蟲自然界的天敵來殺滅害蟲,生物防治技術的優點在于安全、環保,但見效慢,需要長期使用才能取得治理效果。不同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特點不同,防治效果也不同,其中,化學防治技術的應用會帶來明顯的環境污染問題和農藥殘留,如果長期過量施用化學農藥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而且還會使得病蟲害的抗藥性增強,不利于病蟲害的防治。由此可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種植人員要綜合使用各種病蟲害防治技術,在保證良好防治效果的基礎上,盡可能地保護生態環境,栽培出綠色無公害的農作物。
3結語
總而言之,農作物栽培過程中,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對于促進農作物的正常生長,農作物產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種植人員在農作物栽培過程中應該選擇優良品種、實施輪作、確定適宜的播種期、加強水肥管理以及做好中耕松土工作,同時,種植人員要綜合使用各種病蟲害防治技術,以實現農作物的優質、高產,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程志紅.農作物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探討[J].山西農經,2016(18):31-32.
[2] 何樹林.農作物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J].中國農業信息,2016(11):66-67.
[3] 張引.農作物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淺析[J].栽培與植保,2017,11(20):37-38.
[4] 吳榮升.淺析農作物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南方農機,2018(7):81.
[5] 葛曼,路海英.農作物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探究[J].中國農業信息,2016(12):93-94.
[6] 郭昌賢.農作物科學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淺析[J].種子科技,2016,34(8):92.
作者簡介:李振梅(1973-),女,農藝師,大專,研究方向:農技推廣。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36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