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圖書館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協同設計的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文章首先對數字圖書館大數據知識服務的含義和特點進行了簡明扼要的概括,然后運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式,從三個方面針對數字圖書館大數據知識服務的協同設計展開了分析,分別是體系架構、模式和需要應用到的技術,并提出相應觀點,希望能夠在某些方面給從事相關設計工作的人員以啟發。
[關鍵詞]數字圖書館;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協同設計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274(2019)03—0110—04
[作者簡介]王帆,兵團黨委黨校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圖書資料。
隨著社會的發展,圍繞著大數據展開的研究已然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數字圖書館的研究人員也從大數據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中,成功提煉出了能夠將其與數字圖書館相融合的思路及方法。但是通過對文獻進行梳理能夠發現,目前研究人員針對“大數據與數字圖書館相融合”這一命題展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關鍵技術、系統構建、服務創新和應用現狀四個方面,知識服務體系的協同設計鮮有涉及。需要明確一點,大數據的知識服務,往往是在獲取、組織、存儲和分析大數據的過程中產生的,用來對大數據整合知識、資源或服務的能力加以體現,正是因為如此,如何以相關文獻為基礎,在大數據環境下,提出適用于數字圖書館的知識服務協同設計,就成為了保證大數據知識服務作用得以實現的關鍵。
作為信息技術發展進程中的里程碑,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的出現,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對數字圖書館而言,在對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進行協同的過程中,所涉及數據量的增加以及種類的多元化,都導致人們不得不將關注的重心轉向大數據知識服務的方面。由此可以看出,想要保證相關工作的順利進行,針對大數據知識體系的協同服務展開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數字圖書館大數據知識服務的概述
作為以嵌入式、協作化的知識服務,用戶參與以自主需求為對象的一種智慧服務模式,大數據知識服務可以在網絡環境中,以知識服務的全生命周期為對象,提供可按需支付并使用,隨時獲取,綠色優質且安全可行的知識服務活動,也就是說,大數據知識服務可以被看作知識服務、信息服務、移動服務等模式。大數據知識服務不僅具有數字圖書館在服務模式方面的優勢,還通過與云計算、大數據相結合的方式,消除了傳統數字圖書館在信息服務模式方面具有的不足。[1]針對數字圖書館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所開展的協同設計,現階段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通過深度分析大數據的方式,提取出用戶所需的知識,再以此為基礎,完成對具備查詢、計算和分析功能的知識庫的構建工作。
實踐結果表明,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能夠對數字圖書館和大數據之間存在的融合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尤其是某些資源豐富,并且對服務具有較大需求的高?;蚴歉咝D書館,往往需要通過開發并分配知識服務產品的方式,將服務能力和知識服務資源進行協調,以此來達到提高數字圖書館在知識服務方面具有的自主創新能力,以及在知識交互方面具有的協同創造能力。由于大數據知識服務給數字圖書館由生產信息服務模式向指揮知識服務模式進行轉化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因此,它也就成為了云圖書館、智慧圖書館和移動圖書館得到推廣的關鍵,對云服務、指揮服務和移動服務的開展,具有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數字圖書館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的架構
(一)體系架構的概述
通過分析不難看出,對數字圖書館而言,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對應的協同設計,如果想要取得應有的效果,至少應滿足下文所提及的條件:第一個條件,為訪問并使用圖書館內部異構資源提供支持,常見的異構資源包括文本、音頻等協同設計需要應用到的信息資源,場地、人力等物料資源,存儲器、服務器等物理資源;第二個條件,在數字圖書館的運營者、提供者和用戶間,為可以用來完成協同管理的工作提供支持;第三個條件,以數字圖書館具有的動態資源能力服務為對象,為與之相對應的分布協同調度提供支持。[2]數字圖書館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所對應協同設計的框架,從結構上來看,共分為五層,分別是大數據資源層、協同設計的支撐層、協同設計的服務層、協同設計的門戶層以及協同設計的應用層。
?。ǘ┚唧w描述與解讀
數字圖書館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協同設計的過程往往十分復雜,僅從某個方面出發,對其進行描述與解讀,很難將該體系不同層面具有的特性和內在聯系加以反映,下面就從信息管理、協同管理等視角出發,分別對體系架構進行分析。
1.信息管理。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所涉及信息普遍存在規模大、結構復雜以及內容多的特點,安全信息、用戶信息、協作信息、知識服務信息、圖書館信息等均包含其中。通過分析對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進行協同設計時產生的信息,可得出相應的管理視圖,為后續設計工作的開展提供幫助。
2.協同管理。對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對應的協同設計而言,以下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對以異構軟硬件、技術和信息為代表的知識服務資源進行管理的功能,對知識服務資源而言,這部分功能對應的是封裝、監測、發布、質量評價等諸多內容;其次,對協同規劃以及設計需求進行管理的功能,主要指的是對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協同設計所具有的需求進行分解,并以此為基礎完成后續的建模,資源調配和人員管理工作;再次,對協同規劃以及設計過程進行管理的功能,通過對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進行協同設計的過程進行實時監控的方式,明確在設計過程中較為常見,或是已經出現的錯誤、故障和沖突,將其向容錯機制或其他管理模塊進行提交,在短時間內對其加以解決;最后,對信息、數據和知識進行管理的功能,具體包括數字圖書館在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數據,擁有的知識、信息資源,還有案例、教學、經驗、科研等在協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應用到的知識。[3]
將上文所提及的功能模塊進行有機融合,達到相互補充、相互作用的效果,是保證協同設計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在協同設計流程啟動的同時,其中一個功能模塊,通過自身運轉的方式帶動其他功能模塊,為用戶提供與知識服務需求相契合的各項服務,以此來達到增強協同效果的目的。 3.協同組織。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可以將不同領域、區域和機構中包含的數字圖書館資源進行緊密關聯,例如,科研機構、高校圖書館、管理者、用戶等,在此基礎上形成相對完善的組織體系。
4.服務資源。對數字圖書館而言,可以用作對知識服務資源進行分類的方式有許多種,以大數據知識服務具有的資源性為依據,對服務資源進行劃分,共包括六大類,分別是人力資源、知識資源、信息資源、物能資源、服務能力資源和其他資源。人力資源指的是在數字圖書館中負責運營、維護和管理工作的人員,參與協同設計的專家、技術人員等;知識資源指的是數字圖書館提供的建設、實例、服務規范等資源,服務設計對應的經驗知識和原理知識;信息資源指的是數字圖書館提供的專利、圖書、文獻等資源及市場信息、機構信息、技術信息、廠商信息等資源;物能資源指的是數字圖書館在建設及管理過程中,需要應用到的物料資源、場地資源、辦公設施和基礎設施資源;服務能力資源指的是軟硬件資源,知識服務的生產、運營管理和維護能力,服務模擬仿真的能力,還有協同設計的能力;其他資源主要指的是資金資源。
三、數字圖書館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協同設計的模式
對以數字圖書館為對象所構建的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而言,用戶并不需要對知識服務體系協同設計的提供者具有深入了解,只需要將自己在知識服務方面具有的需求向大數據知識服務系統對應的平臺進行提交即可。數字圖書館在接收到用戶的需求后,往往會在第一時間對服務資源進行自動組織,為后續協同設計的順利進行提供便利,再以此為基礎,對知識服務資源加以配置,保證所提供知識服務與用戶需求高度契合。對數字圖書館的運營者和管理者而言,以互聯網為平臺,對封裝,虛擬化等服務進行提供,并在資源中心對其進行保存和發布。[4]用戶在了解自身對知識服務具有的需求后,可以選擇在數字圖書館對應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的平臺上,對自己具有的需求加以描述,確定協同設計方案和相應的知識服務環境。相關平臺在接受任務后,需要在第一時間拆分并解釋用戶需求,再通過資源匹配和服務資源組合優化的方式,確定符合用戶需求的最優資源,并將該資源和圍繞著該資源所制定的服務方案向用戶進行反饋,至此,知識服務工作告一段落。
四、數字圖書館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協同設計的技術
?。ㄒ唬┓召Y源管理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服務資源是指包括數據、知識、信息、服務能力和軟硬件在內的多項資源,而對服務資源進行管理,始終是對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進行協同設計的核心內容。作為兼具良好服務能力及知識服務資源集成能力的環境,數字圖書館內部往往蘊含著大量的異構服務資源,基于此,圍繞大數據知識服務資源展開的管理,應包含以下內容:其一,針對服務資源表達及描述模型展開研究,確定適用于數字圖書館、與服務資源相關的定義和描述,盡量避免異構服務資源在定義或語義方面出現誤解的情況;其二,由于數字圖書館的服務資源存在規模龐大、結構復雜的情況,因此,無論是對其進行描述還是表達,都需要通過標準化的手段,完成統一定義的有關工作;其三,以用戶在知識服務方面具有的需求為依據,對發現、組合、優化以及匹配等服務資源需要涉及到的問題加以考慮;其四,針對數字圖書館所包含服務資源的發現、優化、匹配等模型展開研究;其五,圍繞著服務資源的封裝、虛擬化和協同管理展開研究,盡量減弱服務資源具有的異構性和地域性特征,為用戶提供標準化的訪問接口,用來對大數據知識服務進行獲取。
?。ǘ┲R服務交易模型
想要對數字圖書館大數據知識服務的提供者和用戶間針對知識服務開展的交易過程進行管理,關鍵是提出多模塊動態交易模型;該模型的構成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首先是具備支付、協商、購入等多種功能的交易模型,其次是包括制定服務規則、管理交易流程在內的交易流程的管理及控制;再次是通過對可行交易規則加以制定的方式,在管理者、提供者和用戶間建立起信任關系的知識服務的交易規則,最后是用來對高度協作、異構和動態變化的服務交易提供支持的協商模型。
?。ㄈ┤芷诠芾?
以對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進行智能匹配及組合為出發點,圍繞著全生命周期展開研究,可將智能匹配及組合劃分成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知識服務設計;第二階段,知識服務部署;第三階段,知識服務的選擇和優化;第四階段,知識服務的執行和監控;第五階段,知識服務的綜合評估。雖然不同階段對應的操作內容、管理方式往往存在明顯區別,但是下文提到的幾個問題是普遍存在的:
首先是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的關聯問題。由于該體系是根據現有標準和規范,將不同服務單元進行組裝,最終得出的能夠對用戶在知識服務方面具有的需求加以滿足的體系,在對知識服務進行組合時,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所包含不同單元間的關聯關系,往往會給知識服務組合的整體質量帶來決定性作用?;诖?,針對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所包含組合間的關聯關系展開研究,就顯得很有必要。
其次是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組合網絡。以傳統數字圖書館的信息服務模式為背景展開研究,不難發現,無論是負責提供信息資源或服務的人員還是用戶,都希望能夠將信息資源和知識具有的效益、效用進行最大化呈現。正是因為如此,數字圖書館就需要對需要提供的知識服務,如何保證數字圖書館利用效率的提升,實現知識及相關服務的增值等問題的答案加以明確。調查結果表明,數字圖書館內部單個的知識服務單元,很少被用來對用戶的服務需求加以滿足,較為常見的情況是將知識服務單元與其他服務進行組合,以此來達到滿足用戶需求的目標。由此可以看出,利用包括系統科學、復雜網絡在內的知識、理論與方法,圍繞著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的單元構成展開研究,具有無法被替代的現實意義。[5]
再次是對大數據知識服務進行優化與評估。由于數字圖書館的用戶,在知識服務方面具有的需求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存儲、計算和網絡帶寬服務,而是向知識資源、知識服務能力和異構信息資源進行延伸,另外,調查研究表明,用戶在知識服務方面具有的需求,往往涉及諸多領域,也就是說,需求具有規模大、不確定性以及動態變化等特征,而數字圖書館自身擁有的大量知識服務單元,也間接增強了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所對應組合方案的不確定性。由此可以看出,如何保證所選擇組合方案具備應有的科學性就顯得十分重要,而評估優化方案、可執行性以及知識服務質量,同樣重要。 最后是適用于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的柔性管理法。數字圖書館往往會受到知識服務組合的關聯關系、知識服務資源或能力、用戶對知識服務的需求,還有知識服務質量以及狀態的影響,導致針對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所開展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面臨著諸多無法確定的因素,一旦不確定因素出現變化,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就會受到影響。想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關鍵在于數字圖書館在短時間內對組合方案加以調整,保證能夠滿足用戶對知識服務具有需求的能力可以被成功執行。適用于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的柔性管理法,往往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其一,可能給柔性管理帶來影響的因素;其二,提升柔性管理效率的策略;其三,與柔性管理相符的測量方法。
?。ㄋ模┲R服務體系協同監測技術
以數字圖書館為對象的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協同監測技術,主要監測以下幾方面內容。首先是知識服務資源。由于數字圖書館內存在著大量的軟件和硬件資源,如何對其進行科學、系統的管控及協同監測,就成為了想要使大數據知識服務得以實現,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對協同監測有力的體系架構加以研究,使其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協同監測具有的需求;對靈活、高效的知識服務體系協同監測策略進行研究;對知識服務資源狀態所對應智慧管理技術加以研究……均是需要研究人員引起重視的內容。[6]其次是知識服務過程。對知識服務過程而言,遇到各類問題是無法避免的,針對知識服務過程展開協同監測,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的準確性和高效性。再次是協同設計過程。這部分研究的主要是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協同設計需要應用到的模型、方案以及較易產生的沖突、故障和錯誤,在此基礎上研究出與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需求相符的智慧監測模型,用來完成圍繞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協同設計開展的監測工作。最后是知識服務平臺。對這部分進行協同監測的原因,主要是用戶對大數據知識服務進行獲取的主要交互結構,為數字圖書館所對應的知識服務平臺。
圍繞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建立相應的協同監測系統,用以研究協同監測體系所對應不同層次的常見故障與解決方法,充分發揮智慧監測及預判問題的重要性,圍繞著較為常見的沖突、故障及錯誤建立預警系統和容錯機制,保證在問題發生時,能夠第一時間對其加以解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知識服務體系運行的高效性。
綜上所述,無論是信息資源建設的需求,還是多元化知識服務的需求,都導致在對數字圖書館進行建設的過程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需要明確一點,影響建設工作進展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大數據本身,而是因為大數據尚且屬于新生事物,因此,在大數據基礎上衍生得來的知識服務,仍舊處于不斷發展、走向完善的階段。因此,想要保證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的協同設計順利進行,需要以數字圖書館的需求為核心,對相關技術進行深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李艷,余鵬,李瓏.“大數據+微服務”模式下的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體系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7(3):99-103.
[2]劉桂鋒,盧章平,化慧.圖書館大數據知識服務生態體系及其動力機制研究[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6,25(3):52-60.
[3]張興旺,李晨暉.數字圖書館與大數據:研究范式的分析、比較與融合[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38(12):37-42.
[4]張興旺,李晨暉.數字圖書館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協同設計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5(3):61-70.
[5]古珊,吳進瓊.大數據環境下數字圖書館建設的發展戰略研究[J].電子世界,2014(17):4-5.
[6]陳國蘭.如何利用大數據構建圖書館新型知識服務體系[J].現代情報,2014,34(9):149-152.
責任編輯:楊建平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37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