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古典吉他演奏中關于右手控制的若干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古典吉他演奏法不同流派較多,孰劣孰優一直以來也都各有評說,每一個吉他教育家大都是以自身演奏為主 ,教學更是突顯自己的個性。本文在眾多教學方法中力圖對它們之間的共性與個性加以分析,為演奏者提供更多的演奏參考和教學思路,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演奏方法。
【關鍵詞】演奏法 放松 觸弦 音色 發力點
【中圖分類號】J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228-02
古典吉他是世界三大樂器之一,當今涌現了眾多古典吉他演奏家和教育家,其不乏佼佼者。他們的演奏和理念被當今世人奉為標準和典范。盡管如此,因為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供學習者研習,仍然有許多演奏理論和方法名家對此多有爭議,本文著重討論演奏方法和教學法,算是拋磚引玉供研習者學習與討論。
一、古典吉他演奏的主要流派分析
1.古典吉他演奏法早在古典主義時期,較為突出的代表人物分別是西班牙的吉他演奏家阿瓜多和索爾。阿瓜多屬指甲派(即:右手手指觸弦點完全用指甲撥奏琴弦),其音色明亮、華麗而富于變化。而索爾屬指頭派(即:完全剪掉右手指甲,手指觸弦點完全用指肚撥奏琴弦),其音色圓潤、飽滿并易于控制。這兩種演奏方法一直備受爭議,直到當代古典吉他演奏家塞戈維亞的出現,他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推行的吉他發音方法是,結合以上兩位大家的優點。即:指甲跟指肉同時觸弦。獲得的音色既結實又明亮。
2.大多數演奏者發力點都是手指的掌指關節(即:手指的第3關節,靠指尖的關節為第1關節)發力,因為第3關節力量大,能夠獲得更大的音量和飽滿的音色,但這樣手指靈活度受到一定限制,尤其在加力繃弦的演奏方法中,長此以往甚至會導致手指肌腱不同程度的損傷,嚴重者終止自己的演奏生涯。當代古典吉他教育大家卡雷巴洛和胡伯特-凱普爾,在論及到右手撥弦方法時,提倡右手指發力點集中在第2和第1關節同時發力,來完成撥弦的動作。這樣極大提升了右手指的靈活性,使音色更加明亮、清晰、圓潤和飽滿,比較符合當今多數演奏家的要求。但盡管如此,這種方法在手臂和手指的放松上還不理想,特別是靠弦演奏時,右手前臂會不知不覺緊張起來。
二、右手控制的分析
尋找更合理的演奏方法,是多數吉他演奏家和教育家一直追求和探索的。在本人多年教學和演奏實踐中,不斷總結和論證現分析如下幾點:
1.發力點分析:右手指第1關節為主導來發力,用自然彎曲的力量來撥弦,獲得的音色是柔和、清晰并易于控制。第一關節撥弦減少了手指關節的緊張感和手臂的阻力,大大提升了演奏的輕巧和松弛感。手指第1關節發力,其發力自然集中在觸弦點上,使音色更易于控制。相對于第3和第2關節,第1關節顯得更為靈活和自如。因為第1關節發力來撥弦,減少了手指撥弦的幅度,手指在撥弦前的預備距離縮短,從而提高了撥弦的準確性和手指的控制力。第1關節撥弦,更容易體會到手指自然彎曲的動作。當熟練掌握第1關節發力這個原理和動作后,意想不到的是,音色更加清晰和柔和,聲音的遠達性(或穿透力)好;右手前臂自然放松搭在琴上也可以離開琴體,從而使右手從肩-大臂-前臂到手腕的自然放松。也因此獲得舒適理想的演奏方法。
2.觸弦點分析:多數演奏者傾向于指甲和指肉同時觸弦,這樣的音色雖飽滿但音色顯得不夠清晰,其音色個性化辨識度也會降低。如果采用指甲兩個點觸弦,完全用指甲觸弦,琴弦從指甲的兩端滑向指甲頂部,然后離開指甲,獲得的音色清晰、透亮、柔和和圓潤。
3.指甲的修剪和打磨:要做到指甲兩個點觸弦并順暢地滑向指甲頂端,再離開琴弦,獲得好的音色,首先,指甲的形狀,最好力求修剪成兩邊以指尖為半圓弧狀且兩邊對稱的形狀,以便獲得觸弦時的平衡和穩定。其次,在修剪好的基礎上,再用砂紙按照指甲兩端觸弦點為平衡點水平打磨,以便在同一個水平面來撥弦,這樣撥弦的阻力就極大地減少了,這樣所獲得的音色會更純凈。
指甲的質地因人而異,其指甲的厚薄、形狀的寬窄以及韌性都各有不同,巧妙地運用每個人指甲的這一特點來觸弦,得到的音色就會是千差萬別,凸顯音色的辨識度和個性化,這就是藝術的特性,就是這種演奏方法的魅力所在。
古典吉他的觸弦方法,雖然爭議目前還有很多,但并沒有影響到這件樂器的魅力,希望借助此文,為熱愛古典吉他的教師和愛好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理念,旨在發揚吉他魅力的同時,找到更自然的發力方法和音色,推動吉他藝術走向另一個高度。
參考文獻:
[1]Hubert.Kaeppel. 《音樂會用現代吉他演奏》,2011年德國AMA音樂出版社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46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