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滲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不僅能夠提升教學效果,還有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途徑。本文從實際出發,探討了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滲透,以期促進我國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改革發展。
【關鍵詞】傳統文化 小學語文 識字教學 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166-02
識字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必要基礎,對學生未來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漢字中承載了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滲透到識字教學中,從而培養學生熱愛漢字的情感和語文素養。
一、引入傳統人物典故,激發識字學習興趣
小學生年齡較小,相較于傳統的識字教學方式,更喜歡講故事的教學形式。我國在數年前的歷史長河中涌現了大量的榜樣人物,這些人物身上彰顯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包含著傳統文化精髓。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學生這一興趣特征,加強對教材的鉆研,挖掘出教學內容與傳統人物之間的聯系,在識字教學中引入傳統人物典故,激發學生的識字欲望,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聚精會神的投入到識字學習中,不再三分鐘熱度,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學生與漢字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可以從心底愛上學習漢字,喜歡上語文學習,為學生今后的漢字運用和語文水平提升打下堅實基礎。
例如,在一年級《大小多少》這篇課文中“?!边@個漢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放牛郎王二小這一人物典故,給學生講述放牛娃王二小是如何與敵人斗智斗勇的故事,歌頌王二小愛國精神,學生在聽完這個故事后,被王二小為國犧牲的英勇精神深深感動了,在敬佩王二小的同時,激發了自身對國家的熱情之情,對“牛”這個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印象,每當看到這個字的時候都會想起王二小這個普普通通的放牛郎所做出的不普通的事。這種教學方法有效激發了學生識字的積極性,促進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學習效果。
二、根據文字淵源,深化識字教學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中,有些教師受應試教育觀念影響,更加注重學生的語文成績,盲目追求學生識字的“數量”,不夠重視學生識字的“質量”,這種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大多只是死記硬背漢字的字形、結構、意思等,沒有深刻理解其中的淵源與含義,識字教學過于表面化、形式化,長此以往,學生不能全面認識漢字,對學生的閱讀學習和寫作學習都帶來了不利影響,阻礙了學生語文綜合水平的提升?;谶@種情況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更新教學觀念,在識字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將傳統文化與識字教學緊密聯系到一起,為了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有意識的傳達文字淵源,使學生可以了解漢字的起源以及在時代發展中的變化和特點,將漢字結構形體之下的內在含義與機理揭示出來,提升識字教學的層次,促進學生漢字思維發展,使學生能夠接收到更加全面、系統的漢字教學。值得注意的是,小學生承受挫折能力較差,教師在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漢字過程中要運用激勵性的語言,不能打擊學生學習自尊心和自信心,幫助學生建立起健康向上的學習態度,從而更加主動積極的投入到博大精深的漢字世界中,盡情展示自我、豐富自我、提升自我。
三、組織傳統游戲,開展識字教學
一直以來,游戲都是小學生最喜歡的活動,學生在游戲中能夠更加主動積極的交流,有助于學生團結精神和競爭意識的培養。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識字教學中,為了更好的滲透傳統文化,要積極組織傳統游戲活動,將我國廣為流傳的民間傳統小游戲通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感悟到古代人的生活情趣和智慧,活躍課堂氣氛,提升教學趣味性,讓學生在玩中學會漢字,在識字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實現寓教于樂的教學目的。
例如,“找朋友”是我國傳統的民間游戲,無論是物質匱乏的時期,還是科技發達的現代,都深受兒童喜愛。教師在講解完《一個接一個》這節課內容后,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漢字找朋友”的游戲,將本節課中的“種”、“樣”、“接”、“伙”、“伴”、“趣”這些漢字的偏旁部首分開,貼在事先準備好的頭帶上,讓學生帶上這些頭帶,找到和自己組成一個完成漢字的好朋友。學生找朋友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再次學習、鞏固這些漢字的過程。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要在識字教學中充分滲透傳統文化,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識字興趣和積極性,從而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和運用,為學生未來的語文學習和發展奠定穩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徐麗萍.無痕滲透 有效識字——淺議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漢字文化的滲透[J].基礎教育論壇,2017.
[2]馮燕.技術支持下的小學字理識字教學研究與實踐[D].廣西師范大學,20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48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