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高中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中人文素養之滲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論述高中語文應該在閱讀和寫作中加強人文素養的培養滲透。要精挑細選深入挖掘人文內涵,強化創新意識,在讀寫能力共同提高中促進人文素養的提升,使高中語文成為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主陣地。
【關鍵詞】高中語文 閱讀 寫作 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109-01
一、深入挖掘教材人文內涵
只有那些符合核心價值觀的作品才具有不朽的藝術生命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挑選重點閱讀課文,在詳細講述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圍繞主題進行寫作,對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用明顯。特別是對那些有利于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思想與精神,表現人民崇尚自由、思想解放的高尚情操的作品,應當成為我們首選。這類作品很多。高中課文里先秦文學中的反映愛國思想的詩文和南宋愛國詩詞就是兩個例證。
反映愛國主義高尚情操與先進文化思想的詩文,在先秦文學中是非常豐富的?!对娊洝?、《楚辭》、諸子及歷史散文等中國文化的文本,不勝枚舉。高中課文《詩經·無衣》是這一方面的代表。這歌詩是參加兵役的勞動人民所作,可以說是青年“參軍歌”。詩雖分三章,基本上是同義的重疊。而每章又只有五句二十個字,而要在二十個字中勾畫出奮起衛國的虎虎有生氣的形象,不是很容易。這首詩恰恰在短章中達到了這樣的效果。首兩句開篇便起得很妙:哪里是沒有衣服,只是愿意與你同披一件戰袍。這是表示親密團結,并肩向前之意。這兩句開門見山,突然而起,氣勢非凡,已釀出一種猛銳之氣。接著說國君發出興兵抗敵的號令,便立刻拿起武器。國家的號令與士兵的行為接得如此緊湊。給人以一呼百應的強烈感受,使人似乎看到了那一聲令下、萬馬奔騰的情景。就在這種磅礴的氣勢中,充分展現出人民疾赴國難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氣概。章末以“以子同仇”戛然作收?!靶尬腋昝弊鍪裁茨兀渴侨スゴ蚬餐臄橙?,團結一心,卻敵衛國。這句以單句收篇,音韻上斬截干脆,與那種毅然赴敵的行動十分和諧,相得益彰。所以,短詩的成功,不僅在于選擇描寫的情景精妙,具有高度的表現力,而且音節也配合得好,緊湊、斬絕,吟詠起來,不禁氣為之振,神為之旺。
這樣立意高遠、思想深刻的作品,通過教師深入淺出的講析,再要求學生反復吟誦背會、圍繞主題進行寫作練習,無疑有益于學生激昂情緒和充沛精神的涵養[1]。
二、要在人文素養中融入創新元素
首先是語文觀念的創新,語文教學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這就要求我們與時俱進,適應新時代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的新情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打破常規,解放思想,勇于創新,在必修課的基礎上穿插選修內容,為謳歌改革開放的主旋律,譜寫強有力的和聲,賦予高中語文時代的新意和創造的靈光,讓學生吮吸到從內容到形式都比較新穎、符合時代的要求、具有先進文化品格的精品課文的乳汁。我們的課堂還可以結合時事政治選用一些詩文以活躍學生的思維,真正使他們能身在高中,胸懷世界。比如對國家領導人講話中的文學典故的講解和學習。對于選修《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對黃遵憲等作者敢于探索、富于創新精神的宣揚和培養。以《今別離》為例,黃遵憲廣泛汲取各類文化營養,積極融入創新精神,敢于和傳統封建文化束縛作斗爭,作品針砭時弊、敢于喊出創新救國的吶喊聲。詩詞文章不拘泥于特定的格式和套路,以火車、輪船普通的機械事務為題材,簡潔明快的襯托出了游子離別在外思念佳人的情境,也表明了一代中國人追求創新、思變圖強的奮斗形象。這種立意也有別于古詩傳統,十分新奇。不妨選取讓學生誦讀體會寫作。以期接受其創新變革思想的熏陶和領悟其筆力雄健,富于氣勢的抒情寫作的長處。
三、注重讀寫結合,互相促進共同提升人文素養
大量的閱讀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素材和詞匯,能夠為學生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在閱讀和寫作的交互提升中人文素養也會得到及時有效的提升。不善于閱讀、不經常練筆,想要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只能是紙上談兵。因此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對于寫好高中作文至關重要,而且對于培養良好的人文素養意義重大。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員的作用,對思想性好、文學藝術性強、價值意義充盈的文章要重點閱讀分享。要通過精心挑選閱讀文章,圍繞閱讀組織寫作練習,進而在無形中提高人文素養。選擇什么樣的作品來閱讀,來分析非常關鍵。如果說在中國文學典籍中,選取具有思想性好的作品不難,選取有趣逗樂的作品也不難,而選取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俱佳的作品就比較不易了。而現在的高中生藝術欣賞水平提高很快。因此,在選文時注意立意的思想性前提下,必須著眼于藝術上的高標準,站在時代的高度,從廣大學生的審美視角出發,讓語文課體現出真正的先進文化品格:既有精深思想又有精湛的表現力。
首先要用好精讀課文這個閱讀寶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和學生們一起分析精讀課文的謀篇布局和遣詞造句,必要時還要對經典的段落和句子進行摘抄和背誦,不斷提升學生們的語文素養。要結合學生們各自的特點,有針對性的推薦課外讀物,讓學生在豐富的課外閱讀海洋中積累寫作素材和接受文化熏陶。要加大學生寫作的練習力度。要教會學生做讀書筆記的方法要領,對一些結構較好的文章,可以組織學生仿寫。應聯系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布置一些別出心裁富有創意的寫作主題,讓學生們走出課堂,通過接觸新鮮的主題,認真觀察分析,不斷開闊視野,增長閱歷,激發寫作興趣和主動性。還可以引導學生續寫故事。學生通過續寫,一方面增加了對課文內容和主旨的理解,另一方面加強了學生想寫的興趣,鍛煉了學生用文字表達思想的能力。
譬如“詞”,無疑是高中學生喜歡的一種文學樣式,它的興起是與音樂中外交流、雅俗融合的大變革密切相關的。這樣的背景,恰與當代流行歌曲的興盛相仿。詞興起時,以極靈活多變的形式在民間廣泛流傳。到唐代文人染指而步入“高雅”其基本內容以寫男女情事和個人懷抱為主,第一部詞總集《花間集》便是以華麗詞藻寫男歡女愛,風格婉約柔媚。晏殊、張先、歐陽修、晏幾道等人完成了由唐到宋的過渡,經柳永慢詞的開拓,至蘇軾“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胡寅《酒邊詞序》)的重大變革,開“豪放”一派。南渡之后,抗敵雪恥的時代風氣影響詞壇,張元干、張孝祥、辛棄疾、陸游、陳亮、劉克莊等寫時事,抒豪情,風氣大變,由唐人孕育的這一朵詩壇奇葩的蓓蕾,終于在此獲得最燦爛的開放。因此,它無疑符合我們高中語文講豪邁、講愛國情操的人文素養的標準,也符合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的要求??傊?,在學完一首詞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談論交流的基礎上,讓學生續寫詞的作者后續發生的故事或者引發的思考,由此不斷的在人文素養的培養中鍛煉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總結
在高中語文閱讀和寫作中滲透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非常重要,必須通過耳濡目染、長期積累、不斷堅持,要通過閱讀和習作互相促進、相得益彰的教學模式,不斷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內生動力,持之以恒的加強閱讀和練筆,不斷提高高尚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張瑜.從語文核心素養角度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J]. 新課程(下).2018(12):42.
作者簡介:
李鳳紅(1978-),女,甘肅鎮原人,中學一級教師。
任廣宏(1977-),甘肅鎮原人,本科,中學高級職稱。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49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