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微學習的教學方法研究與實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利用智能終端實現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微學習新方式,彌補了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本文首先介紹了相關研究背景及概念,然后探討了數字化微學習教學資源的建設,最后以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學實踐為例,介紹了利用移動微學習平臺開展教學實踐的方式。
【關鍵詞】微學習 互聯網+ 數字化
【基金項目】全國農業職業教育“十三五”科研課題(編號:2016-135-Y-118),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精品資源共享課《Java Web開發》, 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編號:B-b/2016/03/01)。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048-01
1.研究背景及相關概念
時至今日,互聯網的發展已經深入的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的教學活動也不例外。高職院校的學生對傳統的課堂灌輸式的教學已經不感興趣,手機、PAD等移動設備成為他們在課堂上打發時間的工具。如何將手機等智能終端設備從學生娛樂的工具轉變為他們學習的工具,是高等職業教育特別是高職教學一線教師值得研究的問題。
奧地利學者Lindner在2004年提出了微學習(Micro Learning)的概念。“微學習”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與聯通主義,把整體知識系統分解為小的、松散的但相互關聯的學習單元、利用微型移動智能終端、聚焦于時間不長的學習活動。
2.數字化微學習教學資源建設研究
2.1互聯網學習時代的客觀需要
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的發展給高等職業教育帶了一片新的綠洲,移動微學習正是以此為基礎,克服了傳統課堂教學方式的缺陷,吸收了各類新型學習方式的優點,構建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符合互聯網+時代學習者的認知、偏好與需求,易被互聯網+時代的年輕學習者包括高職院校的學生所接受與理解。
2.2高職教育信息化改革創新的現實需求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高等學校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以及信息技術的普及程度取得令人欣慰的進展,但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卻還處于較低的水平。高職教育信息化改革需要以建設、應用和共享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為手段,通過建立如移動微學習平臺等方式,提高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利用率。
2.3探索數字化資源建設的新道路
通過探索基于微學習的數字化資源組織應用,打破傳統課堂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和阻礙,改革傳統的線性學習方式,讓高職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更加關注學習者的習慣偏好與個性化需求,結合不同學科的學習特點,借助強大開放的網絡平臺為學習者提供所需的優質數字化學習資源。同時構建科學合理的多元評價體系,對學習者進行微學習的效果進行即時評價和反饋。
3.移動微學習教學實踐
本文以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Java Web技術應用》課程為例,利用泛雅課程平臺開展移動微學習教學實踐,實踐對象為2017級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學生。
3.1 課前自主學習
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將設計好的微學習資源上傳到教學平臺,內容包括微課視頻、微PPT、實訓報告、微練習等,并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點,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疑惑的知識點可以在微學習平臺上記錄下來,課堂上帶著問題去聽教師講解;教師也可以看到學生記錄的疑惑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在課堂教學環節進行講授,不但有更高的教學效率,也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教學相長。
3.2 課中教學互動
課堂教學中,先根據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環節的反饋,講解學生疑惑較多的知識點。然后,教師可以使用微學習平臺設置更多的互動環節,在課堂上提出比課前自主學習能力要求更高的練習或實訓任務,讓學生們分組討論并完成。對學生未完成的任務,教師進一步講解,并針對學生提出的困惑,選擇更合適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
3.3課后復習提高
課堂結束后,學生在課外時間可以登錄到移動微學習平臺,觀看錄制的課堂教學視頻,回顧教師講解的知識點。教師在微學習平臺上布置一些課外測試任務,學生通過課外任務的測試來判斷自己所學知識是否掌握。對于課外測試中錯誤率較高的知識點,教師在下次課堂上還可以進行復習講解。同時,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組成新的學生小組,在微學習平臺上有針對性的布置一些拓展學習任務,給予他們更高的要求,個性化的引導他們研究學習。
4.小結
互聯網+背景下,移動微學習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方式,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學習任何信息,它將成為未來教學的主流。特別是對于高職學生,讓學生利用手機等智能終端設備、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學習知識,學生的學習效率會更高,效果會更好。
參考文獻:
[1]劉鑫.微學習與高校課堂教學整合策略的研究與實踐[J].通訊世界.20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50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