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有效銜接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小學語文教師要足夠重視課內外閱讀的有效銜接,不斷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學生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這對于學生以后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基于此,本文先介紹了課內外閱讀有效銜接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幾點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內外閱讀 有效銜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5-0098-01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閱讀教學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1]。只有教師能夠重視課內外閱讀的銜接,才能夠保證閱讀教學實現其作用和效果。教師不僅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找到與課外閱讀的銜接點,還需要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閱讀方法。
一、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有效銜接的重要作用
第一,課內外閱讀的概念。課內外閱讀有效銜接指的就是學生能夠利用課堂上所學知識,更好地開展課外書籍和文章的閱讀,取得更有效的閱讀效果。課內閱讀的教學和開展,是提高課外閱讀有效性的關鍵所在。很多學生閱讀材料都局限于教材內容,通過開展課外閱讀活動,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
第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將課內外閱讀有效銜接在一起,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帶領學生了解各國的文化,感受文字的魅力。同時還能夠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積累更多的詞匯量和寫作素材,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和速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第三,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學生通過閱讀大量的課內外書籍,能夠接受更多的文化熏陶,實現學生文學素養的穩步提高。課內外閱讀對學生能夠產生深遠的影響,能夠培養學生的人為情懷,使得學生能感受到人間疾苦,能夠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最終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進一步提高。
二、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有效銜接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內容
第一,以單元作為主題的銜接點。人教版的教材將文章分為不同的單元,并在每個單元的開頭標注了該單元的主題和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利用每單元的主題當作課內外閱讀的開始點,讓教材成為學生閱讀的來源。例如,在教學完《小蝌蚪找媽媽》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下時間來閱讀更多關于動物的書籍,進一步了解不同種類的動物。這也為學生準備口語交際:有趣的動物這一活動提供充足的口語素材。
第二,以作者作為閱讀的銜接點。小學語文的教材中,會有很多某位作家的多個作品,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點,帶領學生閱讀更多關于這個作者的其他文章和書籍,更好地銜接課內外閱讀。例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個接一個》,這首兒童詩的作者就是日本金子美玲的作品。教師在上課時,就可以鼓勵學生去閱讀金子美玲的其他作品,例如《全都喜歡》《向著明亮那方》等等。
第三,以教材內容當作是銜接點。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適當加入一些與教材內容有關的書籍或文章,把教材內容當做是學生閱讀整本書籍的入口。例如,在教學《臨死前的嚴監生》時,學生難以真正感受到嚴監生的吝嗇,這是因為學生缺少足夠的生活經驗。此時教師就可以利用比較閱讀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閱讀《臨死前的嚴監生》,然后再去閱讀《儒林外史》中有關描述嚴監生吝嗇的內容。這樣,學生就能夠記住嚴監生吝嗇的這一特點。之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去閱讀不同版本的《儒林外史》,使學生能夠積累更多的知識。
?。ǘ┎捎枚鄻踊拈喿x方式
語文的學習需要學生注重日常的積累,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是短時間就能夠實現的[2]。很多學生都會因為某一篇文章而喜歡上作者,然后就會找這個作者其他的作品;也會有學生因為某一個故事,而去尋找這個故事的整本書籍去閱讀。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也要尊重學生的閱讀喜好,讓學生能夠在熟讀課內文章的基礎上,去讀一些相關的文章和書籍,積累不同的閱讀體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讓學生掌握不同的閱讀方式,同時在教學時也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以此來保護學生的閱讀熱情,保證課內外閱讀的有效性,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和水平。
例如,在教學《開國大典》時,由于學生現在處于和平年代,感受不到過去那種炮火連天的生活,不容易理解開國大典的重要意義,也難以理解當時人們的情感。因此,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一些關于新中國成立的內容,讓學生明白新中國建立的不容易,了解開國大典所具有的重大意義,以此來引起學生與課文內容之間的情感共鳴。又比如,在教學《冬陽·童年·駱駝隊》時,教師就可以延伸教材內容,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來閱讀《城南舊事》中其他的文章和片段,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和真實想法。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會做出一定的改動,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鑒賞式的閱讀方式,讓學生去閱讀原著,然后比較二者存在的不同之處,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閱讀能力。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
教師要為學生展示自己的閱讀效果提供一定的機會和平臺,這樣才能夠給學生閱讀帶來足夠的動力[3]。因而,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積極地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讓學生能夠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給學生帶來成就感和滿足感。例如,教師可以開展一些詩歌朗誦比賽,學生既可以朗讀一些教材中的詩歌,也可以搜集一些課外優秀的詩歌進行朗讀。在課堂活動中,教師要給予學生積極正面的評價,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逐漸促使學生都能夠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夠知道閱讀大量書籍給自己帶來的積極作用。教師也要為閱讀量最多、閱讀質量最好的學生一定的獎勵,使得學生都能夠獲得閱讀的動力,能夠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更多樣化的書籍來充實自己。
結束語:
總而言之,課內和課外閱讀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教師必須要保證課內外閱讀銜接的有效性,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課堂活動,勾起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和主動性,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能愛上閱讀、樂于閱讀。同時,教師也要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的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朱水香.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有效銜接策略談[J].黑河教育,2018(12):51-52.
[2]徐冬菊.有效銜接課內外閱讀 架設心靈的幸福橋梁——淺談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有效性[J].新教師,2018(08):34-35.
[3]王靜.內引外聯 相得益彰——探尋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銜接的有效途徑[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06):15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66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