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學生畏難情緒的成因及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良好的意志品質是有效學習的關鍵,然而畏難情緒卻是一道攔路虎。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畏難情緒形成的原因,針對性地進行疏導和教育,幫助學生擺脫并克服這種消極情緒,建立自信和培養堅強的毅力,幫助學生學會獨立學習。
【關鍵詞】畏難情緒 家庭 教師 擺脫 體驗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5-0027-02
筆者在工作中發現,班級中有部分孩子隨著年級的升高,學業困難加大,出現了學習上的畏難情緒,并且這種消極的力量會擴散并影響身邊的孩子。
畏難情緒對于孩子的學習是一個危險的信號。當遇到困難時,孩子會過分依賴別人,尤其是家長和教師。久而久之,他們意志力薄弱,甚至會在學習方面產生了逃避的心理。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本人做了以下兩方面的分析:
1.家庭教育原因。
筆者對班級中有這種消極畏難情緒的孩子逐一做了多次家訪,從中不難發現,這些孩子的家長對孩子的愛,是沒有原則的。只要自己能盡力做到的,就會竭盡所能,這是一種溺愛。并且這些家長只一味地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要,而對精神上的、道德上的、性格方面的,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悼饲逶f:“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教育子女的天然學校,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教育和家庭的影響?!爆F如今,國家實行“就近上學”原則,很多孩子的家離學校不過幾百米,然而班中99%以上的孩子自從上小學一年級開始,每天都是家長替他們把書包送到學校,放學后又早早在學校門口等候了。直到上四年級了,班級中還有70%以上的孩子是家長接送的。一個孩子的鞋帶松了,卻憑之任之,踩在鞋底下,等著回到家讓父母給系好。久而久之,這些孩子逐漸形成了對父母極度的依賴,遇到問題以“我不會”來搪塞和推卸。
2.學校教師原因。
現代社會競爭壓力大,家長對學校的要求也高。無形中,每個教師也都鉚著勁,力爭提高班級學習質量,學生的學業壓力不斷增大。低年級時,學生遇到的題目簡單,孩子剛入學,對學習也抱有極大的新鮮感。隨著年級升高,知識難度加大,需要多動腦,多思考的題目逐漸增多。學生做作業的速度有時可能會跟不上老師的節奏。為了統一班級進度,教師會規定完成作業的時間,催促學生。這樣,對于動作慢,思維反應不夠迅速的學生來說,就非常的緊張,越是緊張,他就越想不出題來,就越害怕。于是,就出現部分學生開始抄襲同學答案,或者直接等待老師的講解。一兩次地如愿以償,使具有惰性的孩子走上了害怕動腦,懶于思考的學習之路。
綜上所述,孩子在學習上的畏難情緒,是各個方面綜合影響的結果,所以,幫助學生擺脫畏難情緒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培養呢?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嘗試:
措施一:少代辦,多放手,學會獨立的擔當
兒童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形成,需要家庭和學校的配合。所以,家長應提供孩子鍛煉的機會,讓子女從小就幫著做力所能及的家務, 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避免讓孩子產生嬌慣和依賴的心理習慣,通過鍛煉獲得克服困難的自信和毅力。當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做到堅持原則,在必要的時候給他一定的支持和幫助。經常設置一些小小的障礙,放手讓孩子去解決,提示孩子動動腦筋,想一想。即使是失敗了,也可以鍛煉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孩子堅強的性格就在父母制造的種種艱難中培養起來了。
措施二:少批評,多鼓勵,體驗成功的快樂
培養孩子的成功感,讓他體驗到戰勝困難的快樂!在生活中體驗,例如:爬山活動,在半山腰往往是身體機能到了臨界點的時候,孩子打算放棄時要不斷給以鼓勵,等爬到山頂后,引導孩子體會在山下看不到的美麗風景的心情,讓他體會在克服困難而后達到目標的那種成就感。筆者在班級中所采取的就是循序漸進地練習,讓學生不斷體驗成功的方法。體驗成功的訣竅就是為學生確立小而近的奮斗目標,比如當學生遇到不會做,或一時想不到答案的題目是,教師提示學生依靠工具書查找題目答案。當學生有所獲得的時候,教師要及時予以表揚,給以自信。當然,學生在完成每一個小目標后,教師、家長就可獎勵孩子,如看一會電視,聽一段優美的音樂,玩半小時游戲等。
措施三:少遷就,多堅持,獲得堅強的意志
作為教師,我們應當做到“愛中有嚴,嚴中有愛”。當學生遇到難題時,教師不能給學生輕松獲得答案的“遷就”,更不可馬上給予解答,而應該指導他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探索答案。所以,在學校老師處,讓學生沒有理由來逃避學習任務。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逐漸邁出了可喜的步子,獲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久而久之,讓學生形成了做事能動動腦筋,堅持一下的習慣,克服了畏難情緒。
“為他人之不敢為!”方能獨樹一幟。當今社會,只有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你才是佼佼者。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堅強的意志力,只有從小開始鍛煉,磨練孩子的心性,培養百折不撓的毅力,才能鋪就真正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陳鶴琴,家庭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章志光主編,《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66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