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學中學生節奏感的培養方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傳統的音樂教育模式中,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沒有形成根本性的變化。新課程改模式對具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小學生音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實際上,音樂教育是美學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音樂教育能夠使學生發展自身的個性,陶冶情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智力和思想等。因此,在音樂教育中,必須培養學生的節奏感。通過培養節奏感提高音樂的學習。通過培養節奏感,使學生對音樂學習更加輕松。
【關鍵詞】小學音樂;節奏感;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5-0085-02
對音樂的分析使我們認識到最先能夠引起人感觸的并不是音樂的內容,而是音樂的韻律。因此,小學的音樂教育對培養學生節奏感非常重要。為了使學生能夠獲得準確的節奏感,有必要通過多種教學形式體驗音樂之美以及律動之美。因此,作者在本文中闡述目前小學音樂教育中學生的節奏感是如何形成的,同時提出了如何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效率。此外,通過研究分析當前小學音樂教學現狀,對如何培養小學生音樂節奏感提出一些建議和參考。
一、小學音樂教學現狀
過去,小學的音樂教學是一門邊緣化的學科,在教學中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在一些學校中,小學的音樂教學僅限于音樂的播放,音樂教師通常在教學過程中很少對音樂技能進行解釋或對學生傳授相應的音樂能力。我國目前在音樂教學課程已經進行很多改革措施,但仍然存在對小學音樂教育重要性不理解、音樂教育發展不均衡、學校音樂教育主題作用缺乏、校內外資源不足等問題,這一系列問題導致學校以及家長都只注重應試教育下的成績提升,而對于學生綜合素質方面不知道進行培養,這種情況尤其在一些比較偏的地區以及農村尤為嚴重,他們在小學音樂教育機制方面嚴重缺乏,沒有足夠的師資力量,完全沒有辦法滿足學生學習音樂的需求[1]。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感培養的重要性
對于小學音樂教育來說,非常重要的兩點就是節奏感和律動感。小學的音樂教育不同于成人音樂教育,因為學生們正處于探索和了解事物的階段,小學生對于音樂的節奏無法與成年人一樣準確地加以判斷。小學的音樂教育重點是使學生掌握音樂的節奏,培養學生判斷音樂節奏感以及體會音樂情感的能力。但目前,學生對小學的音樂課程沒有明確的認識,無法提高對小學音樂課程的理解,大大降低了學生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因此,通過音樂節奏感的培養,幫助學生奠定音樂課程的基礎。小學的音樂教學旨在向學生灌輸一種節奏感,這種節奏感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能力,激發小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同時提高小學生音樂教育的質量和效率。
三、小學音樂教學節奏感的開展方式
1.先嘗試后指導,先聯系后講解。
教師應該在音樂教學開始之前先將教學目標告訴學生,之后讓學生根據教學目標展開學習,這樣教師就可以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來對應指導。利用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培養小學生對音樂節奏的興趣愛好,激發小學生對外界聲音的認知。在節奏訓練中,教師可采用體態律動法進行對學生用眼、用手和用耳的節奏感訓練,例如歌曲《火車來了》,首先教師讓學生先一起拍一拍節奏譜,注重節拍的強弱規律。接著讓學生邊拍節奏邊念歌詞,教師可控制好朗讀的速度,從慢到快以達到足夠的熟練。最后組織學生排成一列列小火車,聽著音樂發揮想象律動表演。在培養學生音樂節奏感的過程中,教師只要通過學生對音樂節奏感的理解情況進行觀察,這樣不僅會讓學生在學習音樂中得到樂趣,還能深知理解音樂的節拍與節奏,提高學生掌握如何運用音樂力度和速度唱歌。有效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真正的變成音樂學習的主人,這樣比較有利于突出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2]。
2.先理論后實踐,實現音樂在學習生活中的活學活用。
這里面所說的先理論后實踐指的是在音樂教學的時候,要先將相關理論知識教授給學生,讓學生在進行音樂作品創作的時候能夠利用相關理論基礎作為依據,從而更好地發揮出自己的創造力進行音樂作品創作。在音樂教學課堂中教師運用形象化進行模擬教學,要讓學生對音樂節奏感具有感知能力與創造能力。可以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節奏型自主練習創作,即想象在清晨起床的時候,剛剛沒睜開朦朧的雙眼,看到窗外的鳥語花香心曠神怡時即興高歌一曲“清晨的小鳥叫喳喳,把我從夢兒中喚醒”。這樣不僅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節奏感,還能培養小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記憶力、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四、小學音樂教學節奏感培養策略
1.舉辦校園音樂節。
新課程理念下,學校進行校園音樂節來提高校園師生以及學生家長對于音樂教學的重視度非常重要[3]。通過開設音樂節,動員全校師生以及家長參與進來,堅持對于藝術要進行普及教育,增強師生之間、家長與孩子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此外,音樂節也是學生與教師進行心靈交流的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幫助教師能夠更好理解學生內心,從而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學。教師要對學生給予足夠的尊重,真正打造一種純凈的學習氛圍以及校園環境,讓學生能夠在這個環境下拋出一切煩惱、真正全身心投入到音樂節奏的律動中。
2.運用鼓勵式評價方式,維持學生學習動力。
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有一顆平和的心,面對學生要有耐心,適時地給出學生柔性點評,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藝術造詣。音樂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巧妙利用打擊樂器,來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與節奏感。首先教師要會熟知運用各種樂器,在教學中不僅可以鑒賞學生們的能力還能讓學生自主的為歌曲伴奏,增強學生學習音樂的樂趣以及對打擊樂的興趣。學生在演奏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斷加以鼓勵,適當給于指導,這樣學生很容易從中獲取成就感,從而能夠更有自信學習[4]。
3.培養自我意志力。
意志力指的是學生們在學習或者生活中對于一件事物的檢查,和對于自身的良好把控。教師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可以利用讓學生們不斷進行節奏感創作來提升學生們的意志力,讓學生們能夠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樹立自己的目標,并朝著自己既定的目標不懈努力。此外,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小學生可以根據興趣愛好組成一個團隊開展音樂演奏。這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掌握音樂節奏、加強音樂感、提高學生們的鑒賞能力。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音樂相關技巧,更應該在音樂教學中有效地滲透人文理念,注重培養學生們的自我意志力。
結語
伴隨教育改革,教育行業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音樂教學是小學教育中非常關鍵的教學內容,對于提高學生發現美的能力意義重大。伴隨教育改革,對于音樂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學音樂教學必須要注重對于學生節奏感能力的培養,以此更好地迎合當前社會發展需求。就我國當前小學音樂教學現狀而言,所存在的問題大多是來源于傳統音樂教學模式的局限性。為使傳統音樂教學模式弊端得到有效解決,小學音樂教師必須要利用一些新型教學方式來進行音樂教學活動,尊重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提升各項能力,真正讓音樂學習成為小學生學習中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陳萌.小學音樂教學如何提升學生節奏感[J].未來英才,2018(1):50.
[2]謝翠娟.流行音樂進課堂培養小學生節奏感的策略探討[J].藝術科技,2015(1):228-228.
[3]陳壇.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的節奏感培養[J].神州,2019(1):100.
[4]韓沖.小學音樂教學培養學生節奏感的途徑探討[J].人文之友,2019(2):21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89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