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設課堂提問 優化課堂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是課堂互動形式之一,是師生溝通的橋梁。巧設課堂提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有利于優化課堂教學。文章從創設問題情境,把握提問的關鍵點,抓住課堂生成資源三個方面進行論述,以此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保證課堂提問的實效性,體現課堂提問的創造性。
關鍵詞:課堂提問;課堂教學;師生對話
師生對話是檢驗課堂效果的一把尺子,課堂提問是實現師生互動的有效途徑之一。課堂提問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能夠啟發和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下面筆者就思想品德課堂如何巧妙提問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課堂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自然地將材料和問題聯系起來,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激發學生的思維動機,使學生在教師創造的情境中積極開展活動。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筆者運用情景式提問進行教學。
在復習教學內容“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時,筆者先讓學生觀看3分鐘的“兩會”視頻,然后在課堂上模擬舉辦新聞發布會,班長擔任主持人,一些學生扮演記者,課代表當新聞發言人,其他學生當群眾。多媒體出示:如果你是一名記者,請你以記者身份在大會上提幾個比較關注的問題;如果你是新聞發言人,應當準備哪些知識應對?記者、新聞發言人和主持人就全國人大的地位與職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意義等問題發表一項聯合聲明,以引起大家對我國根本政治制度、最高權力機關職權職責的深刻理解,積極為我國民主法治建設努力。
首先,筆者讓學生了解新聞發布會的流程,然后學生各就各位,有的查閱教材,有的討論,有的翻看試題尋找幫助……接著,新聞發布會開始了?!坝浾邆儭睆姆€定物價、收入分配、深化改革、食品藥品安全等公眾關心的話題發起了提問:政府將會怎樣努力讓民眾的收入跑得過CPI?全面深化改革將會有哪些新想法?如何打破“十面霧霾”,消除“心肺病”?我們該如何守護“舌尖上的安全”?“新聞發言人”從轉變政府職能、精簡行政審批程序、完善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保持“兩個同步增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實現煙霧全部責任,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加強監管,落實處罰制度和問責制度等方面有力地作出回答。模擬新聞發布會結束后,學生也提出了他們感到疑惑的問題,如人民代表大會與全國人大的區別;人大與政府的關系;人大的職權;我國基本制度與基本政治制度的區別。然后通過小組討論、分析,總結易混淆的知識點,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中理解學習知識,提高自學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提問要以角色模擬為手段,從學生現實的社會生活出發,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創設自主性、探究性的新聞發布會場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和分析問題,有效引導學生從教材處挖掘疑點,積極合作與探究,不僅可以為主題創造情境,而且可以使課堂充滿活力和時代感,彰顯思想品德課的生命力,培養學生關心熱點社會問題、積極思考社會問題的良好習慣。
二、把握提問的關鍵點,保證課堂提問的實效性
教學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教師要把握提問的關鍵點,有效突破重難點,實現教學目的,保證課堂提問的實效性。
一些教師在課前設計了大量的問題,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結果事與愿違。一位教師在教學“法不可違”等內容時,向學生提出了20多個問題,如:什么是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的定義各是什么?這三種違法行為的異同點是什么?犯罪的含義是什么?刑罰處罰分為哪些類型?……整堂課教學在師生一問一答中沉悶地進行。學生積極發言,課堂氣氛看似活躍,但大部分問題沒有思考價值,學生的回答照本宣科,造成師生對話缺少實質意義,這樣的課堂教學缺乏實效性。
一連串的問題,使得學生處于疲勞狀態。過多的問題,容易引起學生反感,產生厭煩情緒,導致教學成為一種機械活動。以“法不可違”的教學為例,展示材料,設計相關問題:
材料:秦火火故意利用互聯網散布謠言,制造謠言,惡意侵害他人名譽,非法攫取經濟利益。2013年8月,他因涉嫌制造騷亂和非法經營而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
問題:她為什么要在網絡發布和傳播謠言?她的行為要受到處罰嗎?利用互聯網蓄意制造傳播謠言、造謠滋事案件時有發生,說明了什么?
以上問題可以貫穿整節課,學生只有認真閱讀教材,真正理解教材基礎知識,通過認真思考,才能得出正確答案。與在教材中直接找出答案的問題相比,這樣的問題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堂提問的形式應多樣化,可以適當地改變提問的角度,增加問題的新穎性,嘗試讓學生提問和討論答案,采取多種形式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問時也可以增加感情色彩,根據不同的內容,或幽默或渲染。教師要努力開辟新的提問領域,通過新穎的提問方式來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使問題能夠豐富而充滿思辨性。
三、抓住課堂生成資源,體現課堂提問的創造性
課堂提問,不僅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規范教學過程,而且是為了了解教學內容、學習知識、激發思考。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多方位、開放地探索和解決問題。同時,激發學生發現和提出新問題,探索和解決在這種多向互動和開放狀態下出現的新問題。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值得教師高度重視,進行捕捉和發展。
有位教師在講“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內容時,一個學生嘀咕:“經濟制度離我們太遠了,學來什么用?真是浪費人力、物力!”教師聽后只是笑著搖搖頭沒有回答,繼續按備課思路上課。這位教師不能捕捉、開發及利用課堂中的動態資源,從而失去寶貴的教學契機。又如教學“人民代表大會職權”時,有學生提問:“全國人大有立法權,那么地方人大有沒有立法權?”這位教師笑著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課后解決?!睌R置課堂的生成性資源意味著教師缺乏一定的教學智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教師應重視學生的提問,組織學生查找資料,在文獻中找到依據,培養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或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在交流碰撞中釋疑解惑,培養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課堂提問的創造性。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動力。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啟發和引導學生獲得知識,拓寬學生的思想觀念,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智力和能力;積極的課堂氣氛,能夠增強師生關系,促進課堂教學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春普.做課堂中的“善問者”[J].文理導航(上旬),2010(10).
[2]江新.試析思想政治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09).
[3]錢菊芬.漫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運用[J].吉林教育,2010(04).
[4]邵懷領.課堂提問有效性:標準、策略及觀察[J].教育科學,2009(01).
[5]吳德芳,夏玉蘭.教師提問的八大策略[J].教學與管理,2002(1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96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