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巧設情境,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相關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情境中“融入”思維過程,讓學生產生直觀印象,有助于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成功的教學,不在于強制,而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這是俄國思想家托爾斯泰曾經說過的話。由此可見,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情境創設  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1-0128-02
  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教師在教學中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有助于活躍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利用情境創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本文以部編人教版低年級小學數學為例,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供探討。
  一、創設故事情境,引發學生想象
  低年級小學生尤其喜歡童話故事。因此,將數學問題融入童話故事中,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將其描繪出來,讓問題兼具情節和生命,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我充分利用兒童這一心理特征,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編織成一個個童話故事,以此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好奇心,啟迪學生思維,從而獲得更好地教學效果。
  如,我在教學“6和7的加減法時”,先給學生創設了“猴子掰玉米”的故事情境:有一只小猴子,特別聰明。有一天,它正在田野里尋找食物,忽然發現不遠處有一片玉米地,小猴子可開心了。于是,它趕緊跑過去,一下子掰了7個玉米,裝進了袋子里,就蹦蹦跳跳地往家跑了。到家后,它立刻打開袋子,一看:“咦!我的玉米呢?怎么只有一個了?”隨后,我提問學生:“你們知道小猴子的玉米去哪里了嗎?”學生們都搶著回答問題。
  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故事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激發學生想象思維,從而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二、創設游戲情境,激發學生熱情
  做游戲也是兒童的天性,因此教師在游戲中融入教學內容,也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但是,這一教學情境的創設,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心態。因此,數學教師必須要具備和藹可親的態度、自然大方的舉止以及富有感染力又幽默精煉的語言等,以此為學生創設良好學習氛圍的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大量研究表明,科學的游戲化教學對學生學習數學有著非常積極的促進意義。因此,教師在數學課堂中適當地開展游戲教學,既能讓學生產生“入景始入親”的感受,又能有效調動學生視覺、聽覺等感官,從而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高整體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加減混合運算”時,我根據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無法長時間保持注意力的特點,采用了“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首先,一上課我就讓學生們用鉛筆或者小木棒等學具擺“△”,先擺5個,再擺出3個,最后擺出2個。之后,讓學生根據擺“△”的過程,列出算式并計算:5+3+2=10。其次,要求學生從擺好的10個“△”中,第一次拿走3個,第二次拿走5個。隨后讓學生根據拿走的過程,列出算式并計算:10-3-5=2。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復習了上節課所學的數學知識,活躍學生思維,又調動了學生對于新課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對于學習新課的興趣,從而為“加減混合運算”的教學做好進一步的鋪墊。
  三、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學生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必須要以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為切入點,給學生提供觀察和操作機會。增加學生與周圍事物接觸的機會,從而更好的學習并理解數學,加強學生的數學體驗,進而感受數學的趣味性和積極作用,深化學生的數學體驗。因此,數學教師應積極將數學問題與實際生活進行有機結合,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和已學知識,創設生動而有趣的生活情境,使得數學教學生活化,生活材料數學化,并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進行仔細觀察,從而促使學生理解數學的價值,進而掌握數學知識。
  如“連加連減”的教學中,我先給學生創設了實際情境:和學生做開汽車的游戲。我是司機,學生是乘客,“汽車”出發時,先上來了4個學生。這時,我提問學生:“現在車上有幾個乘客?”學生回答:“4個?!钡竭_“下一站”后,又上來了幾個乘客,“汽車”再次開動,我又問:“剛才上來幾個乘客?現在汽車上一共有幾個乘客?”學生答:“又上來5個,現在一共有9個乘客。”又到一站,下去了6個人,我再次提問學生:“現在汽車上還有幾個乘客?”學生答:“3個。”這一過程,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生活化,既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又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發揮空間,從而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進而促進學生數學興趣的培養。
  除此之外,要想讓學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及數學方法,就必須要讓學生進行實踐,而不是單純依靠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去理解或掌握。因此,在教學中,將問題情境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在說和做、聽和看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學習知識,提高數學能力的同時,還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促進學生有動作思維逐步向形象思維過度。
  如,我在教學“認識物體”時,就讓學生在搭積木的過程中,感知物體的不同形狀;在對物體分類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物體,對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和球的形狀有初步認識;再讓學生依次摸物體,感知它們的主要特征,并用自己的語言形容出對不同物體的印象。
  這一教學過程,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主動性,活躍學生思維的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不同形狀物體的認識,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合理、科學的教學情境,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和技能的理解與掌握,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更能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21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