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分層作業的原則與策略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分層作業設計顧及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其初衷是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上和自己的認知里內化知識、全面成長。教師在設計分層作業時要把握兩個原則:以生為本,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固定與靈活,微調基礎知識。小學數學教師進行分層作業設計時可參考以下策略:有層次,有交叉;內容廣泛,可選擇;形式靈活,鼓勵創新。
關鍵詞: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分層作業;個性化發展
由于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方式不同,他們對數學學習內容的理解也會有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課堂學習中和課后的作業練習中。在如今班級授課制和個性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思考如何讓全班學生都能夠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個性化地發展。分層作業設計無疑是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措施之一,教師在進行分層作業的設計時還要理解分層作業的本義,把握分層作業的設計原則,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
一、分層作業的初衷與本義
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教學和因材施教。分層作業是指教師給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使班里每一個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學到知識,得到發展。也就是說,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尤其是學生小組之間的差異,在班級授課制下最大化地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
我國古代教育思想中的“因材施教”是指,教師有針對性地教學,按照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水平和自身素質,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分層作業的思想與“因材施教”的思想是一致的,符合“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個性、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的精神要求,是“因材施教”在現代社會作業布置方面的體現。
分層作業設計的初衷是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上和自己的認知里內化知識、全面成長。首先,分層作業設計分為:學生學習的分層、作業內容的分層、教師評價的分層。學生學習的分層意味著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差異性,包括知識基礎的差異、學習水平的差異、學習風格的差異、學習習慣的差異、學習態度的差異等。作業內容的分層是指教師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對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在布置作業時注重作業的多樣性,可供不同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教師評價的分層是指教師的評價具有差異性,要根據學生的個性進行評價。
二、小學數學分層作業設計的原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進行分層作業設計需要注意以生為本和靈活處理的原則,根據學生的需求布置適合學生并能給學生帶來發展的作業,靈活處理基礎必修知識和拓展選修知識之間的關系,讓分層作業真正因為合理的分層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避免不合理的分層導致不公平出現。
?。ㄒ唬┮陨鸀楸?,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無論是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還是《數學課程標準》,都提倡以生為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分層教學是“以生為本”教學理念在實踐層面的體現,分層教學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為各個層次的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的作業內容和作業形式,促進學生的發展。在分層作業的實踐中,只有以生為本才能明晰學生的個性化差異,才能讓作業多樣化,才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小學數學分層作業應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基礎,創建多樣的作業內容和方式,真正實現“以生為本、多措并舉”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進入豐富多彩的數學天地中,感受數學的無限魅力,提高數學綜合素養。
?。ǘ┕潭ㄅc靈活,微調基礎知識
分層作業設計需要教師進行靈活處理,做好基礎知識和拓展性知識的作業布置,讓學生既能夠學好基礎知識,也能在已有的基礎上不斷提升。首先,固定是指教師在進行分層作業時要固定好基礎知識的訓練,讓全班學生都能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做拓展性練習,即班級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需要做基礎知識的作業練習,只是可以根據學生的差異做些調整,但不可調整過大,拉大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其次是靈活,教師要靈活處理基礎知識的層次和拓展性知識的層次,合理設計作業的內容和形式,給學生更多選擇的機會。最后,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有一定的層次,其中的基本知識點是需要每一個學生都掌握的,教師應盡可能地讓所有的學生都掌握基礎知識,在布置作業時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布置不同形式內容的作業,而不是隨意地降低或提升對部分學生的要求。
三、小學數學分層作業設計的策略
(一)有層次,有交叉
由于分層作業的內涵和本義是關注學生的差異性,讓學生都能夠做符合自己實際水平的作業,因此分層作業應該有層次、有交叉。有層次的分層作業設計即對作業內容進行層次的劃分和內容的選擇,一節課的內容可分為基礎知識、提升知識、拓展知識、延伸知識幾個層次。其中,基礎知識是一節課最基本的知識點,是全體學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相關的作業練習需要涉及全體學生;其他幾個層次的知識內容可以由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選做,或教師在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上給出選擇。有交叉意味著各個層次的作業內容可以交叉,學生可以交叉選擇各個層次的作業練習,基礎一般的學生可以選做基礎知識中自己喜歡的習題,也可以選做延伸知識中自己感興趣的習題。
“有層次,有交叉”的分層作業還需要教師注意在學生都選擇了適合自己的作業習題之后,在完成作業質量的要求上不能再有層次,即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以最好的狀態完成作業。當全班學生做同樣的作業時,由于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教師對學生完成作業質量的要求可以有所區別。但是,當學生做自己感興趣的,從基礎水平、個人能力、學習風格等方面來考慮比較適合自己的作業時,教師就應該對他們提出更高的作業要求。只有如此,學生才能夠從作業中得到有效的訓練,從中獲得成就感,不斷進取。
?。ǘ﹥热輳V泛,可選擇
分層作業分的是作業的內容,照顧到班級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因此分層作業的內容要廣泛、可選擇,這樣才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機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符合自己基礎水平的作業。設置內容廣泛和可供選擇的分層作業肯定會增加教師的工作量,但教師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對同一道題目更改條件、修改數量、隱去數據等實現分層。在設計分層作業時,教師要認真研究一節課的內容,有重點、有層次地整合作業內容,針對每一個知識點設計多種類型多種層次的練習題目,讓學生有選擇地做作業。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圓的周長”這一知識點時,在分層作業設計中教師需要明晰這一課的重難點,哪些是基礎知識,哪些是拓展性知識,哪些是需要延伸的知識。對于班級中學習能力較強且比較熟悉圓的周長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求半圓的周長、探究圓周率、圓的半徑或直徑擴大兩倍的周長等練習題。對于班級中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理解圓的周長的題目,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測量圓的周長,這樣的作業生動有趣,不僅符合學生的學習水平,而且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基礎不好的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
(三)形式靈活,鼓勵創新
在進行分層作業設計時教師還需要注意分層作業的形式要靈活,即作業呈現的形式和作業完成的形式要靈活,在作業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教學不單單是為了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數學思想方法,學會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作業可以是紙質的也可以是電子版的,可以是手工的也可以是實踐的,可以是思考型的也可以是體驗型的。這樣,學生在選擇作業時能夠采用靈活的方法來完成,做作業也成了一種有趣的體驗,在理解知識或拓展知識的同時獲得靈感和進一步探究。分層作業的形式靈活可以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體驗中有更多的創新,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地想象和實驗,在思維活動和動手實踐中萌發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李陽陽.關于小學高年級數學分層作業實施策略的探討[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08).
[3]孫志祥.以生為本,多措并舉,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0).
[4]劉景蕉.分層作業的設計技巧[J].小學教學參考,2007(Z4).
[5]張紅梅.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分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96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