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困境與對策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在過程中讓就存在諸多的問題,比如:資助對象認定、資助管理機制的構建等等,針對這些問題需要制定有效的解決策略,從根本上完善貧困生資助體系,推動教育工作的全面發展,下面文章就從高校資助體系困境出發,探討具體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 高校貧困生 資助體系 管理困境 貧困生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教育扶貧作為我國“十三五”期間精準脫貧攻堅戰略的重要舉措,在打贏脫貧攻堅戰、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當前的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要“著力加強教育脫貧”,“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確保他們能夠順利入學、完成學業。
1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困境
1.1貧困生認定缺乏有效性
貧困生的科學認定是高校開展資助管理的前提與基礎,但目前很多高校的貧困生認定缺乏有效性,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該項工作的順利落實。貧困生認定方式包括三種,分別是學校認定、基層組織認定及綜合認定,大多以學生填寫的表格及生源所在地的證明為準,沒有進行核實,評定標準缺乏科學性與實效性,難以保證所有具有貧困生資助資格的學生家庭情況都貧困,可能有部分貧困生無法得到應有資助。除此之外,認定程序不合理也限制了管理工作的開展,分配指標與名額的方式并不科學。
1.2缺乏貧困生考核監督的長效機制
貧困生感恩教育不僅是高校、教師的責任,更是社會的責任。資助政策日益完善,形式多樣、范圍寬泛和金額巨大,讓諸多非貧困生垂涎欲滴,源頭的監管不力、基層政府的不作為更讓部分學生鉆了政策空子。首先,一是現階段高校對學生資助工作的定位不夠準確。對于工作人員的選拔和培訓并未制定標準, 最終導致學生資助工作隊伍建設效果的不理想。其次,對資助隊伍沒有科學的管理機制。這造成資助工作缺乏長遠性和計劃性, 導致崗位流動性較大, 極大地限制了資助工作隊伍的建設和發展。
1.3對資助對象的心理關懷缺失
當前高校資助更多地體現在物質層面,并未真正從心理上對其進行關懷。從貧困生自身而言,在學習生活中,面對富裕家庭的同學與自身貧困家庭的差異,極易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進而出現焦慮、自卑等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例如,有的學生剛入校不久,覺得自己家境不如別人,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開始埋頭苦學,對集體活動不聞不問。由于他們的自尊心受到了嚴重傷害,從而容易造成自我封閉、不合群等現象,隨之可能會引發當今社會上的“校園貸”“裸貸”等一系列問題,這已經成為現在急需解決的熱點難題。
2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發展對策
2.1建立科學的貧困生審核制度
學校在開展貧困生認定工作時,要貫徹實施建檔立卡制度,建檔立卡制度具有精準性、發展性以及保密性等特點,這樣每位通過審核的貧困生都有自己相對應的貧困檔案。首先需要精準地統計入學學生的檔案材料,以初步掌握學生的家庭情況;其次可以通過發放、填寫、回收《家庭情況調查表》來宏觀了解學生的家庭收入情況,了解他們家庭收入的狀況梯度;最后根據相關評定標準劃分出貧困學生群體,給每一位貧困學生建立對應的檔案。在需要認定的貧困目標確定后,學校要充分發揮輔導員、宿舍管理員、學生干部等的主觀能動性,及時了解貧困學生群體的思想、心理等方面的狀況;同時應對貧困學生群體加大關注力度,對身體狀況有問題的學生要建立更具有針對性的資助體系,加大資助力度。
2.2加強貧困生信息動態管理
加強貧困生信息動態管理應做到以下幾點。首先,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建立學生個人信息系統,要求每個學生完善個人信息與家庭情況證明文件,定期跟蹤調查,進行動態分析,在此基礎上評定貧困生資格。其次,做好調查摸底工作。輔導員及相關教師、學生干部應深入了解學生的消費情況與學習情況,準確判斷其是否具有貧困生評定資質。再則,在初步評定的基礎上建立分級檔案,按照貧困等級為學生提供相應幫助,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幫助他們更好的度過大學生活。最后,加大宣傳力度,讓學生了解大學階段每個學生應享受的政策幫助,從而促進高校貧困生資助管理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2.3構建資助育人長效機制,增強資助育人效果的精準性
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應將資助育人落到實處,構建資助育人長效機制,彰顯新時代貧困生資助體系的社會主義優越性,在“扶困助學—立德樹人—唱響中國夢”的特色通道上邁步前行;在貧困生資助工作中將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有效融合;充分尊重貧困生的隱私,保障他們有尊嚴、有質量的生活;使貧困生樹立“自救”意識,擯棄“等、靠、要”的念頭,培養貧困生感恩的心、健全的人格、積極與樂觀的態度和堅強的意志;激勵貧困生刻苦求學,奮發進取,學有所成,回報社會,增強貧困生的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
2.4以“質”塑人,實現自我
要注重引導貧困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質和健康的心理,擁有夢想激發潛能,追求優質,不斷實現自我。通過加強誠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樹立自律意識,珍惜個人信用;還可以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主題活動,將感恩教育從理論概念落實到實踐活動中,增強貧困生對母校、對社會的感恩之情;關心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心理情景劇、團體輔導或個別輔導等各種途徑進行調適與疏導。
3結語
總而言之,教育資助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內容。高校要以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為目標,以建立“精準資助”工作機制為抓手,不斷創新資助育人途徑和方式,確保所有貧困家庭大學生都享受到資助政策,從制度、心理健康等多角度入手,構建貧困生資助長效機制,實現教育、回饋的有效循環。
參考文獻
[1] 孔令輝.高校貧困生資助管理問題分析[J].時代教育,2016(15):130.
[2] 季楓.對高校貧困生實施發展性資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01):95-96.
[3] 孟國忠,農春仕.論高校資助育人的價值維度[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12):14-1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02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