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高校貧困生資助問題是當前國家十分重視、社會熱點關注的一個問題。貧困生因經濟困難而產生的在學習、個人能力、環境適應及心理調適上的困難,越來越成為困擾和制約高校貧困學生發展的重要甚至是決定性因素。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存在貧困生認定困難、貧困生心理問題普遍和現行救助性資助體系不夠完善等問題。文章對如何更好地做好高校貧困生的資助工作提出了一些對策與方案。
關鍵詞:貧困生;問題;解決對策;發展性資助體系
高校貧困生是指家庭經濟困難,無能力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的學費和生活費的學生。隨著高校的擴招,貧困大學生的數量在逐年增加,這個群體將在一定時期內穩定存在。
貧困是把雙刃劍,同樣地面對貧困問題, 不同人格特征的學生表現出不同的認識、態度和行為傾向[2]。多數貧困生能正視現實,積極向上,付出加倍的努力來擺脫貧困的枷鎖,在此過程中不但鍛煉了自己的意志,也獲得了常人所無法體會到的人生經驗,給社會帶來了正能量;但也有部分貧困生在面對家庭經濟貧困這一現實時,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產生了逃避現實、孤獨自閉、消極處事等一系列不良反應,甚至做出危害他人,影響社會穩定的行為,給社會發展帶來了負能量。因此,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減輕其學費、生活費等經濟負擔,進而幫助其順利完成大學學業,已成為國家十分重視、社會熱點關注的一個問題。
一、存在的問題
?。ㄒ唬┴毨J定困難
教育部門規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指每月的生活費來源(含家庭和學校提供的各種資助)持平或低于學校所在地政府規定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難以維持正常學習和生活開支的學生可認定為貧困生。
但在貧困生認定工作實際開展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首先,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會隨時發生變化,如何及時有效地掌握這些變化,并給予相應的資助,并非易事;其次,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了提高貧困等級,進而獲得更多的資助,提供夸大其貧困程度的佐證材料,而這些材料真實程度難以一一核實;第三,不同地區經濟情況差異較大,生源地和高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線也有很大區別,而且部分生源地政府在貧困認定中沒有承擔應的義務和責任,常常出于鄉土人情,出具與事實情況不符的貧困證明,所以學生生源地政府出具的困難證明也很難確切說明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程度;第四,不是每個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都愿意去做貧困生認定。部分家庭經濟確實困難的學生,往往內心有更強烈的自卑傾向和要強心理,把貧窮看成是一種恥辱,擔心別人瞧不起,不愿公開自己家庭經濟困難的事實,而選擇不做貧困生申請工作,結果給家庭和自己造成沉重經濟和心理負擔。
?。ǘ┴毨睦韱栴}
從我國較為普遍的教育現狀看,特別是近幾年來,在高考“一考定終身”的壓力下,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以應試教育為首要任務,學校、家長和學生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學習成績上,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被長期忽視,過多的壓力導致存在心里問題的學生也與日俱增。
大學,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形形色色的學生:有來自北上廣大城市的,有來自沿海經濟發達城市的,有來自中西部經濟落后城市的,也有來自偏遠貧困地區的學生。大學生活是一種集體生活,大家一起學習,一起生活,一起娛樂。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家庭經濟困難,貧困大學生往往生活拮據,有許多需要一定消費的同學聚會、集體活動都無法參加,這使他們與其他同學之間的交流產生了隔閡,與同學之間的關系也因此變得疏遠、甚至緊張起來。學校是集體生活的地方,如果不被集體和其他同學所接受和認可,這些貧困生就會有很強的孤獨感和失落感。
對比經濟發達的城市,由于區域發展的落后,偏遠地區的農村學校文化和教育環境相對落后,音樂、美術、計算機等科目都開展不起來,英語教學水平也遠遠落后,致使學生總體的綜合素質較差,更別說是擁有一技之長。校園生活中,與其他同學相比,貧困生常常感到自己無論在個人才藝特長還是綜合素質方面,都不如別人,自卑感油然而生。
平均來看,一個大學生完成學業所需要的費用少則三四萬,多則七八萬,這對來自偏遠貧困地區的貧困生及其家庭來說都是一筆巨額開銷。為了學費和生活費,許多農村家庭要用盡所有積蓄,甚至四處奔走借錢,希望孩子順利完成學業,走出農村,改變貧困面貌。因此,貧困生在求學的過程中,承載著他及這個家庭對未來更高的期望。在實際生活中,很多貧困生因期望值過高或目標不切實際,給自己增加了巨大的心理壓力。而且近年來,由于高校不斷地擴招,每年大學畢業生人數都在逐年遞增,這給貧困生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加劇了他們想出人頭地、改變家庭現狀的心理壓力。這些心理壓力都極易導致他們產生焦慮心理。
?。ㄈ┈F行救助性資助體系的弊端
無法繳納學費,甚至生活費也沒有固定來源,為錢而煩惱是貧困生面臨的首要問題。而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最初關心的是“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貧困而上不了大學。
近年來,國家大力支持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社會上也出現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和企業捐贈,全社會合力支持貧困生資助工作的開展。然而,大部分高校的貧困生資助工作只停留在經濟層面上,主要通過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助學金、各項企業助學金等資助方式,來緩解貧困生的經濟壓力,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學費和基本的生活費補貼,使他們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國家助學金、企業資助等均屬于無償資助,受助對象只要做了貧困生認定就可以享受到一筆金額可觀的資助,這使部分貧困生產生了“等、靠、要”的依賴心理,形成了不勞而獲的不良風氣,不利于培養在校大學生自強、自立的人格品質,忽視了貧困生所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感恩意識。這也是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失去了其原有的“育人”價值。
由此看來,救助性資助雖然解決了貧困生的經濟困難,但缺乏對貧困生成長過程中的教育和引導,不利于貧困生積極進取、自強、自立等人格品質的養成。
二、解決對策
?。ㄒ唬┴毨У燃壵J定實行綜合考評 對貧困等級的認定工作實行綜合考評。首先,在新學年的開學第一周,收繳學生當年最新認定的《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申請表》,做好貧困生人員匯總工作;其次,對比上一年度的貧困生名單,篩選出新增及減少的人員名單,約談這些學生,詢問其今年新申請或不再申請的原因,做好約談記錄筆記;第三,了解這些學生的學費繳納情況,是否因無力繳納學費而申請“生源地助學貸款”或“國家助學貸款”;第四,召開班委、寢室長會議,對申請人員的日常消費情況做調研,排查這些學生是否存在購買高檔電子產品、經常出入營業性網吧或電子游戲廳、月伙食消費明顯過高等與貧困生身份明顯不符的高消費行為;最后,根據學生的學費繳納情況、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和日常平均費用支出做出綜合考評,來評定其貧困等級,供日后發放各項資助時參考使用。
?。ǘ┘訌娯毨睦斫】到逃?
高校大學生正處于心理和生理不夠成熟的階段,也正值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相較于與普通學生,貧困生面臨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困惑與沖突問題更為突出,更容易產生自卑心理、焦慮心理,人際交往也會存在一定的障礙。
高校要加強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辯證地認識貧困問題,樹立自強、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質。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幫助貧困生正確認識自我、接受自我、悅納自己,提高其環境適應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調適能力,激發其自我解困意識,鼓勵其以陽光的姿態挑戰生活的困難,促進貧困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ㄈ┩菩邪l展性資助體系
在不斷的實踐中我們發現,當代高校貧困生所面臨的不僅僅是眼前的經濟問題,更是長遠的發展問題。救濟性資助方法只能暫時地解決他們一時的經濟困難,不能真正解決其貧困問題。因此,探索更具科學性、發展性的高校貧困生資助模式,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發展性資助是一種將經濟資助、心理引導和能力扶助等結合起來,著眼于高校貧困生的未來長遠發展,堅持“以貧困生為本、為貧困生服務、助貧困生成才”的工作原則,以促進貧困生成長成才為目標的全新資助模式[4]。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發展性資助體系在給予貧困生一定的經濟資助的基礎上,鼓勵貧困生通過自己能力的提升去創造價值,幫助他們發展自己的生存能力、交際能力、創新能力和工作能力,徹底解決自身及家庭的貧困問題,真正實現了“助困”與“育人”工作的有機結合。
培養貧困生的自立、自主、自強能力。高校應設立一定數量的勤工助學崗位,為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自我解困的機會,倡導貧困生通過自己的勞動付出來獲取相應的報酬,實現自我資助。這既緩解了他們的生活費壓力,減輕了經濟負擔,也能解決部分學生因經濟困難而引發的心理負擔,進而培養了貧困生自強、自立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為今后踏上社會靠自己的努力擺脫貧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高校可推行貧困生“立項資助”方法。面對與日俱增的就業壓力,部分學生選擇繼續深造,考取國內外碩士研究生,使自己在今后的就業中更具競爭力。其他學生則選擇畢業就業,考取相關證書可幫助他們更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無論是考研升學,還是證書考取,都需要一定的報名費、資料費和培訓費。高??赏菩胸毨㈨椯Y助方法,對于積極上進的學生給予一定經費的資助,以幫助其成長成才,切實將資助經費花在有需要的人身上。
總之,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要堅持以生為本的工作原則,把關心貧困生、幫助貧困生、促進貧困生的發展作為資助工作的首要工作。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不能僅限于經濟層面的資助,應加強資助工作與育人工作的有機結合,幫助貧困生成為知識全面、能力過硬、心理健康和品德高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 岑道權.高校貧困生認定的難點及對策探析[M].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5).
[2] 黃旭輝.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探因與心理脫貧[J].技術監督教育學刊,2007(01).
[3] 徐曉軍.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問題分析及對策[J].論壇,2004(05).
[4] 季楓.對高校貧困生實施發展性資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01).
作者簡介:莊丹丹(1989- ),女,浙江寧波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264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