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PDCA循環的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路徑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職業能力是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關鍵要素,但我國傳統教學體系并未提供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以致學生的職業能力難以獲得有效培養。PDCA循環是一項高效的管理理論,將該理論應用于高校的職業能力培養,可使教學工作的有效性得到提升?;谶@一認知,本文將首先對PDCA循環的使用流程進行分析,并進一步闡述構成大學生職業能力的要素。同時,將重點探究利用PDCA循環理論來提升大學生職業能力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PDCA循環;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路徑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6.009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 (2019) 06-0044-04
  20 1 8年,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已達到820萬人,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嚴峻。針對這一問題,多數高校都為學生提供了針對職業能力培養的教學設計。但在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教學效率不高、有效性不足等問題。PDCA循環是國外先進企業常用的管理理論,將該理論應用于職業能力教學,可使現存問題得到改進。
  一、PDCA循環的常規流程
  PDCA循環是美國專家休哈特博士創建的管理學理論。該理論將管理流程劃分為“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四個部分。將繼續處理的作業納入到新計劃中,就形成了全新的管理循環。由此可見,計劃、執行、檢查與處理始終是管理工作的主要內容,各項作業會依據檢查與處理結果,在不同的循環中流動。同時將PDCA循環標準視為管理目標,符合標準的作業將脫離PDCA循環。
  一)標準
  標準并不隸屬PDCA循環的管理流程,但標準是使用PDCA循環的必要條件。因此,在設計計劃前,應首先確定標準。同時依據PDCA循環視角,標準并非由執行方制定,而是先于PDCA循環存在的具體要求。在信息技術革命后,由計算機操控的機械設備逐漸成為生產體系的核心,各項配套環節需要依據此類生產設備的執行標準設定作業標準。例如,先進生產設備的核心部件采用英制計量單位,則配套作業也應采用英制計量單位。同時由核心設備與配套作業共同構建的生產體系,也會對教育理念產生影響。教育的主要職能是將社會標準傳輸給學生,從而使學生與社會體系相對接。生產體系中的標準,會對社會諸多層面帶來影響。因此在教學設計中,生產體系的常規標準將作為教材設計的主要依據。由此可見,占據生產體系上游環節的部門,擁有標準的制定權。而自然法則與倫理常識,則是其制定標準的主要依據。
 ?。ǘ┯媱?
  計劃是PDCA循環的第一項流程,其主要職能是尋找與標準相對應的作業、目標及達成路徑。在具體的管理工作中,組織各項作業達成標準,可被視為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標。有鑒于此,在計劃環節中首先要提取出與標準存在明顯差異的作業項目,并將其作為主要工作目標。同時,計劃工作也應分別探究,達成標準所需要的生產要素。通過綜合評估,達成作業標準的可行路徑將得以呈現。再有,計劃負責人可依據預算決策最終路徑,從而使管理資源得到集中。例如,在設計教學計劃的過程中,可依據生產體系或企業的具體要求,尋找在校學生的不足之處。通過這樣的設計,教學目標將更加明確。之后,學??梢罁F有教學資源,評估達成企業要求所需付出的具體成本并配以預算說明。通過這樣的設計,教學路徑的選擇依據將更為科學。在最終確定教學路徑后,學??梢罁A算配置各類教學資源。
 ?。ㄈ﹫绦?
  執行環節是PDCA循環的第二項流程,其可被絀分為作業規劃與落實。作業規劃的主要目標是依據計劃環節提供的預算,選擇最為適合的作業執行路徑。該項工作的關鍵內容,在于科學評估自身的生產效率以及現有預算。完成作業的基本邏輯,是將現有資源轉化為新型服務(商品)。在這一過程中,生產效率決定了資源的利用率。由此可見,生產效率是生產工作的載體。作業決策就是建立在生產效率與預算資源基礎上的路徑選擇。落實作業規劃是執行環節的內核,在實踐工作中應關注工作執行與標準之間的差異,以及執行者主動意愿的調動情況。執行環節需要落實計劃環節提供的最佳路徑,但在具體執行中常常會出現偏離標準的問題。有鑒于此,在執行環節應將個人執行力與計劃路徑相對接,從而使執行效率得到提升。例如,在高校教育中,教師與學生都應在遵循教材設計的前提下開展教學工作。
 ?。ㄋ模z查
  檢查是PDCA循環的第三項流程。IBM前CEO郭士納曾說過:“下屬只做你檢查的工作,不做你希望的工作?!边@一認知在企業界得到廣泛認同。在PDCA循環的檢查環節,應重點關注三項內容。其一是檢查工作的仝面性。借鑒郭士納提出的經驗,過于狹窄的檢查范圍,將使管理漏洞難以得到彌補。因此,檢查工作應盡力提升檢查項目的全面性。其二是檢查工作的客觀性。檢查工作理應體現出各類作業的真實狀況。但受到主觀判斷等因素的影響,檢查工作的客觀性往往難以得到保障。鑒于此,檢查部門應由多人組成,并借助信息設備提升檢查工作的制度剛性。
  (五)處理
  處理是PDCA循環的第四項流程。在這一環節中,管理部門應依據檢測結果,對各項作業實施分類。其中符合標準的作業,應被視為達成工作目標,因此這部分作業項日應脫離PDCA循環,并計人標準范圍。部分尚未完仝達標的作業項目,應得到重新評估,并針對其中問題設計小型PDCA循環,從而使該項作業最終達到管理標準。再有針對性地完成情況較差的作業項目,可交由原計劃重新處理。例如,在教學活動中,針對某項教學內容的檢測可通過考試成績做出評估。依據考試成績,符合標準的學生將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而成績不盡理想的學生則應針對短板開展深入學習。同時考試成績過低的學生應圍繞該項教學作業開展更為深入的學習。綜合分析,處理環節既是當前PDCA循環的結束,也是下一PDCA循環的開始。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各類循環之間的關系,以免學生出現過度的情緒波動。   二、大學生職業能力的構成要素
  大學生職業能力的構成,應依據企業與社會需求展開評估。綜合分析,職業能力可被大體概括為文化基礎、專業素養、社會合作、持續發展以及職業精神這四個部分。
 ?。ㄒ唬┪幕A能力
  文化知識是大學生職業能力的構成基礎。在當代社會中,文化知識已經成為專業技能的主要載體。因此充足的知識存量,是學生適應職業需求的必要條件。例如,在財會崗位中,學生不僅要掌握財會技能,也需要依托日常的知識儲備,閱讀各類文件并撰寫專業報表。鑒于此,大學生應在校園內積累充足的文化知識,從而使自身的文化底蘊得以夯實。但在我國部分高校中卻充斥著文化知識無用論。部分學生認為,文化知識無法為自身就業帶來直接幫助,并逐漸疏遠文化課學習。這樣的認識顯然偏離社會標準,學習時間也無法得到充分利用。再有,部分學生將應對考試視為開展文化課學習的主要目的。受此影響,其知識結構將更加單一、文化知識的應用也將趨于僵化。
  (二)專業應用能力
  專業應用能力是職業能力的內核。企業是社會生產的組織形式,在企業中各崗位員工的專業技能將得到重組,并共同構成生產機制,從而使生產要素轉化為服務(商品)。鑒于此,專業技能是學生參與社會分工的切人點。例如,在機械加工領域內,學生的機械操作技能幫助其參與到設備生產的整體工作中。通過與市場對接,所生產的機械設備將轉變為貨幣。學生可憑借生產活動中的貢獻,獲得對應的貨幣,并購買所需要的商品。由此可見,專業應用能力在大學生職業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我國部分高校,專業教學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學生的應用能力無法得到磨練。例如,在部分院校的財會專業中,學生難以獲得同類崗位的實習機會,其財會知識的應用能力將受到影響。
 ?。ㄈ┥鐣献髂芰?
  社會合作是大學生職業能力的載體。當代社會的分工體系愈發復雜,各勞動崗位已經被深度嵌入到生產體系中。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各類商品的復雜程度不斷提升,依賴個人力量難以獨立完成產品生產。在這一環境下,學生的社會合作能力成為了決定其職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合作能力強的學生將具備更高的生產效率,而合作能力較差的學生將難以得到生產體系的幫助。例如,在計算機軟件開發領域,早期的從業人員往往可依靠個人力量,研制出廣受歡迎的應用軟件或游戲。隨著軟件技術的不斷發展,制作成本也大幅提高,優秀人才需依靠大型企業才可獲得技術突破。在此背景下,上世紀90年代出現的互聯網創業潮迅速衰落,進入軟件開發企業的學生可享受到更為穩定的收入。
 ?。ㄋ模┏掷m發展能力
  持續發展能力是大學生職業能力的延展。當代社會的科技創新周期不斷縮減,在部分前沿領域,每隔5~8年就會出現重大技術進步。同時將重大技術創新應用到生產領域,將使崗位形態發生轉變,工作人員需要通過再次學習適應新環境、新技術。例如,在物流行業內,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傳統的信息傳輸方式遭到淘汰,從業人員需要適應新技術環境下的工作形態。由此可見,學生在高校內所掌握的知識,已無法應對仝職業周期的工作需要,因此學生需要在工作中進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并主動適應新技術的發展。而開展自主學習的意愿與能力,可被視力持續發展能力。但在我國部分高校中,學生的持續學習意愿較弱,自主學習能力也存在不足。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傳統教學方式抹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依托PDCA循環培養大學生職業能力的具體路徑
  大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存在諸多難點,通過PDCA循環改進傳統教學模式,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鑒于此,我國高校教師應依據職業能力分類,分別構建PDCA循環的應用模式。
 ?。ㄒ唬├肞DCA循環培養大學生文化基礎能力
  文化知識是大學生職業能力的構成基礎。但我國部分高校的大學生對于這一問題的認識不足,以致學習意愿嚴重不足。針對這一問題,我國高??梢劳蠵DCA循環,構建出更為有效的教學模式。首先,高校應確認文化基礎能力的社會標準。例如,在財務會計崗位,會計人員應具備較強的基礎運算能力、寫作能力、閱讀能力以及計算機應用能力。通過對比多家企業的現實需求,學??梢罁枨笊舷拊O定文化基礎能力的教學標準。
  在計劃環節,高??梢罁F有教學規劃,突出各專業崗位的文化知識需求。同樣以財務會計崗位為例,學校應在本校閱讀材料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閱讀財務報告等專業性文章的練習。在執行過程中,語文教師應依據教學規劃,為各專業學生提供對應的練習材料,從而使教學計劃得到穩步落實。在檢查環節中,高??芍贫ǔ鰧目荚噧热?。通過考試,教學工作的有效性將得以展現。在處理環節,高??梢罁w考試成績,對教學工作做出調整。針對其中的問題,可利用PDCA循環進行處理。而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高校可依據處理原則,引導成績達標的學生進入下一學習環節。而存在不足的學生應繼續依托PDCA循環開展深入學習。
 ?。ǘ┩高^PDCA循環培養大學生專業應用能力
  專業應用能力是職業能力的內核。但我國部分高校僅將專業教學停留在理論層面,學生的應用能力無法得到磨練。針對這一問題,高??山柚鶳DCA循環強化應用能力培養,從而使學生的職業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高校首先要確認各領域專業應用能力的公允標準。相較于文化基礎能力而言,專業應用能力的社會標準易于確定。在多數領域內,社會機構或教育部門都會為該行業設置職業認證標準。依據這一標準,PDCA循環的對應標準將更加明確。
  在計劃環節中,高??蓞⒖悸殬I認證標準以及本?,F有的教學資源,為學生設定教學路徑。例如,在機械工程專業,校園內難以為學生提供與實踐工作接近的教學場景。針對這一問題,高??山梃b校企聯合辦學模式,引導學生定期進入企業參觀學習。通過這一方式,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將得到有效培養。在執行環節中,高校可設置專職管理教師。通過管理教師的工作,高校、企業與學生將建立起穩同的合作機制,教學工作的有效性將得到提升。在檢查環節,高校應邀請企業共同參與到檢測工作中,從而使學生的應用能力得到體現。在最后的處理環節中,應用能力不強的學生可利用寒暑假期,進入企業開展長期學習。  ?。ㄈ┮劳蠵DCA循環培養大學生社會合作能力
  社會合作是大學生職業能力的載體。但當前的教學理念更加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在這一環境下,學生的競爭意識將得到加強,而合作意識將相對減弱。針對這一問題,高??山柚鶳DCA循環,培養學生的社會合作能力。首先,高校應確定社會合作能力的公允標準??傮w而言,社會合作能力可分為三種程度。一是建立在勞資關系基礎上的合作能力;二是建立在上下游分工體系下的合作能力;三是建立在奉獻精神基礎上的社會合作能力。參考當代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高??蓪⑸舷掠畏止んw系下的合作能力作為PDCA循環的對應標準。
  在計劃環節中,高??墒紫忍釤挸錾舷掠畏止んw系的主要特征,并依據這部分特征構建科學的教學模式。例如,高??赏ㄟ^拓展訓練,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上下游分工體系的主要特彳正,是利用統一標準,使各生產環節實現緊密配合。這一特彳正與拓展訓練的主要訴求高度契合。因此通過拓展訓練,學生的合作能力將得到提升。
 ?。ㄋ模┩ㄟ^PDCA循環培養大學生持續發展能力
  持續發展能力是大學生職業能力的延展。但傳統教學方式抹殺了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自我發展意識也將逐漸弱化。針對這一問題,高??赏ㄟ^PDCA循環,培養學生的持續發展能力。首先,高校應確定持續發展能力的對應標準。通常認為,持續發展能力應包含主動學習意愿以及自我學習能力。主動學習意愿是指學生愿意接受新鮮事物,并能夠主動順應技術發展潮流,從而尋找到自我學習的關鍵點。自我學習能力是指學生可在缺乏教師引導的情況下,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
  在計劃環節中,教師可在分析持續發展能力標準的前提下,進一步探究本校學生的學習意愿與自學能力,從而尋找到培養學生持續發展能力的有效途徑。例如,高??赏ㄟ^微課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學知識。課堂中教師可邀請學生對自學成果做出展示,并依據展示成果檢查學生的自學能力。
 ?。ㄎ澹┙柚鶳DCA循環培養大學生職業精神
  職業精神是大學生職業能力的外在體現。但我國高校并未提供對應的教學規劃。針對這一問題,高??山柚鶳DCA循環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在確定職業精神標準的過程中,學??蓪⒖箟毫?、職業道德、工作擴展意識以及法紀意識作為職業精神的培養標準,并提供對應的教學規劃。
  在計劃環節中,學??裳埦邆渎殬I資格證的教師向企業申請合作項目,并將該項目分解為若干作業單元,學生可主動承擔這部分教學任務。在執行環節中,主管教師應作為落實計劃的主體,對學生的工作提出嚴格要求。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將感受到工作環境中的外部壓力,其職業精神將得到加強。在檢查環節中,教師可為學生布置強度較高的學習任務,完成情況較好的學生可被視為檢測達標。在處理環節中,教師應模擬企業提供的合作項目,為學生設定嚴格的教學計劃。未達到相關標準的學生,將進入新的PDCA循環。
  四、結語
  在應用PDCA循環的過程中,高校應首先確定對應標準,并結合自身優勢設計教學計劃。同時在執行過程中,高校教師應嚴格落實教學計劃,并針對學生的完成情況實施檢查。在最后的處理環節中,高校教師可引導測試達標的學生進入下一學習環節,而檢查結果不達標的學生應進入下一項PDCA循環。
  [參考文獻]
  [1]郝珺.基于PDCA循環理論的大學生職業能力提升[J].教育與職業,2017 (12).
  [2]余海濤.基于PDCA循環的大學生就業創業模型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 (04).
  [3]王艷偉,李永能,劉魯峰,等.基于PDCA理論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路徑提升探討[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5(03).
  [4]李菁菁,陳嫻,毛廣瑋.PDCA循環在提高大學生創新訓練實踐項目申報書質量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6(03).
  [5]董文敏.基于PDCA循環的高職學生頂崗實習質量管理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047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