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公共禮儀的培養路徑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中國一直以來都被稱作“禮儀之邦”。禮儀構成思想道德的關鍵部分,它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反映。禮儀不僅能折射出一個人的精神面貌,而且反映出個人、單位乃至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隨著人們之間交流日益密切、國家之間往來頻繁,東西方的文化在不斷的碰撞中得到融合與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道德風尚;公共禮儀;培養
現如今,大學生作為社會中備受關注的特殊人群,他們有著突出的個性,精力旺盛,受過良好的文化知識熏陶,大膽的精神,具有強烈的學習欲望,是祖國未來的希望。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大學生禮儀意識欠缺、禮儀溝通能力較弱,這使得大學生很難在社會中立足。因此,大學生交際禮儀的培養問題值得思考,大學生禮儀教育應納入大學培養過程。
1 禮儀的定義
禮儀包含“禮”和“儀”兩種形式,禮者敬人也,要知禮、懂禮、講理,要示人以尊重?!皟x”即儀式,就是表現形式。要將自己所把握的禮儀知識準確、恰當地表現出來。禮儀是在人際交往中,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過程。涉及儀表、穿著、交往、溝通、語言、情商等內容。
2 大學生公共禮儀的重要性
2.1 大學生適應社會的內在需要
在當今信息社會,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改變著傳統的通信和交往的觀念。特別是傳播范圍的擴大已經逐漸從近距離的人際傳播到遠程傳播,從緩慢而低頻的傳播到快節奏而高頻的傳播?,F代信息社會人際交往的變化對人們交往的方式和內容提出了更高要求。
2.2 大學生提高自身素質的需要
一個只讀書,不懂禮儀,知識水平和道德水平嚴重不相容的學生很難成為全能型人才。一個全方面的人才,不僅要有高水平的理論知識,還要有良好的品德修養和禮儀涵養。禮儀不僅是良好道德修養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良大學生內涵素質的重要途徑。
3 大學生公共禮儀的現狀及問題
根據相關研究,在招聘會上,言語禮貌、衣著整齊、儀表端莊、舉止大方、禮儀得體的大學生更受選聘單位的青睞。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下,社會整體對大學生的個體素質提出了更具體的要求和更高標準。但是在現實情況下,一些大學生的公共禮儀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好,有的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公共禮儀。一個學生如果不知道如何達到禮、知、德的境界,就不可能成為一個杰出的人才。當前大學生實際行為水平較低與社會整體對大學生禮儀素質要求之間還有著較大的矛盾,具體生活中的表現如下:一些學生在宿舍與同學相處不融洽;上課不尊重老師,隨意接聽和撥打手機,遲到早退;在公共場所舉止粗俗,莽撞行事。在個人形象上過于追求時尚、衣著不得體等,大學生缺乏公共禮儀的原因:
3.1 不合理的教育體制導致中小學教育的缺失
道德禮儀教育是一個由內而外、由低而上的傳播過程。所以,正確的禮儀教育在學前、小學、初中階段都是至關重要的,在這些階段,學校對學生進行相關的禮儀理論和行為習慣培養教育。但是,我國應試教育的模式和考試制度尚未完全改變,用來衡量學生的標準仍是一個學生成績的好壞,學校教育過分強調“成長教育”而忽略“成人教育”,因此,從學前到高中只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將德育考試的比重放得很輕,特別是忽視了學生生活禮儀知識和禮儀規范的形成,導致學生對禮儀文化認識缺失,以致于進入大學后還有許多不文明、禮儀文化的缺失的行為。
3.2 家庭教育中禮儀教育缺失
在家庭中,父母忽視對孩子的禮儀教育,往往更注重孩子的物質生活和學習。此外,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目前我國家庭構成關系相對簡單,不會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家庭禮儀的實踐和體驗。每當孩子在家庭活動和交往中表現出過錯行為或出現失禮時,有的家長會采取包容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做法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錯失許多學習禮儀知識和培養禮儀素養的恰當機會。
3.3 高校忽視了公共禮儀的教育
當前教育體制下進行的德育工作,尤其是禮儀文化教育,是非常模糊的。高校忽視了對學生的行為方面的管理,學?!敖倘擞恕钡墓δ苋趸?。因此,許多大學生只關注書本中的知識,忽視了課本之外的社會交際。此外,大學逐漸淡化了升旗儀式和課前對老師的尊師禮,禮儀教育的氛圍減弱,逐漸削弱了大學生的知行意識。從課程設置的角度來看,一些高校對大學生禮儀的教育重視不夠,缺乏對禮儀教育的認識。我國大多數高校認為將技術課程與專業理論設置為必修課程是理所當然的。雖然一些學校的公共選修課程已經開設禮儀教育課程,但是大部分都因為禮儀師資不足、課程太少等因素的影響,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
4 加強高校大學生公共禮儀教育的實踐路徑
為了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綜合型高素質人才,大學生公共禮儀教育應該更貼近時代特色、更現實、更前沿、更有針對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4.1 完善大學生公共禮儀教育體系
第一,建立并不斷完善公共禮儀課程體系。合理恰當的課程安排是獲得高質量教學成果的基本保證。根據大學生身心成長的特點,可以對較低年級的學生開設禮儀的基本行為規范教育。安排高年級學生學習禮儀相關的理論淵源、文化背景及價值觀。畢業生是職場禮儀教育的目標對象。與此同時,根據不同專業的學生的實際情況,可分別開設選修課和專業必修課。以某高校為例,2017年9月學校開設了選修課《大學生禮儀》,隨后又增加了必修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面試禮儀》。在過去的四年里,超過一半的大學生都參與了更加系統的禮儀教育。在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中,學校把禮儀教育貫穿始終。例如,大學生在出國前必須經過較為嚴格禮儀教育,學生志愿者參與校園活動之前必須經過禮儀培訓,大型儀式前必須接受禮儀教育。禮儀課程和活動的不斷開展在大學生中變得更受歡迎,特別是在畢業生中深受歡迎。通過禮儀教育,大學生無論從外在形象還是內在思想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人文素質得到了質的提高。 第二,完善大學生公共禮儀教材。高校應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編寫公共禮儀教材,不斷規范公共禮儀教學的內容,提高公共禮儀的教學質量。
第三,教學內容要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將傳統禮儀和現代禮儀深入結合,不僅使大學生能夠學習到必要的現代禮儀,而且在教學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國傳統禮儀中“尊重他人”和“禮尚往來”的原則在現在的人際交往中仍普遍受用。大學禮儀教育不應該完全西方化,不顧中西人文差異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僅僅傳授大學生西方的禮儀,從而忽視或拋棄中國傳統禮儀的精華。
第四,遵循公共禮儀的教學規律,側重實踐教學。古人云“行勝于言”,所以公共禮儀的特點之一是實用性和實踐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禮儀文化的研究應該結合禮儀行為的訓練,按照貼近實際生活的原則,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禮儀儀表、求職禮儀、社交禮儀模擬實際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以此為基礎掌握禮儀標準并熟練使用,增進了解,加深其身臨其境的感覺,來不斷規范自己的行為。
4.2 完善大學生公共禮儀行為制度
第一,明確大學生的禮儀規范。沒有具體的規章制度,大學生缺乏正確的禮儀行為指導,從而規章制度的約束力會大大降低。只有明確大學生禮儀規范體系,大學生才能在現實生活中有規律可循,才能保證禮儀教育落到實處。
第二,將大學生日常禮儀行為納入對其表現的倫理評價。根據大學生的實際禮儀表現來評分,并將其作為個人獲獎的參考依據。這不僅可以約束和監督大學生的日常行為,而且可以激勵他們改進禮儀。
4.3 開展大學生能夠廣泛參與的公共禮儀活動
禮儀活動究其源頭是一項實踐活動,禮儀的效果只能在實踐中檢驗。廣泛參與各種情景體驗實踐活動,這是規范大學生禮儀行為、提高大學生禮儀意識的途徑。充分利用網絡宣傳校園媒體和對禮儀的模范人物進行表彰和宣傳,提高大學生在生活中主動實踐禮儀的積極性。不斷加大禮儀實踐活動的相關資金支持,開展各種禮儀活動,這樣,在給大學生提供禮儀實踐平臺的同時能夠充分地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有效提高大學生的禮儀修養和禮儀素質。
4.4 大學生的禮儀類教育需與教師的禮儀道德構建同步開展
教育實施者的自我要求必須更高,受教育者受到教師道德表現的影響和引導。所以,教師應成為禮儀修養的先鋒和示范者。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崩蠋熓菍W校里最直接的教育實施者,也是學生模仿的主要對象。學生的模仿行為和“教師導向”很顯著,教師的外貌、言行成為學生模仿的直接材料。他們的言行總是影響著學生,給其生動的禮儀類教育示范,這同時也是隱形教育的核心內容。
4.5 構建優良的高校禮儀環境
高校校園文化氛圍是培養大學生自身氣質及修養的重要、隱性的引導方式,對大學生的日常禮儀習慣塑造有重要作用。近年來,全國各類高校都對此類校園文化建設非常重視,例如某藝術類高校提出在新生入學教育時加入“拜師禮”的環節,在特定專業課結課時推行“謝師禮”,一拜一謝這兩個既簡單有莊嚴的動作,將師生間的情誼深度升華與凝練。與此同時,還應該利用開學典禮、畢業晚會等特有的校園文化活動,推廣傳統禮儀儀式,積極增強大學生間情感層面的認同、激發大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另外,通過利用廣播、宣傳欄、新媒體等多維度信息資源巧妙發揮校園傳媒平臺在禮儀傳播方面的功能,例如通過校園廣播臺、電視臺播出一些專家對于日常禮儀類的專題講座、利用校園報紙專欄宣傳名人名家修身處世之道以及典型的禮儀場景等。
大學生的禮儀類教育應該成為系統工程,其需要一系列完整、高效的引導方式及平臺,最終能夠使高校的禮儀教育和道德教育綜合發展、禮儀教學和技能訓練融合、禮儀養成和知識傳授融通、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相輔相成,因此,需要全社會、各類高校、每個家庭和所有學生共同長期不懈地努力。
參考文獻:
[1] 農迎春.高職院校滲透禮儀教育的途徑探析[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7(4):66-68.
[2] 劉洪洪.大學生禮儀現狀及教育策略探析[D].吉林大學,2016.
[3] 吳娟.公共禮儀在人際關系上的作用[J].現代國企研究,2015(8):24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9056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