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下電商精準扶貧路徑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在“互聯網+”時代下,發展電商產業是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有效路徑,可以切實促進貧困人員在電商發展中增收,貧困地區在電商發展中繁榮。如何準確把握電子商務行業特點,結合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整合各方有利因素對開展電商精準扶貧十分關鍵。基于此,文章將“互聯網+”時代作為研究背景,重點闡述電商精準扶貧模式的構建路徑,以期為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互聯網+”;電子商務;精準扶貧;
1、“互聯網+精準扶貧”概述
1.1 基本內涵
“互聯網+”屬于全新經濟發展形態,突破了原有經濟形態中時空約束,開放性、遠程性以及快捷性特征明顯。在“互聯網+”背景下,配置生產要素時能夠將其集成性與優化性作用充分突顯出來,為實體經濟創新和生產提供必要保障。所謂的精準扶貧,具體指的就是結合特定地區的地理環境條件、個體化狀況以及貧困農村情況,充分利用合理化程序,以扶貧對象為核心,采取必要的精確瞄準以及幫扶扶貧策略。
將“互聯網+”與精準扶貧有效融合,指的就是在發揮互聯網創新優勢的基礎上,實現與精準扶貧手段與核心的有效連接,以保證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始終具備信息支持和技術支持,使得扶貧工作的開展獲取預期效果。與此同時,在精準扶貧工作中融入互聯網技術,也實現了扶貧路徑的創新,有效推進了精準扶貧的進一步發展。近年來,基于現代社會的網絡信息化發展,社會活動對“互聯網+”模式的應用愈加普遍,特別是政策方面,實現“互聯網+”與精準扶貧工作的有效融合,有效替代長期采用的傳統扶貧模式。
1.2 發展難點
國內貧困人口的數量較多且通常位于中西部的偏遠山區,受地理位置的約束與影響,加之網絡和交通等相關基礎設施不完善,貧困農戶受教育水平不高,使其綜合素質水平偏低,在理解并接受現代信息技術方面存在較大的難度。為此,在“互聯網+”與精準扶貧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也必然會面臨極大的挑戰。
在實踐過程中,為更好地達到精準幫扶和管理目標,最關鍵的就是要定位準確且瞄準。當前,國內貧困農村地區的人口分布分散性較強,而且存在較為明顯的地域隔閡。另外,在貧困農村人口當中,因尚未深入掌握并了解扶貧農戶的具體需求,因而在對精準扶貧政策以及扶貧策略制定方面,政府部門都無法確保精準性,直接影響幫扶工作質量與效率的提升,一旦幫扶配置缺乏協調性,也將帶來嚴重的資源浪費現象。
2、電商精準扶貧現狀闡釋
在“互聯網+”精準扶貧模式中,電商扶貧是主要形式?;诋斍肮┙o側改革和“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農業電商的推行對農村,原有以家庭為單位生產的零散生產模式進行了改革,同時也實現了農產品供求信息的有效溝通,以免因內外信息缺乏對稱性而導致農民群眾收益損失的情況。在此基礎上,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也為貧困農村地區特色農產品的銷售提供了必要平臺,將特色產業當做重要發展基礎,不斷延伸生態產業鏈與物流產業鏈,為當地相關產業的進步與發展提供必要保障,使得農村地區的就業問題得到解決,增加了農民群眾的收入,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伴隨農業電子商務變革速度的加快,使得農產品滯銷的狀況有所緩解,體現了農業電商產業鏈商機的豐富性。若可以有效把握這一發展機會,也必將實現貧困農村地區的產業致富目標,拓展其產業發展路徑,在改革的推動作用下,促進貧困農村地區的順利發展,以實現農村地區的有效脫貧,為小康社會的建設提供不竭動力。
3、“互聯網+”時代下電商精準扶貧模式構建路徑
3.1 創建地方品牌和特色
綜合考慮當前貧困地區缺乏地方特色與特色產品的情況,當地政府需正確認知品牌與特色在“互聯網+”電商精準扶貧模式中的重要作用,給予貧困地區必要的幫助,并發現當地產品所具備的特色,積極創建自身品牌,將品牌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夠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更好地推廣自身產品,通過品牌戰略的貫徹與落實,逐漸開拓電商的發展道路。
在實踐過程中,當地政府在對貧困地區扶貧的過程中,可以創建“電商村”,考慮當地特色產品并加以生產,通過電商方式加以銷售。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實現“電商村”的規模化與產業化發展。另外,要深入挖掘個人生產作坊的潛力,使其不斷擴大規模以創辦企業、工廠亦或是店鋪等,為“電商村”實際交易規模的擴大提供必要保障。在此基礎上,打造“電商村”需結合市場發展需求,科學合理地采取創新與優化措施,并大力保護個人創新,以免村內出現山寨的問題,積極踐行規范的管理模式。
作為地方政府,也必須要把握當地的特色與優勢。特別是在“互聯網+”電商的模式下,貫徹落實精準扶貧工作的過程中,要求強調區域特色的重要性,對具有當地特色的農副產品進行有效生產,也可以借助電商這一途徑,對地方特產進行銷售。同時,對當地自然資源充分利用,強調生態旅游行業發展的重要性。
3.2 扶貧資金的充分利用
貫徹落實精準扶貧工作的過程中,要想不斷提高扶貧基金的利用率,最關鍵的就是要具備健全且完善的管理機制。其中,當地政府需對扶貧事權以及財政權等加以明確,以保證相關工作的統籌發展和整合。同時,要以各級扶貧項目為核心展開精準劃分,并結合具體等級對扶貧資金的優先級進行確定,進而結合具體的扶貧順序與時間落實配置優化工作,為扶貧基金利用率的不斷提高奠定堅實基礎。另外,要與當地的差異化特色進行綜合分析,對差異化政策進行優化制定,并結合地方貧困的程度,合理地配置資金的投入比重,確保扶貧資金落實的穩定性,有效緩解貧困地區村民群眾的經濟負擔。在此基礎上,基于“互聯網+”電商精準扶貧模式的運作,貫徹落實精準扶貧工作,也必須獲取政府部門的經濟支持,在此模式之下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且當地提供必要扶貧資金,在基礎設施建設、員工培訓以及設備采購等多個方面提高資金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實際產出,為貧困地區經濟收入水平的提升提供必要保障。 3.3 政策的傾斜
當地政府應在政策方面提供必要支持,正確認知其在精準扶貧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作用,進而在政策落實中傾斜,保證地區和市場的有效聯系,積極開展基礎設施的建設,對物流設施有效引進,鼓勵成立物流企業,并且和電商企業構建合作關系,借助電商平臺和相關途徑全面落實當地電子商務行業的建設與發展。與此同時,當地政府有必要向精準扶貧對象及時公示相關信息,盡量規避信息不對稱所誘發的矛盾7。另外,通過政策落實為開展電子商務農戶提供必要保障,為電子商務行業的進步.與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政府部門需加大產業集群化建設力度,構建集群化效應,以保證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在實踐過程中,要盡可能減少電商平臺應用成本與服務成本,加快電商產業化的發展速度。以某村鎮為例,為促進農村電商發展,在創建“淘寶村”的基礎上,將部分優惠政策應用于具有電商集群化發展優勢的地區,同時構建了農村電子商務創業園,加大物流產業與包裝產業的發展力度,有效提供所需培訓服務。另外,要向商業銀行提供必要的優惠政策,使其能夠進入農村,為農戶提供必要的貸款服務。
積極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也必須精準識別扶貧對象,在實地走訪并對工作形成深入了解的基礎上,確定扶貧對象的貧困原因,明確具體的貧困指標,通過量化方式實施評估。如果貧困戶的選擇有爭議,則需要利用打分方式,在民主商討的基礎上做出幫扶決定8]。作為政府部門,應加大監督和跟蹤扶貧對象,了解其具體狀況。同時,若貧困地區已經脫貧且發展前景可觀,即可停止幫扶工作的開展。
3.4 人才培養工作的貫徹落實
在“互聯網+”電商精準扶貧模式下,人才培養也十分重要。為此,當地政府應發揮帶頭作用,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訓機制,注重互聯網技術、企業管理以及網店運營培訓的作用,以保證更好地培養電商專業人才。另外,需要加大先進人才的引進力度,先進人才的引進可以有效幫助貧困偏遠地區農戶充分認知電商建設和先進技術的重要性,形成健全的電商運營模式與售后服務模式,以保證農戶在發展電子商務的基礎上擺脫貧困。
3.5 鼓勵企業加入精準扶貧
值得注意的是,扶貧工作并非僅由國家和政府部門承擔責任,企業和個人同樣需要將主觀能動性發揮出來,積極參與到扶貧工作當中,充分彰顯社會責任感。對于現代企業來講,應當和貧困地區形成合作關系,給予其經濟建設必要的幫助,加快當地的電子商務發展速度。以阿里巴巴為例,借助“農村淘寶”項目,構建縣級服務中心及村級服務站的服務機制,在合伙人與淘幫手的作用下,打造電商生態圈,保證貧困人員對互聯網思維認識的有效性和電子商務意識的普遍性,進一步優化應用互聯網技術的水平,使得貧困地區的經濟收入不斷增加,降低成本的支出,為當地自主創業提供必要動力。與此同時,在地方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也實現了地方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有效創新發展了精準扶貧的模式。
企業參與扶貧工作,在自身品牌形象樹立與影響力提升方面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現代企業要積極參與構建“互聯網+”電商精準扶貧模式,特別是電子商務企業,應當為貧困地區提供所需的電商平臺,同時主動傳送電商營銷的經驗,對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深入探索并實現全面推廣。以京東集團為例,在精準扶貧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構建了原產地直采與自營的基本模式,充分利用京東品牌作為產品的信譽形象,使得貧困地區的農產品銷售量與市場競爭能力不斷增強,也增加了當地人均的經濟收入。
結束語
綜上所述,貫徹落實精準扶貧工作的過程中,需結合扶貧對象地區的不足之處,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創建地方品牌和特色產業,充分利用扶貧資金,在政策方面給予一定程度的傾斜,注重“互聯網+”電商專業人才的培養作用,以不斷創新“互聯網+”時代下的電商精準扶貧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實現精準扶貧戰略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王盈盈,謝漪,王敏等.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電商關系網絡與地方營造研究——以廣東省五華縣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17,26(6):119-130.
[2]劉中蘭,白瑤農村電商扶貧的進展、瓶頸與對策分析——基于寧夏鹽池縣的調查[J].湖北農業科學,2018,57(10):138-141.
[3]丁芳明.“互聯網+”背景下電商對精準扶貧的助推作用——福建省將樂縣電商扶貧的實踐與啟示[J].電子商務,2017(11):7-8.
[4]付寧,張東霞"互聯網+電商"開啟精準扶貧新模式的實踐[J].管理觀察,2017(29):29-30.
[5]劉琳琳,馮濤."互聯網+'視域下農村電商精準扶貧創新模式研究——以景德鎮為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7):54-56.
[6]徐向東,梁林蒙."互聯網+農業"背景下電商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知識經濟,2018(9):39-40.
[7]吳志會.實施電商扶貧,走出精準“造血”新路——浙江省龍游縣電商扶貧的實踐與啟示J].知識經濟,2016(24):18-19,21.
[8]王昕.”互聯網+"背景下農村"精準扶貧"模式的探索與思考——以宿州市碭山縣為例[J].中國商論,2018(18):9-10.
[9]李玥曄,安栩潔,康彬彬等"互聯網+電商"開啟精準扶貧新模式的實踐探索|[J].經貿實踐,2016(14):15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28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