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普通高校非法學專業法學素養培養建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普通高校對非法學專業學生缺乏法學素養的培養。本文通過介紹法學素養的內涵,分析學生在這一方面素質的欠缺,提出學校在學生法學素養培養方面的局限性,為非法學專業學生法學素養的培養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關鍵詞 地方高校 非法學專業 法律素養 法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絕對多數大學生是剛從高中階段走入大學階段的“新晉”成年人,理論上應具備相當的智識應對社會生活,然而一直以來相對純粹的校園生活不能訓練學生對復雜人性的洞察和判斷能力,由于本專業的培養方案已占據本科生的大部分課時,因此沒有對非法學專業學生進行系統法學素養的培育,即便是掌握的法律常識都相當匱乏。每屆新生入學都要進行安全教育,對那些財產詐騙、人身侵害以案釋法,對學生們再三叮囑,但每學期開學依然是大學生詐騙案的高發時段。
  這種現象反應了我國目前教育體制對于青少年,從小初高階段應掌握的法律常識到本科階段與本專業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的宣傳和培養嚴重匱乏。而且我國地方高等院校為國家全方位建設輸送僅停留于理論知識的灌輸,從根本上忽視或無視法律的應用價值和學生未來職業的定位已成為中國法學教育的通病,在非法學專業本科生法學素養培養的過程中存在以下兩個方面問題:
  1法律素養與法學素養的關系
  1.1法律素養
  法律素養是指一個人對法律知識的認識和運用能力,包括對法律知識的掌握,這種知識主要指法律常識;法律意識的形成,是指在日常生活閱歷中和自主與被動學習過程中逐漸積累形成的一種社會意識形式;法律信仰的樹立,是法律素養中更高端的意識階段,指對法律的信任、敬畏,也是約束我們的行為和我們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時的精神指導。
  1.2法學素養
  法學素養雖然有很多人將其與法律素養等同,但我們相信學習法學專業的人都不會認同。法學與法律本身就是有一定聯系但卻不同的兩個概念。法學,是關于法律的科學。法律的直接目的,在于維持社會秩序,并通過秩序的構建與維護,實現社會公正。作為以法律為研究對象的法學,其核心就在對于秩序與公正的研究,是秩序與公正之學。可見法學是研究研究法律現象背后的規律的學科,具備一定法學素養的人,絕不僅僅是了解法條、懂得維權的人,而是能夠從法律現象看到現象產生的原因、存在的問題以及變化的趨勢的人。
  所以,我們培養的本科生不僅要具備法律素養,還要培養他們的法學素養,尤其要重視與其專業相關的法學知識,這對畢業生走向社會、學以致用具有錦上添花的作用。本文僅就地方高校非法學專業本科生的法律素養與法學素養的培養進行討論。
  2法律素養與法學素養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2.1具備法律常識,但缺乏法律信仰
  某高校大一新生林某結識了自稱另一高校的大學生劉某。劉某說他能“搞到”鐵路系統內部的學生票,林某信以為真后介紹本校五百多名學生從劉某處購票,后發覺買來的火車票存在諸多問題,經火車站鑒定,五百余張張火車票全部為假火車票。雖然學生們發現及時,但案發后劉某失蹤,涉案票面價值高達15萬元。由于學生林某沒有防人之心,未留存任何能夠查證嫌疑人身份的信息,學生們維權之路艱難。
  我們的學生明顯不缺乏與案件相關的法律常識,一般來講網絡購票對于年輕人來說操作無障礙,應該是不會存在委托他人購票的需要,但是難免有人利用學生群體希望以更低廉的價格購得車票的心態,而且人數越多大家越是“心里有底”,殊不知這些別有用心的人恰恰利用了這種心理。大批量的系統內部火車票,這已經不僅是法律常識的范圍,這就是簡單的生活常識了。學生缺乏對法律的信任,總以為任何體系都有空子可鉆,有些在校園貸款的詐騙案件中甚至為了所謂的“代理提成”,在明知有風險的情況下還邀請同學朋友參與,結果害人害己。
  2.2具備法律意識,但缺乏法律常識
  很多學生已經具備了法律意識,不會輕易相信騙術,但由于缺乏法律常識,不清楚騙術的陷阱設置在哪里,進而基于恐懼法律的心理反而上當受騙。某高校學生黃某正在選修民法學課程,某日接到了以某知名社交網站名義發來的領獎鏈接,黃某案后敘述明知是騙術的情況下點進去,打算看看騙子怎么騙錢,還想運用現學知識與騙子斗智斗勇。但最后害怕地跟任課老師講述情況并以為自己要“吃官司了”。其實騙術一點不高明,而且漏洞百出,騙子聲稱黃某已點擊中獎鏈接但不能如約領獎,屬于嚴重的違約行為,要支付違約金1.2萬元,將被其“所在市的最高人民法院起訴”。從黃同學保留的電話錄音和對話截圖來看,騙子語氣極其囂張。萬幸在于黃同學及時與老師溝通,避免了真實的損失,但從心理角度講,騙子已經讓黃某產生了恐懼心理,如果沒有及時向專業人士咨詢就很可能導致經濟損失。
  黃同學的情況即為具有法律意識但缺乏法律常識,“某市最高人民法院”明顯是個不合法的概念,“法院起訴某人”更是滑稽,但凡具備一點法律常識都會知道我們只有一個最高人民法院坐落于首都北京,而且法院是不會依職權起訴任何個人或組織的,如果是民事糾紛或刑事自訴案件由當事人或受害人向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如果是刑事案件則由檢察院向法院起訴犯罪嫌疑人。但就是這樣簡單的法律常識卻騙到了一個高校本科生。從教學效果來說,這些情況的發生讓我們感到十分悲哀,我們的法律課程教授到底能不能達到非法學專業本科生培養方案的目標,能不能讓我們的學生從學校畢業之后就準備充分地迎接社會挑戰,這是值得我們法學領域教育者深思的問題。
  2.3具備法律知識、法律意識但缺乏法學素養
  一些對書本知識識記快、應用能力強的學生可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法律知識,也通過學習和生活形成了良好的法律意識,此時我們仍對他們能夠更進一步抱有希冀,因為更好地培養成果應該是學生在具備完整的法律素養基礎上,同時具備法學素養,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非法學專業人士對法律研究領域的學習方式普遍存在一個認識誤區,只要聽說對方法學專業的,就會感嘆:你們是不是要背很多法條啊。其實我們法學人都知道,一部分法條本身就是道德規范上升為國家意志,又有一部分法條是根據常識即能判斷,還有一部分法條只要抓住立法真意與其背后的法理,結合當時當地具體情況進行解讀,不需要背誦就能掌握。如商法領域的規范絕大多數是為商人謀取正當經濟利益服務的,以維持市場經濟的有序活躍發展和保護經營者、消費者利益為目的的,所以合同的效力不是任意消滅或否定的,只要掌握這個法理,有很多關于合同效力的法條是根本不用死記硬背,只要給出具體情境就能用法理分析出符合法條的結論的。   那些識記能力強,但不善于挖掘法條規律的學生就不能在法學學習中實現實質上的領先,法學專業學生如此,非法學專業學生亦是如此。所以我們要沖破傳統思維下的法學教學模式,不能繼續把學生按在教室講案例背法條,而應該走出去,深入到法學實踐中去。
  3法學素養培養路徑探析
  我國的法學本科教育這個法律人才主要培養階段,奉行的依舊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只側重于法學基本理論的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培養出的法律人才綜合知識背景簡單,綜合素質過低。所以我們要培養具備法學素養的高端學科人才,就要沖破傳統教學思維,讓學生感受不一樣的法學課堂,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3.1信息素養在法學素養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的通知(以下簡稱為《意見》通知),第五點提出的全新育人體系,建立知識結構完備、方式方法先進的教學體系,推動信息技術、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推進信息化實踐教學,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優質教學資源開放共享,全面提升師生信息素養。
  在“互聯網+”時代,還有什么教學途徑比信息化、科技化教學更適合且更能吸引學生的呢。比如VR,virtual reality,即虛擬現實手段,可以通過簡單的設備讓學生身臨其境共享網上海量的教學資源,如體驗校園霸凌的受害者感受,或者在逼真的“庭審現場”扮演不同的訴訟關系主體,這種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已逐漸進入教育培訓領域,我們法學教育自然也不例外。
  3.2跨學科研究素養在法學素養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意見》通知的第十六點又提出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進的協同培養機制,促進知識學習與科學研究、能力培養的有機結合,突出應用的實踐實習教學體系,拓展實踐實習基地的數量、類型和層次,完善實踐實習的質量監控與評價機制。探索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機制。
  我國的地方高校開設的專業越來越豐富、細化,這不僅滿足了學生填報志愿時的選擇多樣化,也凸顯了學生進入本科學習后跨學科研究學習能力的重要性。比如多數經濟管理學院都開設有經濟學專業、金融專業、國際貿易專業,是否能夠更好地掌握并運用這些專業與是否具備一定的經濟法基礎有著很大關系,兩者相輔相成。這需要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地選修相關課程或輔修法學專業,但前提是我們的培養方案中開設這樣有針對性的課程,來滿足不同專業對不同法學課程的學習需求。這就對學校的師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恰逢現在很多高校急于向應用型地方高校轉型,短時間內聘請了大量新教師,也許能夠借此契機一次性擁有足夠的教師資源,至于是否能真正實現滿足非法學專業對法學課程的需求,就要看各高校的重視程度和統籌能力。
  3.3實踐教學模式在法學素養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法學專業近年來一直是熱門專業,文科類院校和綜合類院校幾乎都開設有法學專業,并且模擬法庭以其超強代入感和實踐性成為大多數法學院的共同選擇。法學專業的同學都有機會親身參與到模擬審判的實踐中來,根據庭審模擬需要,模擬法庭開庭前與法院公開審理案件一樣,在開庭3日前公告當事人的姓名、案由和開庭的時間、地點,這些公告通常張貼在模擬法庭實驗室門口以及法學院的網站上,這導致了模擬法庭活動的宣傳不夠、受眾面大大縮小,既然活動是面對全校開放性地開展,與法院審理案件面向全社會公開一樣,何不由法學院或者學校教學管理機構牽頭,把模擬法庭活動做成全校參與的活動。將開庭公告用全校師生能夠獲悉的方式發布出來,擔任非法學院專業課程的教師倡導、組織學生觀摩學習,盡量選取貼近大學生生活的案例,即使通過庭審能夠獲得的法律知識有限,但至少能夠將法律的教育和震懾作用普遍宣傳出去。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組織非法學院專業的學生在觀摩后也嘗試開展模擬庭審活動,學以致用,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作者簡介:姚迪迪(1986-),黑龍江克山人,肇慶學院政法學院講師,黑龍江大學法學院2017級博士生。
  參考文獻
  [1] 王利賓.中國法學教育的現狀及改革路徑[J].公民與法,2010.
  [2] 朱勇.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談法學學科:秩序與公正之學[N].光明日報,2014.
  [3] 朱小龍.我國大學法學教育的現狀、困境與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20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619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