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學的本土特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土特色一直都是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學作品的重要指標之一,奇異的情節設置、充滿懸念的故事發展使哥特小說更具恐怖色彩,而西藏魔幻小說則往往沒有這樣環環相扣的情節,它更多體現在細致的場景描寫上,本文從本土特色角度說明二者之間的這種想象的相通之處和區別所在。
關鍵詞:社會想象 哥特 魔幻
歐洲的哥特小說雖然產生較早,對美國哥特小說的影響也很大,但從名氣、流傳度和經典度來看都遠遠不及美國。??思{、愛倫·坡、霍桑、奧康納、史蒂芬·金、安妮·賴斯幾個人的鋒芒就已經蓋過了整個歐洲的哥特小說。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的創作成就了獨有的“美國哥特”,這就如同為它下了一個定義一樣意義重大,尤其是別具一格的“南方哥特”。本土特色體現在很多方面,在這兩類小說中特別是自然環境和文化景觀、宗教和神話、社會歷史經驗三方面,但差異性也正由此而生。
一、自然環境和文化景觀下的色調想象
最明顯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形式莫過于自然環境和文化景觀,對于讀者來說這是一種一目了然的印象。無論是哥特小說還是西藏魔幻小說都或多或少運用了很多超現實、超自然的描寫手段,這些手段就是以自然環境和文化景觀作為依托的。作者通過亦真亦幻、虛實相生的手法為整個小說賦予了或陰郁、或恐怖、或頹敗、或綺麗的風格,以種種色調完成了對古代社會、當下社會、未來社會甚至異國社會想象的第一步——色調想象。
從歐洲和美國兩大哥特小說創作板塊來說,通過對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的描繪展現出來的色調就存在區別。歐洲哥特小說創作主要包括英國、德國、法國等,而英國是哥特小說的發源地,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隨著英國國家統一、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對外的殖民擴張,他們也試圖從歷史中尋找也許曾經同樣輝煌的英國。英國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國度,海洋過早賦予了他們很多復雜的情緒:敬畏、恐懼、傲慢、豁達、生命意識等等。此外,除了英格蘭東南部平原,其他中西部山區、蘇格蘭山區、北愛爾蘭高原和山區都是山地地貌。德法屬于內陸國家,萊茵河、巴伐利亞高原、阿爾卑斯山脈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而在文化景觀方面運用最多的就是莊嚴肅穆的哥特教堂、修道院、城堡、歌劇院等,它們代表了一種歐洲過去的氣質。這些自然環境和自然景觀經常出現在絕大多數哥特作家的筆下,尤其是拉德克利夫。在她的代表作《尤道弗的秘密》《意大利人》中都有關于這方面精彩的描寫?!霸谒男≌f中,崇高偉峻的自然與文化景觀觸目皆是。黑魃魃的高山、廣袤的平原、血紅的落日,以及夜晚黑暗深淵的天空……而古老的建筑物,尤其是城堡、教堂或寺院等宏大偉峻之物,同樣能引發畏懼與升飛戾天的幻覺。”①歐洲作家筆下的哥特小說也多形成黑暗、恐怖、陰森的色調,美國作家則多展現著戰后的腐朽、頹敗、陰郁和孤獨。中國新時期的西藏魔幻小說同樣善于利用自然環境和文化景觀進行小說色調的鋪墊,展開作者的情感世界。西藏的地理特色非常鮮明,與拉美的高原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高原深峽、雪山草甸、鷲鷹牛羊、寺廟喇嘛時常在他們的作品中反復游走。比如扎西達娃“皮繩結”里的帕布乃剛山區、溝壑縱橫的大師掌紋地、郭康邊的荒地溪水、峭壁遠山,色波“竹笛”聲下幽幽的山洞,阿來漂浮在“塵?!敝械难┰?、高山草甸,范穩“大地”上的卡瓦格博雪山、瀾滄江大峽谷、瑰麗的鹽田、插滿經幡的瑪尼堆、無休止的大風……這些西藏的魔幻作家常常通過對上述景象的選擇要么塑造一種縱深的歷史感、滄桑感、孤獨感,要么直接表達西藏的美麗宜人、和諧寧靜,或者借助宗教和神話畫出一幅幅神奇縹緲的圖畫,而往往這些復雜的色調會融合在一部作品中。以扎西達娃的《西藏,系在皮繩結上的魂》為例,開篇即描繪了主人公在聽到秘魯民歌《山鷹》時對西藏的想象圖畫:“高原的山谷、亂石縫里竄出的羊群、山腳下被分割成小塊的田地、稀疏的莊稼、溪水邊的水磨房、石頭砌成的低矮的農舍?!焙茱@然,作者完全沒有吝惜贊美之詞、熱愛之情和憐惜之心,但實際上也是同樣的景象,在尋找香巴拉的過程中卻成了靜止且蒼涼的記憶。類似的描寫在范穩的“大地三部曲”中幾乎無處不在,甚至可以說整部小說都被豐富神奇的景象籠罩著,尤以《水乳大地》為最。
二、宗教和神話引發的精神皈依想象
本土特色的另一個重要體現在于不同地域的人可能存在不同信仰,擁有不同的故事。宗教和神話其本身就是人類豐富的想象物,通過二者本身及信仰者與非信仰者對二者的態度進行全新的社會想象是非常合適且易于操作的。
宗教本身如哲學一樣,人類將自我內心塑造的世界訴諸于此,并傳播給大眾。西方哥特小說從發生、發展到巔峰、衰落經歷了一個充滿矛盾的社會。歐洲經濟飛速發展,隨之而來的各種矛盾不斷加?。嘿Y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資本集中下的社會道德淪喪,下層勞動者日益沉重的疾苦。美國的哥特時期也正是戰爭的硝煙剛剛散去之時。這些社會現實無疑給當時當地的人們帶去了巨大的心理創痛。當生活逐步走向頹敗和無止境痛苦之時,當人們發現原本崇高偉大的上帝使者——那些主教、牧師們也是一些自私自利、猥瑣不堪、不再為上帝服務的人時,在骨感的現實面前人們也開始了有節制地懷疑上帝的力量是否足夠強大,信仰會為他們的現實生活帶來什么。對宗教的失落感導致了他們對哥特小說的極度迷戀。馬修·劉易斯的《修道士》大大滿足了讀者的這種心理,一種批判性的觀念和思考在這部作品中有著力透紙背的說明。②
在西藏魔幻小說中,小說家們對于藏區的宗教信仰幾乎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即使有些許猶疑,但絕不是否定的。他們的作品常常有意無意地完成對大眾“沒有信仰的社會將會走向何處”這種疑問的想象性解答,而答案當然是存在具有必要性。對于藏族同胞來說,藏民族的民族文化幾乎要完全歸功于藏傳佛教。“它所提供的關于社會人生的理想、倫理價值的取向、藝術審美的理念構成了西藏文化的靈魂,決定著藏族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雹鄄貍鞣鸾痰牧终嫜浴⒎鸱ㄈ龑毭繒r每刻流淌在藏人的血液中,比如阿來的《塵埃落定》,扎西達娃的《西藏,隱秘歲月》、“虛幻三部曲”、《騷動的香巴拉》,尤其豐富者如范穩的《水乳大地》。他們三個人對于精神歸屬的判斷經歷著三個不同的階段?!秹m埃落定》在一定程度上借一個“傻子”的口吻諷刺了宗教的力量,以虛假撕毀了那些既定的宗教世界觀和神佛世界,其目的是在于提起那段人權相斗的“政教合一”的歷史,并不是完全否定宗教。 三、社會歷史經驗引發的社會想象
獨特的社會歷史是不可復制的,一個獨特的時代敘述往往隱含著作者、讀者和整個社會大眾或真或假的社會想象,這種想象較之前兩種要具體得多。這兩類小說文本本身存在很大部分的虛構,那無疑是作者的想象物。這些虛構的時代描述成分都反映著作者不同的社會想象。虛幻是作者對社會的想象,而虛幻作為對象來說又是社會的想象物,這在兩類小說中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存在關系。
哥特小說是通過對歷史的想象揭示當下社會、展望未來社會。它“是歷史傳奇的一種獨特形式,一種關于過去歷史與異域文化的幻想形式,它通過種種文化的和政治的折射而對現代讀者產生意義。”④中世紀作為一個歐洲的輝煌時代成為故事發生的歷史語境,那是一個讓歐洲人引以為傲的時代。但為使其現實意義更加突出,作家們必須把現實的因素放置進去,想象出一個哥特式的歷史世界,突出人事物在那一時空里的異化特征。哥特小說設置了眾多獨特的文學母題:最突出的“復仇”母題、生命力旺盛的“亂倫”母題、奇異的“顯靈”母題、人的“雙重人格”母題等等。實際上這些細小的方面都是對18、19世紀的歐美社會的問題想象,是對潛伏在文化樂觀表層下的亞文化特征的書寫和反映。比如在拉德克利夫的小說《意大利人》中,斯開東尼、侯爵夫人這類人物始終堅持對兒女婚姻的判斷,實際上代表著一種頑固的歷史力量、時代價值和意識形態。作者希望借助這種想象性描述給現實中的人一定的啟示。
西藏魔幻小說在大眾原有的期待視野中逐漸成功塑造了一個個全新的、完整的、既“神靈”又“現實”的西藏形象。不可否認作家們對于西藏文化的迷戀,但他們也確實勇于透視洞穿西藏背后的隱憂和尷尬。在那些具有《百年孤獨》色彩的鴻篇巨制如《騷動的香巴拉》《西藏,隱秘歲月》《塵埃落定》《水乳大地》中,歷史悄然地在筆下流淌,流淌著輝煌與和諧,同樣流淌著血與淚、孤獨與蒼涼。這些作品中都多多少少寫了新事物進藏的情節,預示著新事物現代文化開始對西藏進行沖擊。他們在新事物面前顯得淳樸卻尷尬,只能將他們賦予魔法的創造。西藏魔幻小說另外一個重要關注點在于對藏民關于責任、道德和理想的堅守問題的探討,這種探討建立在強烈的反思意識上和激烈矛盾上。歷史在變化,西藏在文明沖突中總是陷入矛盾和困惑,前方的路總是有待開掘。但無論怎樣難以取舍和抉擇,責任、道德和理想是從來不曾褪色。反過來說,這些堅守也正反映出他們對生活無法滿足的東西的渴望。對于西藏是否是一個理想社會,作者讓西藏進行了群體表達,在是與不是之間帶給人們不盡的思考。
?、佗谔K耕欣:《哥特小說——社會轉型時期的矛盾文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引言第12頁,引言第2-3頁。
?、墼骸赌Щ矛F實主義在中國的影響與接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頁。
?、芾顐P:《黑色經典:英國哥特小說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頁。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63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