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挖掘農村幼兒園本土課程資源打造特色鄉村園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農村幼兒園本土教育就是一種利用家鄉本土文化、自然、社會中一切適宜的資源,深入幼兒生活,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對本地幼兒進行浸潤式教育。本文主要通過對農村幼兒園本土資源開發利用現狀進行分析,提出適合農村幼兒園本土課程開發的一般模式,讓每個幼兒在活動中充滿農趣和生機,促進其愉快健康地發展。
  【關鍵詞】本土課程資源  開發和利用  本土特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9.005
   隨著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和推進,農村幼兒園本土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對提高農村幼兒園教育質量,促進農村幼兒園課程發展方面的意義越來越突出。陳鶴琴先生也指出,農村幼兒園應挖掘、利用農村自然環境進行教育,形成農村特色,從而能有效促進幼兒發展。
   一、農村幼兒園對本土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現狀及原因
   (一)本土課程資源豐富,但重視不夠、認識不清,對本土課程資源開發利用形式單一
   農村幼兒園本土課程資源是指在整個農村地區范圍內能夠促進幼兒園課程順利開展與進行的信息、基礎設施、人員隊伍等各方面的總和。我國農村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民風習俗,因此有著鄉土地理、生產和生活經驗、風俗習慣等豐富的鄉土資源。這些資源就在每個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
   從目前農村幼兒園課程資源的利用狀況來看,一是當地教育管理者在思想上對本土資源利用重視程度不夠;二是農村幼兒教師普遍存在學歷達標但專業不對口的現象,這為開發與利用幼兒園課程資源造成了先天的困難;而且幼兒園教學經驗的缺乏,也為選擇課程資源的內容造成了一定阻礙。比如由于經濟條件存在差異,一些優秀的年輕教師不愿意投身于農村教學當中,在園的大多是一些年齡偏高的老教師,他們思想上比較傳統、保守,教學時堅持以課本為主,這很難在教學形式上有所創新,也不會把過多的精力花在領導孩子們進行課外拓展、體驗生活等教學形式和活動上;三是農村資源比較分散,形式多樣,尤其還有很多隱性的本土資源,老師沒有將這些資源充分應用到教學過程中,導致農村地區幼兒園的教學形式單一、課程枯燥乏味,并不能夠很好地啟發孩子,打開他們的思維。我們在訪談中有教師說:“我們這農村有什么資源呀,除了窮,還是窮,我在這生活了這么久,也不知道有什么資源。而且我們只要好好利用幼兒園里面的就夠了,外面的我們不知道該怎么用?!边@就導致農村幼兒園周圍現有的有益于幼兒發展的課程資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幼兒未能從中獲得有益的經驗。
   (二)對本土資源的利用缺乏合適的途徑,沒有形成有效的開發利用模式
   幼兒園對本土資源利用的途徑是指教師通過某種方式開發本地資源,實現對幼兒的教育?,F在大多農村地區幼兒園的教育基本上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很難做到“走出去”,比如幼兒園可以加強與小學的交流與合作。目前這種單一枯燥的教學形式限制了農村幼兒園教學方式的創新和教學設備等方面的擴展。這將不利于開闊幼兒的視野,擴展幼兒的知識范圍,讓幼兒能夠對社會有更好的認知,不利于對幼兒的身體和心理方面進行更全面的教育。在調查中還了解到,現在從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到幼兒園教師都是“兒童的安全大于天”,生怕兒童在外出活動中有什么閃失,這也為農村幼兒園園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造成了一定困難。
   (三)條件設施簡陋,對相關基礎資源的利用程度比較低
   很多農村幼兒園未能為幼兒創設必要的生活、學習和娛樂設施,這對幼兒身心的發展形成嚴重的阻礙。同時,農村幼兒園雖有其自身優勢,即擁有許多可利用的自然和人文資源,但是對這些資源的利用率很低。目前農村幼兒園教師基本上是唯一的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主體,教材幾乎是唯一的開發利用對象,老師們對課程資源的開發主體、空間分布、載體形式認識狹隘,所以教學時把過多的精力放在了對指定教材的利用上,很多教師認為教材囊括了學生應該儲備知識的全部,應該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對課本的解讀上。其實課程資源是指進入教育情景中課程的各種因素的來源和實現條件的總和,包括教材、學校、家庭和社會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學生素質的各種資源,對相關基礎資源的利用程度決定了幼兒園教學的效果,對課程資源能夠進行多次重復的利用,并且用不同的形式得以展示,可以增強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教學形式的新穎性。
   二、高效開發利用農村本土課程資源,提高農村幼兒園課程教學質量
   農村幼兒園本土課程資源開發的目的就是要讓本土資源和經驗、讓幼兒的生活進入幼兒園教學活動中,使幼兒的學習成為其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具體說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國家和政府從政策上予以支持,吸引更多優秀教師到農村幼兒園教學
   近年來,國家對學前教育的重視度越來越高,對農村地區也有一定傾斜。2007年5月,國務院在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了師范生免費教育,要求免費師范畢業生先到農村地區學校任教服務2年,并鼓勵他們長期從教、終身從教。2018年3月,教育部印發的《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提出將“免費師范生”改稱為“公費師范生”,履約任教服務期調整為6年。這些舉措既能解決部分貧困子弟沒錢上大學的問題,又能解決師資力量薄弱的農村地區教師缺乏的問題。2010年7月在《2010年-2020年中長期國家教育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農村學前教育。2018年11月7日《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也明確國家要進一步加大學前教育投入力度,逐步提高財政投入和支持水平,指出要拓寬途徑擴大資源供給,實施學前教育專項,重點擴大農村地區、脫貧攻堅地區、新增人口集中地區普惠性資源。
   國家的這些優惠政策出臺,有助于盡快解決農村幼兒園教師的編制(身份)問題,免去后顧之憂,有利于穩定優化隊伍,吸引優秀教師積極地投入到農村幼教中,這樣就能有效提高農村地區本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最終提高農村幼兒園教學質量。    (二)提高認識明確任務,加強農村幼兒教師對本土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力度
   課程資源是課程順利進行的中介和橋梁,而農村地區本土課程資源有兩個典型的特點:一是形式多樣,具有隱秘性的特點,它以各種形式分散在農村的各個地區,這就需要農村幼兒園教師要有善于發現的眼睛。二是貼近生活實際,形式簡單,需要教師以一定的教學形式加以利用。
   為了提高教師對于本土資源利用的重視程度,一方面可以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教育,提高他們對于本土資源課程利用意義的認識。讓他們自覺地補充知識,主動創新方法,加強對農村地區資源利用的開發與研究。另一方面教師可從自身做起,主動帶領幼兒參與到農村資源的探索過程中,這樣才會從根本上提高教師對于農村資源利用的程度。如筆者在調查的過程中正趕上了當地農村的廟會,而幼兒園放假了,在這期間沒有任何一位幼兒教師利用這一特有的地方資源,以講故事或其他的形式告訴幼兒廟會的來歷以及挖掘其中有助于促進幼兒發展的相關信息對幼兒進行教育。此外,通過課程資源的開發,尋找一切有可能進入農村幼兒園課程,能夠與農村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聯系起來的資源,賦予這些課程資源的教育教學價值。
   因此,按照農村幼兒園課程資源的自身特點,在對其開發與利用的過程中要明確:這些課程首先是為幼兒的發展而存在的,而不是為系統知識而存在的,因此在課程資源開發首先應關注的不是哪些知識應該教給幼兒,而是幼兒發展的任務是什么或幼兒應在哪些方面取得何種水平上的發展,如何為這種發展創造條件;其次,這些課程是有意選擇的,而不是隨意收容的,是以生活為基點,但不是均等地反映整個的社會生活,所以開發與利用時更應關注幼兒的生活;最后,這些課程要引導幼兒投入到本來屬于自己的生活中去,在活動中生活,在生活中發展。
   (三)選擇合適的切入點,扎根本土,建構系統課程體系
   農村幼兒園,物質條件相對缺乏,但是農村的民俗及本土文化保留得較完整,因此選擇幼兒身邊常見的事物來開發本土文化資源是農村幼兒園課程開發的一大優勢。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和教育規律,因地制宜的將本土文化作為一個系統課程來開發,形成一套完整的、適合農村幼兒園實際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要相互滲透,相互延伸,有條件的幼兒園還可以創造和利用周圍的環境。比如有意識地創建一些富有鄉土氣息的環境,利用富有農村特色的材料制作成美麗的作品布置在班級的主題墻上,從而激發幼兒的興趣。如主題《秋天到了》,教師利用落葉、豆豆進行富有童趣的材料貼畫,將這些鄉土資源,近距離地展現在孩子們眼前,激發孩子們的探索興趣和愿望。還可在幼兒園空閑地帶放置一些農家作物,甚至是一些廢舊農家器具,為孩子的幼兒園生活營造了熟悉的戶外環境的氛圍。
   此外,還可開設多途徑,挖掘鄉土資源,開展主題活動,優化區域活動。農村的各種農作物、野花、野草、野果,根據季節變換各不相同,它們均是農村兒童的天然玩具,既是引發幼兒探索活動的刺激物,也是幼兒主動建構、認識周圍環境的中介。而自然界中的小動物對幼兒的吸引力更大,可能的話,他們的好奇和觀察會產生問題,而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探索的結果并與同伴分享。
   如開展主題活動《豐收的季節》時,搜集果實、種子等豐富活動區的材料,在尋找、探索的過程中,孩子們知道瓜果種子藏在瓜瓤里,玉米種子藏在玉米棒上,棉花種子藏在花朵里,讓孩子親身感受豐富的農村資源。還可在原有活動區域中增加民間游戲活動區,把本地民間游戲如“打城門”“綁線綁”“撿骨頭子兒”等簡單、易學易做的游戲開展起來;利用照片和實物設置本土風情展示區,引領幼兒感受家鄉的美;使用自然物、農作物、沙石等材料開設本土資源制作區如草編、柳編、藤編、版畫等,鼓勵幼兒去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利用自然環境中有利地形,豐富幼兒體育活動。農村幼兒園雖然沒有足夠數量的體育器材,但是農村有田野、山坡草地、小河、樹林,這些都是進行體育活動的好地方。如,在草地上、樹林里玩游戲。利用田梗練習平衡,利用小河練習投擲,利用田野中的小溝練習跨越,也可以根據季節玩水、玩雪,充分利用這些自然條件來發展幼兒的基本動作,鍛煉幼兒的身體。再如創造性地玩富有地方特色的《農家小院》主題區域活動,將富有本土特色的廚房、客廳、臥室等融入幼兒自理能力、手工、益智、建構等區域材料,讓幼兒沐浴在本土文化的同時,在寬松、自由的活動區中,通過與環境材料的互動,自主愉快地發展。
   由此可見,農村幼兒園本土教育就是一種利用家鄉本土文化、自然、社會中一切適宜的資源,深入幼兒生活,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對本地幼兒進行的身體浸潤式教育。它既是情感教育,又是價值教育,既是文化教育,也是社會教育。
   三、加強與幼兒家長的思想溝通,實現家園共育
   幼兒教師、幼兒和資源三者是有機統一的,任何一方的主動性不強都會影響教學質量。在對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也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讓他們認為老師帶領孩子體驗農村的資源并不是虛度時間,而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體驗生活,體驗他們生活的不易,增強學習的動力,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價值觀。首先,家長對本土文化有著切身的經歷,所以家長可以為幼兒園提供豐富的本土課程教材資源。其次,家長作為幼兒園活動的參與者,可以在開展相關本土文化課程的過程中邀請家長來參加本土文化主題活動;再次,家長還是課程評價的主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饋課程的開展成效。在開展相關本土文化課程的時候,要讓家長參與到課程評價中,及時反饋課程開展中的不足,促進課程的不斷完善。
   總之,利用農村本土資源進行教育實踐,對幼兒園來說,有利于節約教育資源成本,促進園本課程開發及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對幼兒來說,有利于豐富幼兒鄉土知識,增強幼兒未來鄉土生活的能力,培養幼兒熱愛家鄉之情感,促進幼兒對家鄉建設之責任感與使命感的萌發;對社會來說,有利于促進本土文化的傳承保護及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使活動更加貼近生活,增加了幼兒主動學習的濃厚興趣,植根于自然教育資源的沃土,促進幼兒全面、綜合、多樣、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M],2002.
   [2]師云鳳.鄉土教育資源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運用.學前教育研究[J].2006(1).
   [3]王紅梅.農村幼兒園對本土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考試周刊[J].2016(73).
   [4]吳璐.利用本土自然資源開發具有特色的園本化課程.文理導航[J].2010(11).
   [5]曹艷.談幼兒園課程中本土文化的開發與利用.新教師教學[J].2016(6)[6].
   [6]羅竟.農村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湖南師范大學[D].2009.11-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507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