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徐復觀的中西文化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徐復觀先生是中國“現代新儒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活在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全面對撞交流的時期,面對中國文化的現代化,以及究竟是否應該全盤西化的觀點,徐先生以自己深厚的國學功底和豐富的人生閱歷,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看法。
關鍵詞:中西文化觀;自然;本身
徐復觀先生是中國“現代新儒學”八大家之一,他一生中就儒家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問題,中國知識分子的性格及歷史、命運等問題發表大量論著,為研究、傳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由于其早年曾留學日本,接受過西方思想的教育,加之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使其對中西方文化的異同及優劣等方面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文章將就其對中西文化的看法,進行詳細論述。
一、徐復觀中西文化觀形成的歷史背景
徐復觀先生生于1903年,這正是辛丑條約簽訂后三年,西方文明大幅度沖擊中國傳統文化的時期。從1903年到1982年,徐復觀先生一生八十余載,經歷了中國文化由傳統轉向現代的整個過程。面對中西方文化的對撞、融合,徐復觀先生以其深厚的國學根基和豐富的人生閱歷,對這一過程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中西文化觀。
二、徐復觀的中西文化觀
徐復觀先生認為,中西文化各有其優劣性,不能簡單地認為孰優孰劣。對于中西文化的關系,應該從二者的共性和個性的角度去把握。他認為文化在本質上沒有分別,只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存在著不同的形態。中國和西方有著不同的歷史發展軌跡。由于地理位置的關系,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因此農耕歷來處于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而西方各國在地理位置上多為靠海,是海上貿易的起源地,因此二者在地緣、習俗等方面有著巨大的差異。但從本質上看,二者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便是二者的共性。對于二者的個性,徐先生同樣有著自己的看法。主要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ㄒ唬┒叩钠鹪床煌?
從起源上看,近代西方文化主要起源于希臘文化和希伯來文化,其中主要是希臘文化。古希臘是一個靠海的國家,依靠貿易作為經濟支柱的希臘經濟發達,人民生活富足,因而他們的思考重點主要在于自然,主要愿望在于認識世界。古希臘人認為“智識者”是最有才能,最有用的人。正是這種對自然的探索精神,使得西方文明形成了向外探索、求知的路向和精神。
相較于西方,中國文化起源于人對生存的憂患。先秦時期,天下未定,諸侯戰亂不斷,人民飽受戰亂之苦,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的人們不得不為躲避戰火而流離失所。因此,中國文化起源于人的生存憂患意識。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代表的儒、道兩家,對于人的價值的實現,有著不同看法。儒家提倡心存“仁”念,對待包括自己在內的萬事萬物都要仁義為懷,進而構建“天下大同”的和諧社會;道家則提倡以“無為”、“致虛守靜”為中心的消極避世思想,主張各安天命,萬事萬物自有其規律。并希望以“小國寡民”的方法來化解紛爭。起源于對生存的憂患意識的中國文化,與起源于對自然的好奇態度的西方文化,從一開始就有著明顯不同。
?。ǘ┒叩奈幕瘍r值取向不同
由于西方人對自然持有的是探索態度和好奇感,因而西方人更加注重于科學技術的發展。近代以來,西方人通過發展科學技術,在物質文明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與此同時,也忽略了道德與人文精神的發展。近代西方人,普遍將物質的滿足作為人生的最大樂趣。徐復觀先生在其著作《徐復觀雜文:一記所思》中寫道:“自十六世紀以來,金錢在有意與無意之間,被普遍承認為人生的終極意義。甚至可以說,近代西方人的人生是追求金錢的人生?!倍煌谖鞣?,中國文化更加側重于對道德價值的追求,也就是人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古代中國的思想家們的思想,普遍側重于要求人如何律己,如何待人接物,而并非指導人們如何去追求物質,相反,大多數思想都輕視物質的作用,認為擁有高尚道德境界的人,才是令人尊重的。
徐先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以人自身為出發點的,起源于人對生存的憂患意識。而人的行為究竟如何才具有意義,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中心問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為了讓人更具有價值,提出了以人為本的“仁”的文化,提倡對自身要負責,保持性善,心存仁念,從而區別人與動物,進而成為完美無缺的“圣人”;對外界事物也要負責,將自己心中的“仁”發散到日常生活中,不僅對他人,對動物、植物等等也要心存善念,使自己與萬事萬物的關系都成為“仁”的關系,從而實現人自身行為的價值。也就是說,人的價值實現與否,在于人的行為,而人的行為,是由“心”所主導的,因此,人的價值,在于人自身內部,也就是心。在徐先生看來,中國文化最大的貢獻,就在于找到了人的價值所在。
相較于中國,西方文化則并沒有對這一問題作出解答。作為西方文化源頭之一的古希臘,其文明是建立在發達的商業基礎之上,商業的發達帶來的是物質生活的富足,使得古希臘人沒有生活的壓力,他們認為人的價值并不在于其生活壓力,而在與其對物的追求和研究程度。因此,他們并沒有將人自身作為思考對象,反而驚奇于自然宇宙的秘密而深入鉆研,形成了以自然為中心的自然哲學。而西方文化的另一源頭希伯來,這支起源于游牧民族的文明,由于常年的遷徙和戰亂,讓他們形成了崇拜神的傳統。在那里,形成的是神為中心的文化。他們認為神是人的價值的來源,人本身并沒有價值。自古以來,西方人就并未將人的價值作為其思考對象,那么又如何解答人的價值問題呢?從這一點上看,中國文化是領先于西方文化許多的。
雖然中國文化有自己的優勢所在,但也并不是完美無缺。徐先生認為,中西文化需要“相互學習”、“揚長避短”,從而使得全人類的文明能夠得到發展。具體做法有兩點:
(1)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徐復觀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在于輕視了“物的方面”,而西方傳統文化的缺陷,則在于輕視“人的方面”。由于中國古代對于以人為主體的道德性的過分關注和要求,致使以自然界為代表的“物”的方面被輕視,從而使得科學技術的發展落后于世界潮流。而西方則相反,由于過分重視“物”的發展,使得人的主體性被忽視,人的道德性的發展停滯不前,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構建得不到完善。兩者的差異與優勢,恰好可以互補。因此,徐先生認為,中西方文化應當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共同提高。
?。?)從自身實際角度出發,杜絕照搬照抄
對西方文化的吸收方面,徐先生主張從社會現實出發,要合乎本國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不能全盤照搬。他主張對中西兩種文化都持有一個誠懇的態度,虛心學習,而后針對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來做出選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果是對社會發展有利的,那么不論它是中國的還是西方的,都應該接受;反之,如果對社會發展不利,那么就應該拋棄。并不能絕對地說西方是好的,二者應該被平等對待。
參考文獻
[1] 徐復觀.徐復觀雜文:一記所思[M].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
[2] 徐復觀.徐復觀全集——中國文學論集[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3]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4] 劉建偉.徐復觀的中西文化觀[J].安徽:安徽大學學報,2003(01).
作者簡介:楊坤,男,湖北荊州人,助教,大學輔導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263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