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談條件性知識對小學教師培養的啟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小學教師條件性知識對教學至關重要。當前,職前教育課程設置不合理,職后教育針對性不強,職前教育與職后教學結合不緊密導致小學教師的條件性知識欠缺。提高條件性知識水平,不僅需要加強對教師條件性知識的關注,也需要加大職前職后教育培訓力度,還要求教師樹立自我學習意識。
  關鍵詞:小學教師;知識結構;條件性知識;職前;職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9)02B-0022-02
  俗話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工作已經受到全社會的關注,而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就應該完善知識儲備,這樣才能較好地完成教書育人的工作。而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知識:第一,本體性知識;第二,條件性知識;第三,實踐性知識;第四,文化知識。而在這些知識結構中,條件性知識所起的作用最大。
  總的來說,小學教育是學生學習的初級階段,再加上小學生的身心發展不健全,這更要求教師具備條件性知識,從而推動教學工作順利開展。
  一、教師條件性知識的由來和基本內容
  條件性知識,是帕爾斯于1983年在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的分析上提出的一種新的知識體系,主要指個體在何時,何種條件下能較好運用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一種知識類型。但是其并沒有對條件性知識進行細致的研究。直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通過對教師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辛濤等人提出了教學活動是一種認知活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認知活動將自己已具備的知識轉化為具體實踐的過程。而從知識的功能出發,主要分為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文化知識這四種類型,自此以后,教師的條件性知識才以專業術語的形式被納入到教師知識結構中去。
  條件性知識主要是圍繞學生開展研究的知識,是教師將學科知識轉化為學生可以理解的知識的教學過程的重要理論支撐。具體來說,教師條件性知識主要體現在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上,主要包括學生的身心發展知識、教育學、學生的評價等,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導者,而是指導者、實施者,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居主體地位。因此,教師必須對作為教學對象的學生加以研究。
  小學生心理特征明顯。在低年級,學生的目的性、自覺性、控制能力都比較差。到中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機械識記向意義識記過渡。高年級,學生閱讀能力、推理能力、邏輯判斷能力、運用法則能力明顯提高。因此,只有了解學生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所學習的知識對學生心理產生的影響,才能采取適合的手段實施教學。
  二、當前小學教師條件性知識欠缺的主要原因
  小學教師條件性知識較為欠缺。目前, 小學教師主要由三部分構成:普通師范生、農村代課老師、高等教育師范畢業生。隨著我國師范教育發展,小學教育的師資力量不斷充實,但主力軍仍然是前兩部分。普通師范生和農村代課教師雖然教學實踐經驗較豐富,但在教育專業知識、心理學知識等方面仍存在許多誤區、盲區。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職前教育課程設置不合理。
  一方面,我國師范教育對“教師三類課程的結構比例是:普通教育課程(公共基礎教育課程)占教學總時數的20%~25%,教育專業課程占教學總時數的7%~11%,而學科專業課程要占到總學時的64%~73%”??梢钥闯?,教育專業課程在課程結構中占比最小。
  另一方面,在課程設置上,觀念落后、內容陳舊。一直以來,雖然教育類課程的教學比較注重對理論知識的講解,但在具體的教學中,并不重視對新時代理論知識的融合,教學課程設置沒有創新。這就使得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今天,傳統教育學的理論知識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目前國內的教學要求,與現代社會有一定距離,更難以應用。此外,師范教育過多強調學術和科研,而忽視了教育專業素質的培養,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第二,職后教育針對性不夠強。
  通過自考、函授、網絡等方式進行培訓、進修,是大多數教師彌補職前教育條件性知識不足的主要途徑。但是,很多人的主要目的是職稱晉升和提高學歷層次。同時,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教育理論成果推陳出新,對于小學教師條件性知識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職前教育與職后教學結合不緊密。
  目前,雖然在職前教育中有了條件性知識課程,但是在職后的教學活動中往往難以應用。
  首先,教學活動中的實際情況往往與理論知識不盡相同,如果對理論知識不能舉一反三,那么職前教育中的理論知識就很難應用于實際教學;其次,我國目前仍然是注重應試,成績是衡量一位教師教學水平的唯一標準,教師只能深陷于如何提高學生成績的泥沼不能自拔;最后,我國師資力量嚴重缺乏,特別是貧困地區,一名教師往往身兼數職,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讓教師很難有空閑時間結合實際去學習和研究專業知識。
  三、小學教師條件性知識水平如何提升
  首先,加強對教師條件性知識的關注。目前,教育問題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而要想提高教育質量,還應該加強對教師條件性知識的關注,并將條件性知識與教師的專業知識發展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這樣才能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重視條件性知識的提高。教師也要在教學工作中多關注自己儲備的條件性理論知識,多學習條件性知識,多運用條件性知識解決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做到學以致用。在實踐中學習,鞏固理論知識。
  其次,加大職前職后教育培訓力度。職前培訓主要針對的是師范類院校畢業的即將就業的大學生,其目的就是通過教育學、心理學課程的講授提高師范類院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能夠具備一定的教學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教學工作。
  此外,教師職業培訓是提高在職教師素質和職業能力的重要措施,教師應該完善教學提高認識,讓有經驗的老師和教學主管領導參與青年教師的培訓工作,對青年教師進行指導。也可以舉辦全校教師教學經驗交流會,通過經驗交流研討,促進全校教師條件性知識的互補。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綜合能力,學校還應該聘請一些教育專家或者心理學專家來開展知識講座活動,讓教師認識到條件性知識對其專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從而加強教師條件性知識的運用意識。與此同時,學校也應該對教師提出新的要求,并將條件性知識納入到教師的年度考核中去。
  最后,加強自主學習的意識。教與學相輔相成,教師應該摒棄教師主導教學的傳統思維模式,主動關心和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利用小學生心理發展迅速性、協調性、開放性等特點,結合職前教育條件性基本理論知識,歸納總結,舉一反三。通過查閱專業資料,咨詢教育學專家,與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討論等方法,以及不斷自學,從而為自己搭建一套系統的、緊密結合實際的條件性知識體系,提高教學水平。
  四、結束語
  總之,對于教師的專業發展而言,條件性知識是教師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夠幫助教師創造性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還能使教師認清現階段復雜的教育現象,從而增強教師工作的自覺性。此外,條件性知識還能幫助教師對現有的知識進行思考與重組,從而將學科知識轉化為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這樣才能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自如,提高教學效率。可見,一位條件性知識豐富的教師,不僅能夠創新教育教學工作,還能提高自己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在課堂上掌握新知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辛濤,申繼亮,林崇德.從教師的知識結構看師范教育改革[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9,(6).
  [2]趙紅霞.論條件性知識的發展、內涵及培養途徑[J].研究前沿——新課程,2008,(6).
  [3]衷克定,申繼亮,辛濤.論教師知識結構及其對教師培養的意義[J].中國教與學刊,1998,(3).
  [4]高強.教師語言意識的本質特征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5).
  [5]古明.《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與《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對比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13,(1).
  [6]朱淑華,唐澤靜,吳曉威.教師知識結構的學理分析——基于對西方教師知識研究的回溯[J].外國教育研究,2012,(11).
  [7]葉浩生,楊文登.教育心理學:歷史、分歧與超越[J].教育研究,2012,(6).
  [8]李本友,李紅恩,余宏亮.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影響因素、途徑與發展趨勢[J].教育研究,2012,(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721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