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小學生數學形象感的教學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數學是抽象學科,小學生抽象思維還處于成長之中。在數學教學中,若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必能收到好的效果。
關鍵詞 數學 形象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小學對數的認識都是感性到理性的。感性的事物是由觀察得來的。有位數學家說過:“要發展兒童的思維,首先要發展觀察能力。無所見則無所思。根據這一理論,在教20以內數的認識,就要運用這一理論。20以內數,幼兒園已經教過。但小學有更高的要求。數的含義、順序、大小和組成,都是學習一位數加減法的基礎。一開始,可以復習對數的認識。如在講臺上念一個數,讓學生在早已準備好的小棒中拿出相應的數。拿錯了的就是沒掌握數的概念。反過來在黑板畫上表示幾個數的物體示意圖,如一個△表示1,5個△代表5。畫出若干個同類圖形,讓學生在后面寫上相應的數,寫錯了的,就說明還沒掌握那個數的概念。還可以在黑板上畫上20個△,先要說明每個△表示一個數。這時,念出12,讓學生在數的序列中的△下面打上一點,連念幾個數,學生都能標注正確,說明對數在序列中的位置已理解了。再任意念一個數,問這個數距離20與1.哪個近,如念出7,若能回答距20遠,距1近,念出17,若能回答距20近,距1遠。以上這些考察能看出學生對數的序列概念,大小概念,表代同一物體的多少的概念掌握情況。而對這些概念的掌握,就是用數的抽象性與實物的具體性相結合完成的。
從生活中培養數感。數學源于生活,生活經驗是學習數學的基礎。把生活經驗與相關的數的概念相聯系,將有助于對數的概念的理解。比如學習陸上行程問題。如果一個人未在公路上走過,觀察過,估計過,只是從老師在黑板上畫的示意圖,進行思維,那是抽象而模糊的,也許有人會說,平時學生從家到學校不是在行走嗎?對數的空間感應該有限吧,這種說法有正確的地方,有不足的之處,正確的地方是,家在農村或城市的學生,家長會告訴他從家到學校有幾里路,去外婆家有多遠。這些生活經驗有助于學習數學。但這些生活經驗與數學中的相關概念的聯系學生往往是沒有專門思考過。所以有必要開展一些與數學的活動。有意地進行觀察感知,有意地與數學概念進行聯系。這才能真正形成數與生活融為一體的感覺。例如老師布置課外體驗作業:用步子量一量,從家到學校有多少步,每步多少米?量一量路,走一走有多少步。一小時能走多少里?用了多少時間,然后估計一下,從家到縣城有多少里(可以騎自行車到城里,看看用了多少時間)?騎車的速度是多少?就可以估算出從家到縣城有多遠。
又例,走出去參觀打米廠,秤一秤,算一算,看一噸的大米有多少?汽車一次裝滿有幾噸,共有多少斤?有了這些參觀與估計,學生 的距離空間感便加強了。又如對兩位數的數的認識,也可以采取數與實物相結合,增強實體感。如12,用小木棒擺成一片,用數數的方法,可以感知這就是12根小棒。用12?;ㄉ鷶[成一片,數一數這就是12粒花生。這時再對12進行給分析。12=10+2,把小棒拿出10根放在一邊,2根放在一邊。把10根捆成一捆,與另外的2根放在一起,這就是12的概念。有了對12的組合分析,再讓學生舉一反三地用畫小棒的方法做同類的組合分析。做的次數多了,對兩位數的數的概念就理解深刻了。當遇到兩位數與兩位數相加減時,十位所代表的實物(每1個數是10根小棒)和個位數所代表的實物就清晰地呈在心中。有利于對計算的理解。如遇到27+32,心中一下子就有2個10+3個10=5個10,7+2=9,50+9=59,計算的形式與心中的物體便聯系起來了。對數的計算的意義便理解得更深刻。
又例,學習了圓柱體的概念。走出去看看生活中有哪里圓柱體。讓學生們各自收集,并把情況反饋回來。學生收集到了如下情況。鋼管、塑料管、水桶、藥瓶、煙囪、茶杯等等。老師肯定了大家的成績。但老師又說,這些物體所有的都是標準的圓柱體嗎?同學們擺住了,經老師引導辨析,懂得了圓柱體是上底和下底是等圓的圓柱形。煙囪看上去是圓柱體,但它是上端小下端大,如果沿著下大上小的趨勢向上延伸,最后的終點就是一個點,這時煙囪就成了一個圓錐體。這時同學便一一審視自己的發現。有的物體只有部分是圓柱體。比如藥瓶,瓶蓋和瓶身各是一個圓柱體。這樣有了對生活中圓柱體的感性認識,回到課本上來,上升到抽象的幾何圖開上來。對幾何圖形中的圓柱體,由于有生活基礎,就理解得十分透徹。這也是形象與抽象結合的老學方法。
再例,教陸上追擊問題,追擊問題的關鍵是要理解速度差的作用。速度差雖然也存在于生活之中,但學生熟視無睹,教學這個知識點,就要調動學生對生活中追擊現象的回憶。比如后面的同學為了追上前面的同學,須加快速追一會兒才能追上。這說明追的人的速度比被追趕的人的速度快。如果這些經驗沒有,那就在課外去實驗實驗。
總之,小學生學習數學,要抽象原理形象化,就能激發興趣,而且有助于對抽象原理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劉解軍.新課程改革評價與新標準解讀分析實用全書[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2] 方于之,何少軍,李志勇.積極引導廣大小學生學習好數學[J].小學生數學學習報,2018.
[3] 王萬銀,李淑君,楊冬芳.讓廣大小學生積極投入實踐學習[J].數學學習研究,201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78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