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言語交際中語用含糊策略的順應性解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言語交際中,人們通常會在潛意識的驅使下選擇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以達到不一樣的語言表達效果,這就導致語言含糊現象的出現。作為一種常見的語言現象,其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特殊的交際策略。因此,本文基于Verchueren的語言順應論,以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語料為例,重點分析和探究語用含糊的表現形式及其獨特的交際效果,以期對回答一些相對尖銳或者敏感問題時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語用含糊 交際策略 語言順應論
  一、引言
  語言使用者在使用語言時必然要做出相應的選擇,而其選擇的范圍包括變體內部的選擇,當然也涉及地區、社會或功能等。因此,說話人選擇的不只是形式還有其策略性考量。話語的產生和解釋的過程中都涉及選擇,而這兩者對于交際流程的進行和話語意義的生成都十分重要。交際者會基于其特殊的交際目的,對不同的語言形式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方面的權衡和考慮,并賦予選定的一些語言要素以不同程度的意識突顯,語用含糊則是一種為實現特殊的交際目的而做出的選擇。從順應論的視角看,語言使用者在特殊的交際語境下,會根據實際情況利用語言的含糊性以達到特殊的交際意圖,這在日常言語交際中極為常見。因此,本文以日常交際中出現頻繁的具體語料為基礎,在Verchueren的語言順應論的指導下,深入剖析其中的語用含糊現象,試圖探究出該語言現象出現背后的語用機制。
  二、語用含糊的界定
  自然界中很多客觀存在的事物本身并沒有一條精確的界限,他們之間存在著含糊不清的邊緣,當然反映這些客體的許多詞語相應地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亦此亦彼性”。而對于語用含糊的界定,學術界的語言學者并沒有統一的標準,但定義基本都涉及說話人的特殊交際意圖以及語言使用者對話語的掌握能力。侯國金指出“語用含糊是語言使用者對語言的一種有效控制”,而何自然則認為“語用含糊就是從語言的使用和理解的角度來談語言的不確定性”。具體說來,就是在言語交際過程中,交際者為了達到其進行交際的特殊目的,說話人跟受話人之間在潛意識的驅動下故意用不明確的語言表達出來,以達到一種特殊的表達效果。在特定的交際語境或者語篇環境中,適當而巧妙地使用含糊性語言,不僅可以達到其隱含的交際目的,還可以傳達出某種言外之力,讓語言更具表達效果。
  三、語用含糊策略的順應性分析
 ?。ㄒ唬├碚摶A——順應論內涵概述
  1987年,Verchueren基于進化認識論,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了有名的語言順應理論,他秉承的觀點是:語用學是語言功能性的綜合觀察。因此我們應從認知、社會以及文化的角度出發,考慮在這三者中語言發揮功能的所有復雜性。Verchueren認為:“人們使用語言的過程就是結合與之相關因素對其進行選擇的過程,這個選擇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還是基于語言內外部因素都是如此。”而語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夠做出正確而適宜的語言形式選擇,繼而能進行成功的言語交際活動,不得不歸功于語言的三大特征,即語言的變異性、商討性以及語言的順應性。交際者選擇適當的語言形式,進行順應交際其實是自我意識的體現。交際者的動機存在于有意識地對含糊語進行使用,也就是說交際者采用該策略時具備較高的元語用意識。因此,語用含糊不僅體現在交際者所采用的語言形式,又體現在交際者所采用的獨特交際策略。
  (二)實踐運用——語用含糊策略的順應性分析
  在談論涉及比較敏感或隱私的話題時,其使用的語言最講究言語的技巧及其措辭,因此,“模糊詞(素)以及它們構成的詞(組)并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币虼耍浑H者在言談中必須考慮周全,思維縝密,要能為自己的言談負起相應的責任,這就需要言者在順應情境的變化下及時調整其交際策略,而含糊語的使用是經常采取的方式之一。從Brown和Levison的觀點來看:“禮貌意味著不讓聽話人產生不好的感覺,禮貌即有策略,而語用含糊就是一種策略手段。”其言者的立場和態度在看似含糊的答語中完美體現,既不失自己的態度,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高度的情商智慧和語言技巧。而Verchueren認為,“語言的選擇過程是從語境、語言結構等方面,動態地根據不同心理意識程度而做出的某種順應”。因此,基于Verchueren的順應論觀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對日常生活中的語用含糊策略進行順應性解讀。
  1.對語境關系的順應
  語言使用過程中的語言選擇必須與當時的話語環境相順應,因此需要確認順應性的語境相關成分。語境可以劃分為交際語境和語言語境,而這里所說的對語境的順應主要是指對交際語境的順應。語境并不是語言外的靜態現實,而是語言使用者從一個廣闊而可用的“現實”中做出相應的選擇,并將其選擇轉變為與語境相關的關聯成分。而這些成分本身服從于變異和協商,變異和協商與正在展開之中的言語事件的諸方面發生互動。對于含糊語言的使用,首先是語言使用者對其所處的物理、社會和心理世界進行認知激活,然后做出相應的語境順應。
  例1:A與B是同學,其中A是班上普通同學,B是該班班長。A:“班長,這次班上要在元旦晚會上出一個節目,你打算在這次活動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B:“只要有利于這次活動的所有角色,我都會加以考慮!”
  在Verchueren看來,語言使用者在順應語境過程中占據核心地位,人在一方面是語境因素中的一部分,同時也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努力進行語境適應。因此,交際過程中,說話人在其強烈的元語用意識的驅使下,在順應不斷變化的語境的基礎上做出適當的語言選擇,這是人們在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做出的一種特殊的策略性選擇。在交際過程中,說話人在其強烈的元語用意識的驅使下,在順應不斷變化的語境的基礎上做出適當的語言選擇,這是人們在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做出的一種特殊的策略性選擇。在言語交際過程中,細微的措辭差異會造成截然不同的影響,這里“A”問到元旦晚會事宜是屬于班上事務,而作為班長的“B”理應做出最大的貢獻。但當“A”問到“B”在其中所要發揮的具體作用,“B”考慮了作為“班長”的立場,使用了含糊語言“有利于此次活動的所有角色”予以回答。他表達了會在該事件的處理中發揮作用,卻沒有直接說明相應的具體角色,給自己留下了一定的選擇余地。班長“B”此處含糊用語的使用很好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也在一定程度上用言語與同學拉近了距離??梢娬Z用含糊的選擇和使用使得說話人不僅順應了對方心理,同時也順應了自己的心理,更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自己潛在的交際意圖。   2.對語言結構的順應
  交際活動中的談論過程,必須參照不同的適應性結構對象而定位。由于交際選擇一般是在所涉及的各種變異的語言層面上展開,因此,言語交際過程所涉及的要素并不只是“結構”,當然還包括“結構過程”中的原則問題。鑒于此,說話人要根據自己自身和受話人的語言能力及其愛好,從而選擇恰當的語言符號以進行成功的言語交際。當然,在特殊場合對語言的使用和順應還會受相應的思想意識和語言態度的制約。
  例2:A是班上的任課老師(教授數學),B是班上的班主任。A:“這次班上的同學們的數學成績考得都不太理想,這是他們自己學習方法的問題還是上課的速度有點偏快呢?”B:“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需要好好想想?!?
  根據Leech的禮貌原則,言語交際雙方為了成功的言語交際,應盡最大的努力減少雙方的分歧,盡可能地增加雙方的一致性,減少雙方的反感度,增加交際過程中的順應程度。為了使語言結構更加具有適切性,轉而使用更加含糊的話語,是出于禮貌策略,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刺耳不舒服的話語,使交際活動更加順利。在日常言語交際活動中,類似“重要”這類表示抽象概念的詞匯被大量使用,“其說服人和聽話人會因其自身立場、觀點不同,或因對事態過程的理解、判斷不同,對這些概念的認識差別很大”。而這類修飾詞的含糊性,人們只能通過對比、聯想等來獲得一個大致的概念,并不能具體到某一方面。任課老師“B”根據大家喜聞樂見的話語方式,使用適合的語言結構來表達自己的立場所在,既沒有造成尷尬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或許事件發生的結果跟自己的教授方式有一定關系。因此,含糊用語的使用可謂是最好的語言選擇。
  3.動態過程的順應
  任何一種語用描寫或語用解釋,都必須對其研究現象所體現的動態過程進行解釋。簡而言之,就是順應過程在時間軸上的發展過程,而這一過程的發展依賴于選擇的協商性。要想解釋適應的動態過程,就需要考慮變異性和協商性之間的沖突性關系。動態性所涉及的是語境和結構之間的動態發展歷程。換句話說,語境關系和語言結構的順應是語言選擇過程的內容所在,而語言使用過程中的動態順應問題則是涉及這兩者如何相互作用,從而動態地生成話語意義。
  例3:A是班上的班長,B是班上的班主任老師。A:“現在班上的同學都覺得您的班級管理方式比較嚴格,這樣做真的對我們好嗎?”B:“是不是有利于你們,還是取決于你們自己的判斷。”
  動態順應性是話語生成或話語理解過程中話語形式、語言結構或語用策略的選擇及推理結果的判斷時所具備的特性,其涉及說話人和受話人之間互動的話語選擇和理解。班主任老師在回答班長的問題時,雖沒有具體說出其所采取班級管理措施的好壞之分,卻用“取決于你們自己的判斷”,這
  就在無形中對這種含糊表達的內涵產生親切感,拉近了交際雙方的情感距離,這就是含糊用語所發揮的巧妙效果,而受眾也可以通過這些話語適當了解言者的動機和目的。在此次言語交際過程中,班主任老師希望這些能被大眾所了解并得到他們心理上的認同。因此,恰當地利用語用含糊,可以讓其潛在情感內涵在語言結構與語境相互順應的過程中得到完美的體現,而這種情感的表達正如上文所說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
  4.順應過程的意識程度
  并非所有的選擇,包括產出性選擇和解釋性選擇,都具有相同的意識性和目的性。有些選擇是自動做出,而其他一些選擇則具有很高程度的理據性,該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人類的“社會心智”。語境和結構之間的動態性相互適應在語言使用者的心理中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識突顯性,而這里的意識和具有變化性的自返意義有關。使用語言需要所謂的“意識”對語言進行選擇,以做出相應的順應。而順應過程的意識程度是指語言使用、語言或者策略的選擇及順應,這一交際一體化過程必然涉及說話人的認知心理因素,而不同的言語行為在交際者的心中并非占有同樣的地位,這里有社會的因素,也有認知的因素。社會因素和認知因素之間相互作用,形成交際者一定的社會心理,從而成為意義生成與語境順應的依據。
  例4:A與B是同學,C是B的閨蜜,但最近B與C在吵架冷戰中。A:“C最近要生病住院了,你知道嗎?”B:“我早已經把東西準備好了。”在該材料中,“A”提到的問題涉及“B”與“C”的關系問題,是一個較為敏感的話題,但是“B”卻用“早已把東西準備好了”來回答“A”的問題。雖然沒有明確地回答“A”的問題,但是“B”在回答語中表明了態度,并透露出對“C”的關切之情。為了顧及正常交際的進行,“B”選擇使用了含糊性語言,不僅維護了自己的面子,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自己對“C”的朋友之情。
  四、結語
  含糊性語言雖然表面是含糊不清的,但其潛在的深層交際意圖卻是明確具體的。在特殊多變的交際場合中,交際者一旦無法巧妙地處理敏感問題,會招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本文在對日常生活中的語用含糊現象進行語用解釋時,從語言順應過程中所涉及的四個角度對日常言語交際中的語用含糊現象進行深入分析,發現含糊策略的巧妙使用不僅有利于交際者回答一些“絕妙”問題,而且能夠使語言表達順應于當時的情景語境,在一定程度上獲得相應的主動權,并收到理想的表達效果。
  參考文獻:
  [1] Brown,P and S. Levin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Language Us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78 /1987.
  [2]
  Verchueren, 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1999.
  [3]何自然,冉永平.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4]何自然.語用學探索[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社,2000.
  [5]侯國金.語用含糊的標記等級和元語用意識[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5 (1).
  [6]伍鐵平.模糊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875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