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礦山應急救援組織風險預控管理體系應用研究與實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風險預控管理在煤礦等行業已證實了其有效性,礦山應急救援組織雖與生產型企業具有差異性,但其訓練、救援過程可以看作生產作業活動,尤其是在救援過程中面臨的風險更高,不確定性更大,這就為礦山應急救援組織風險預控管理體系建設提供了充分性和必要性。以風險預控理念為指導,結合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有效規避次生災害,促進礦山救援組織生產安全。
  【關鍵詞】風險預控管理;礦山應急救援;JHA;FMEA;ESA;風險管理;隱患治理
  礦山救護組織是具備高素質、高技能的特殊組織,主要負責處理礦井頂板事故、火災、煤與瓦斯突出、透水等災害。受地質條件、開采方式、生產管理及員工的不安全行為等因素影響,我國礦山事故多發。自1949年來礦山救護隊開始在我國各個煤礦逐步建立,其也成為降低損失的有力保障之一。但是,礦山救護組織在日常訓練、尤其是在事故救援過程中,救援人員也會由于各種原因出現傷亡。與此同時,風險預控管理體系在煤礦等多行業已被證實其有效性,礦山救護組織與生產行業在安全管理層面具有相類似的屬性,為此將風險預控管理體系引入礦山救援組織安全管理體系框架中,提出切實做到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閉環管理的對策,以提高礦山救援組織應急救援能力及救護隊員規避次生災害加強自我防衛的能力。
  1風險預控管理
  風險預控管理的內涵是對生產作業過程中存在的各類可能引發事故發生的危險源進行預先識別、分析、評估,并基于現有條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控制,防止事故發生,將組織風險等級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以下的過程。風險預控管理是一種過程管理,整個過程可以劃分為風險識別、風險評價、風險應對、動態監管與持續改進等五個部分,各部分之間相輔相成又逐次遞進,各部分構成閉環管理,涵蓋了當前推行的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要求[1]。風險預控管理具有閉環性、動態性、系統性和及時性四大原則,能夠有效降低并控制組織安全生產風險,切斷事故因果鏈,扼制重大事故。
  2礦山應急救援組織風險預控管理體系的建立
  2.1風險識別
  危險源辨識的方法有多種,針對礦山應急救援組織風險預控管理體系建立主要采取三種方法相組合進行辨識:工作危害分析(JHA)、故障類型與影響分析(FMEA)、場所能量源分析(ESA)。
  1)人的不安全行為識別:采取工作危害分析(JHA)進行作業活動、工作任務分析,主要識別人的不安全行為導致事故發生的情況[3],包含訓練和救援兩個過程。該方法是風險識別中最為常用的一種方法。
  2)物的不安全狀態識別:采取故障類型與影響分析(FMEA)進行設備設施分析,主要識別物的不安全狀態導致事故發生的情況,包含訓練和救援等設備、設施。從設備、設施自身可能存在的故障類型分析故障產生原因以及故障出現后引發的后果,該方法對后續設備管理以及訓練、救援過程中設備使用可以提供風險規避指導。
  3)環境因素識別:采取場所能量源分析(ESA)進行環境分析,主要識別訓練場所以及可能的救援場所中環境能量源的存在情況。從能量源角度分析能量源意外釋放作用于人或設備、設施的原因,從而識別各類危險源。
  4)管理因素識別:這一層面的風險識別未采取專用方法,而是融入前三種辨識過程中,在每一因素識別的最后都進行了現有控制措施的確定,即對識別的危險源查找管理狀態,而查出的現有控制措施空白就是管理因素的缺失點。
  2.2風險評價
  風險識別后需要對已識別的危險源進行風險評價,評估風險等級,以進行風險分級管控。風險評價主要分為定性、定量和半定量三種,由于我國對隱患、未遂事故、事故等統計數據不夠系統全面,單獨采取定量分析難以獲得準備數據,故而采取定性與半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其中定性分析主要分析危險源的現有控制措施,再高的風險只要控制措施得當風險水平也不會太高,所以根據現有控制措施的管控情況進行定性分析,然后依據矩陣法進行半定量評價,最終得到風險等級。
  2.3風險應對
  經過風險識別和風險評價分析后,按照風險等級進行風險分級管控,確定領導層、中層干部、基層員工各自的風險管理職責,危險源職責到人[4]。
  1)較高、高風險管理:高等風險主要負責人負責制,也是主要負責人重點監管的內容,采取禁令等方式,對高風險做到令行禁止,管控不打折扣。
  2)中等風險管理:這是范圍最廣的、也是需要最廣大員工重點關注的,采取風險認領、風險劃定的方式,每一危險源都定人定崗,杜絕“一管多、多管一、無人管”的現象出現。同時,采取培訓學習、現場排查、安全部門監管、領導監督的模式進行現場風險管理,并將中等風險歸納編制進入程序文件和制度文件中。
  3)低、一般風險管理:處于風險可接受水平線以下的風險采取日常提醒、集中培訓的方式進行管控,做到抓大放小。同時,將所有危險源統計分析形成風險管理手冊,作為基礎數據庫成為整個體系的支撐,以上共同構成風險應對閉環。
  3風險預控動態管理與持續改進
  設備、人員、救援對象不斷變化需要對危險源數據庫進行動態管理,危險源產生變化則影響風險應對相關控制措施的變化,這就需要定期對建立的風險預控管理體系進行評審,評審其符合性和有效性。通過審核,發現存在的漏洞,并進行修訂以符合當前安全管理的重點。不斷修訂逐漸將體系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得以提升,而確保組織事故的有效預防。
  總之礦山應急救援組織與一般生產企業無異,可以采取風險預控管理的理念進行安全管理,風險預控的重點在于基礎建立,即危險源數據庫的建立,系統、全面的識別各類危險源并進行風險評價;核心在于風險應對,主要包含風險分級管控以及隱患排查與治理,定責定崗發揮各級人員的主管能動性,實現“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會安全”的逐級跨越;難點在于風險動態監管和持續改進,體系建立容易,不斷修訂并使之符合組織實際難,不斷的持續改進,制定可靠、有效的風險應對措施,既是對救援人員的安全保障,也是提高救援效果的根本保證。
  參考文獻:
  [1]李新春,馬浩東,李賢功.淺析基于風險預控的煤礦安全管理[J].煤炭工程,2010,(10):118-119
  [2]崔博文.安全系統工程在煤礦中的應用[J].煤炭技術,2016,35(8):313-315
  [3]國漢軍.風險預控基本理論及在煤礦實踐中的應用[J].煤礦安全,2007,33(11):65-72
  [4]康國鋒.煤礦安全隱患排查與治理分級分類 管理機制探索[J].煤礦安全,2011,42(10):158-160
 ?。ㄗ髡邌挝唬簝让晒哦鯛柖嗨故幸疗焐蠟嘲脖O局救護消防大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998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