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至兩漢玉具劍發展及演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玉具劍是中國古代玉器史上特定時期的產物,它的產生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分析其發展及演變歷程是我們了解古代玉文化的重要途徑。玉具劍濫觴于春秋晚期,發展于戰國時期,兩漢達到鼎盛,之后逐漸衰落。此文結合各個時期幾件典型的出土玉具劍,分析其用料、工藝、造型、紋飾等特點,揭示玉具劍在春秋、戰國、兩漢的發展、演變歷程及一般特征。
關鍵詞:玉具劍;東周;兩漢
1 歷史文化背景
“美人如玉劍如虹”是多少人對江湖兒女的浪漫想象,而美玉與利劍一文一武的美妙結合似乎是歷史對中國人書劍情懷的回應。中國歷史上真有一類以美玉制造的劍,名叫玉具劍,這是以良玉美石裝飾的一類古劍,萌芽于西周晚期(劍上開始以玉裝飾),形成于春秋晚期(春秋晚期,出現了“玉具劍”),發展于戰國時期,兩漢達到鼎盛,之后逐漸衰落。關于玉具劍的較早記載可以在戰國、秦漢時期的史料中找到?!秴问洗呵铩こ迾贰罚骸笆乐酥鳎砸灾橛窀陝閷殹?,珠玉伴戈劍乃人主之顯著特征,戰國時期可能已有玉具劍之名。《史記·田叔列傳》:“將軍欲取舍人中富給者,令具鞍馬絳衣玉具劍,欲入奏之。”《說苑·反質篇》中寫道“經侯往適魏太子,左帶羽玉具劍,右帶環佩”;而《漢書·匈奴傳》:“單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宮,漢寵以殊禮,位在諸侯王上,贊謁稱臣而不名。賜以冠帶衣裳,黃金璽盭綬,玉具劍,佩刀,弓一張……”玉具劍還被貴族當作相贈的禮物,其中最主要的功能是特殊身份地位的象征。
玉具劍是由寒光的冷兵器與溫良的玉石的結合體。劍柄與劍鞘上鑲嵌的玉飾,我們稱之為玉劍飾;飾玉的劍稱作玉具劍。玉劍飾是玉具劍的必要元件,否則就不能稱其為玉具劍。一套完整的玉具劍,通常包括四件玉飾,即,玉劍首、玉劍格、玉劍璏、玉劍珌。關于玉劍飾定名的討論,文獻典籍較為豐富,此文使用當今比較通用的說法。玉劍首和玉劍格是固定于劍身之上的玉飾,體型較小;而玉劍璏和玉劍珌是裝飾在劍鞘之上的玉飾,常穿繩用以懸掛、佩系,體型相對較大。從目前的考古發掘成果來看,玉劍飾的出土集中在戰國秦漢時期,東漢以后則漸趨減少。成套出現的玉具劍極其少見,大多為散落的元件。
2 典型玉劍飾淺析
2.1 春秋戰國
1990年河南省三門峽市西周虢國墓地M2201出土一把鐵劍,裝有截錐式臺座玉劍首,這是玉具劍的原始形態。玉具劍最早的實物發現于春秋晚期墓葬中,吳國玉器窖藏出土劍首、劍格及劍珌;山西太原金勝村出土谷紋劍格及劍璏;江蘇六合程橋東周M2出土劍首和劍格等。從這一時期的出土情況看,玉劍首、玉劍格、玉劍璏、玉劍珌四種劍飾為后來的戰國兩漢玉具劍的形制提供了規范。從戰國時期出土情況看,西安市未央區漢墓出土兩件青白玉谷紋劍首;重慶涪陵小田溪M22出土戰國時期玉具劍一件;河南省輝縣趙固村一號墓出土戰國玉具劍。除此之外,還出土有首、格、珌、璏連為一體的玉劍柄曾侯乙墓劍形玉佩。
春秋時期的玉劍發現較少,1987年太原南郊金勝村M251晉國趙卿墓出土有一把完整的玉具銅劍,玉劍首、玉劍格、玉劍璏、玉劍珌四件劍飾器皆在,均放置于墓主人身旁和腰間,與青銅劍放在一起,成為一把完整的玉具劍。劍形玉佩是玉具劍的另一種特殊形式,曾侯乙墓所出的劍形玉佩,由5片玉料以金屬絲穿連為一體,造型與銅佩劍大致相仿。由首、莖、格、璏、鞘、珌等構件組合成一套完整的玉具劍。劍首為雙龍形鏤雕佩,柄下部為鏤雕勾云紋佩,其他部分光素,長33.6厘米。出土時位于墓主人的腰腹部,是他生前所用的禮儀器。
春秋時期多劍飾,而戰國出現了劍形玉佩。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劍飾長度一般較小,整體造型短粗。所用玉料以青玉、青白玉為主。工藝技法春秋時期至戰國早期多以陰線刻和淺浮雕為主,戰國晚期流行高浮雕及鏤雕等工藝技法。玉具劍上以浮雕工藝刻谷紋、云紋以及弦紋為主,其中谷紋、云紋的顆粒圓潤飽滿。
2.2 兩漢時期
漢代出土的玉劍具較為豐富,例如西安市未央區紅旗機械廠出土白玉鏤空蜻紋劍首;西安市草灘鄉張千戶村出土青白玉子母蜻龍紋璏等。兩漢諸侯王墓葬中,有3座墓葬出土了具有完整玉劍飾的玉具劍。例如巨野紅土山漢墓中出土鐵劍5把,其中121號劍為一把玉具劍;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了一把玉具劍;廣州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精美的玉劍飾;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玉具劍。
1968年夏秋之際,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了一把玉具劍,而位于劉勝的玉衣的右側有兩柄玉具鐵劍,這是我國最早發現的玉飾齊備的漢代玉具劍。其中一件呈青白色,器表細膩有光澤。體呈長方條狀,兩端出檐,且向下微彎卷。正面高浮雕一螭虎,其頭部似貓,圓凸眼、大鼻、尖耳、長頸,身形修長逶迤,呈“S”形爬行狀,尾部作絞絲式翻卷。劍背部琢出一長方形銎。
2015年南昌西漢?;韬钅怪谐鐾亮艘慌窬邉Γ@批玉具劍時間涵蓋了戰國至秦漢時期,幾乎件件精美而完整,反映出我國古代佩劍飾玉的最高水平。出土的戰國時期的佩劍玉飾,劍首、劍格、劍璏均為淺浮雕,采用陰刻粗細紋絲線、魚鱗線、羽毛線,柔暢密集,滿而不亂。出土的漢代一組佩劍玉飾,劍首、劍格、劍璏均為高浮雕虎紋,有的是一虎獨踞,有的是虎子依母,還有的是雙龍雙虎,生動活潑。玉器的地子處理精美劃一,平整如鏡。
海昏侯墓中同時出土的這批橫跨四五百年的玉具劍,反映出春秋、戰國、秦漢三個時代佩劍玉飾各自鮮明的特色,讓后人從一個墓葬即可窺見玉具劍的發展和演變歷程。海昏侯墓出土的玉劍飾數量眾多,也反映出漢代尚武的社會風氣,也說明?;韬畋救丝赡芤渤缟形淞Α?
從玉具劍的發掘情況看,漢代是玉劍發展的極盛時期。此期制作用料考究,刀法簡約大氣,琢磨拋光細膩,紋飾線條或簡潔自然、粗獷蒼勁,或精準規矩、圓潤婉轉,具有極高的工藝水平。其發現之多,器形、紋飾之豐富,制作之精美為各代玉劍之冠,古代玉劍的形制至漢已基本定型?!半m然造型、工藝基本繼承了戰國傳統風格,而圖案紋飾則更加新穎別致。器面除琢飾獸面、云紋、谷紋外,尤以浮雕的蟠螭紋最具特色。其布局合理,生動巧妙,碾磨的圓潤細膩,華麗精細,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一時期的玉劍飾的紋飾已由春秋戰國時期的幾何紋變為了動物紋,如此時期流行虎紋、龍紋、虺紋、魑紋的高浮雕和透雕工藝。
3 總結:發展及演變
從玉文化史上看,玉劍飾在古玉發展史上的重要意義,它揭示了玉器從神秘威嚴的宗教禮器向生活器具乃至裝飾品轉變的過程,從玉組合佩飾、玉劍具、帶鉤等玉器出現后,古代玉器逐漸走下了神壇,成為標榜身份財富的一種生活附屬品。這也正好說明玉兵器從權威的象征向重禮儀和審美的演化。以玉比德,玉的審美文化屬性,以劍顯威懾力,幾個因素合力共同鑄就了玉器史上不朽的玉具劍。
從造型、工藝及紋飾上看,春秋時期,玉劍飾造型紋飾單一,數量稀少;戰國早期,做工講究力度,用料渾厚,瑰麗奪目;戰國晚期至兩漢,工藝與造型富于變化,有繁復和簡化兩種形式,更多的是趨于統一的幾種造型。玉劍飾的紋飾在秦漢以后有漸趨繁復的傾向,在戰國墓中素面、谷紋、蝌蚪紋、云雷紋裝飾的玉劍飾出現較多,這一時期的玉雕技法以器表的陰線刻為主;而飾有獸面紋和螭虎紋的玉劍飾,則主要集中在兩漢時期墓葬中。為了配合獸面紋和螭虎紋的表現,漢代玉劍飾運用的玉雕技法也更為豐富,如浮雕、透雕、圓雕等技法的運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從具體玉劍飾來看,劍首、劍格、劍璏、劍珌在各個時期均有所變化。例如,戰國劍珌直身、體圓、較厚,早期光素無紋。戰國晚期,出現了琢有獸面紋和卷云紋的劍珌。漢代劍珌器形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或梯形,紋飾以螭紋為主,采用浮雕或透雕的技法雕琢,磨制細膩,拋光極好。本文沒對玉具劍的劍首、劍格、劍璏、劍珌在各個時期的發展及演變情況進行一一分析,更多的是只能把玉劍飾當作一個整體來加以簡要分析,這是要加以說明的。
參考文獻:
[1] 蔣方亭.鋒芒與溫潤的交融“玉具劍”[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1.
[2] 常素霞.漢代玉劍飾鑒賞[J].藝術市場,2007.
[3] 權敏.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出土玉劍飾[J].中國文物報,2016.
[4] 齊溶青.玉劍璏的辨識[J].收藏界,2011.
作者簡介:寧顯光,男,碩士,美術專業,研究方向:藝術考古與文物修復。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22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