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引導學生解讀詩詞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詩歌教學在職業中學語文教學的板塊中,是一個重難點。對于學生而言,讀懂詩詞都是困難重重。怎么樣才能透徹的讀懂詩詞?我想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教學為例,談一談解讀本詞的一點看法。
  一、知人論世解詩文
  一首詞,一篇文,一個特立獨行的詞人。站在千百年前的長江岸,赤壁下,以大河奔涌的豪壯氣勢留下了千古傳唱的名篇。其詞其文其人讓無數后人競折腰,久久回味思索,為之嘆息,而又為之擊節振作。
  詩人在什么樣的情形下寫下了這首詞。
  我請學生查找蘇軾的生平,及他寫這首詞時的背景。
  學生查出來了:年輕的蘇軾,懷著“以天下為己任”的宏大抱負來京城應試。他的見識和才學不僅得到主考官,歐陽修的極力稱贊,就連當時的皇帝也非常賞識他,夸他有宰相之才。從此,蘇軾以滿腔熱忱出任地方官,時時關注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王安石變法后,蘇軾看到變法的種種弊端,他把這些弊端寫進了自己的詩文,希望能達于圣上促進國泰民安??伤麤]有想到,這些詩文成了他譏謗朝廷對皇帝懷有二心的罪證。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被押赴御史臺監獄,這便是著名的“烏臺詩案”。
  蘇軾出獄后被貶往黃州,名義上是團練副使,其實是要受地方官員的監督管制,形同囚犯。這首詞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這一年里。[1]
  寫這首詞時,詞人45歲。
  帶著蘇軾的生平和寫作背景,我點撥學生:
  年輕的蘇軾初出茅廬,便得到大文豪歐陽修和皇帝的稱贊,稱他為“天之驕子”,這是毫不過分的??啥嗄晔送敬蚱粗蟮脑~人卻因“烏臺詩案”下獄險遭殺身之禍,天之驕子淪為階下囚,詞人的心境做怎樣理解?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已過不惑之年,詞人的心態又做何闡釋?
  依據東坡先生的身世遭際揣摩他當時的心理狀態,去理解把握詞中所蘊含深刻的感情和意蘊。突破本詞的難點,“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這一句詞的理解。引導學生一定要仔細琢磨詞人心境心態才可以準確地理解本詞的情感意味。
  二、歷史足音叩心門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边@一句放在詞里,對學生而言,理解上有不小的障礙。歷史記載,周郎——廬江(在現在安徽)人。長壯有姿貌。初,孫堅討董卓,徙家于舒(地名,在廬江)。堅子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堅死,策親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將,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不久,策又以瑜為中戶軍,領江夏太守。時得喬公二女,皆國色,策自納大喬,瑜納小喬。策死,弟權統事。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權以瑜為前部大督(統帥),與操戰于赤壁,大勝。
  上一段文字須解釋給學生:即周瑜身材高大健壯而且相貌英俊。孫權的兄長,孫策和周瑜同歲,二人脾氣相投,私交甚好。當時喬公有兩個女兒,皆天姿國色。孫策取了大喬,周瑜納小喬為妻。孫策死后,其弟孫權統領吳地。赤壁之戰時,孫權任命周瑜為統帥。
  依照這則史料,此處的“小喬初嫁了”有這樣幾層意思:其一是說明周瑜年紀很輕,英姿勃發;其二是以美女襯英雄更足以表現周瑜當時的春風得意,意氣風發;更為重要的是,周瑜與孫權外托君臣之義,內有遠親這一層關系,能取得孫權的絕對信任,這是周瑜能夠建功立業的一個重要條件。
  比之于周瑜,蘇軾卻沒有這般幸運,他滿腔忠誠,萬沒料到被誣陷為對皇帝懷有二心,竟然為此下獄,險遭殺身之禍。詞人借古人之境遇來澆自己心中塊壘。只有補充本首詞中必要的歷史知識,才能掃清學生理解上的障礙。
  三、夸飾手法添“豪放”
  蘇軾這首詞寫景壯闊宏大,抒懷慷慨豪邁,讀來令人生出昂揚激越的充沛感情和高尚的格調,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而這種豪邁的詞風與作品中夸飾手法的運用,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
  夸飾,是我國文學創作中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劉勰《文心雕龍·夸飾》中說,夸飾就是“夸其威而飾其事”。可見,“夸飾”一詞兼有夸張和修飾的意思。即將事物夸大或縮小,修飾所狀物的美或丑,使其更好地凸顯主題。
  那么本詞中有哪些地方運用了夸飾手法呢?引導學生明白。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詞的開篇,給人橫空而來,浩瀚宏闊的磅礴氣勢,更有穿越時空的歷史厚重感。滾滾長江水,千百年來奔騰不息,而千百年來的英雄人物們也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江水里的浪花沖洗掉了。“淘”字形象傳神,恰到好處地將時光無情、匆匆帶走顯赫一時的歷史人物,生動可感的描繪出來。
  本句中的夸飾,是抓住“大江”與“千古”皆有奔流不息、永無止境的特征,將時間和空間合而為一,進行新穎而獨特的比喻修飾,為下文描繪壯美的山川景色和風流人物創設了情境。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作者借“穿”“拍”“卷”等富于表現力的動詞,描寫赤壁山水之美,以夸飾的手法給讀者帶來視聽震撼。聊聊十來個字,從形態、聲音、色彩等方面,為赤壁勾勒出一副動人心魄的壯美畫卷。詞人盡顯大氣豪放之情態,也為下文周瑜的出場做了極好的鋪墊。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句,飽含著對周瑜的高度贊譽。赤壁之戰是著名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曹操八十萬大軍水陸并進,孫劉聯軍不過五萬人馬。東吳內部主戰派和主降派斗爭激烈,轉敗,則意味著國破、家亡、背負“亡國之將”的罪名。這樣嚴峻的情勢下,作為吳軍統帥的周瑜,沒有絲毫畏怯,他搖著羽扇,一副儒將打扮,談笑間,曹軍的千百戰船便在大火之中象灰一樣飛去,象煙一樣飄散。詞人對周瑜的贊嘆仰慕之情溢于言表。這一句中,夸張、借代、比喻修辭綜合運用,是夸飾手法的再一次充分展露,使得周瑜的形象十分飽滿,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引導學生找尋背景然后揣摩詞之情感;《三國志》周瑜史料的詳盡記載,赤壁之戰雙方力量懸殊的歷史云煙,疏通學生理解上的障礙;夸飾手法的多處成功運用,使得本詞為豪放派之開山力作,擁有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林冠兒《夸張顯豪情修飾添壯美》——《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3—總第552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525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