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析幼兒生活習慣養成問題、成因及家庭教育策略關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培養一個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時期就是在他的幼兒期,在幼兒期內,良好的習慣更容易養成,不良的習慣也更容易糾正。因此,在幼兒期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十分重要。幼兒的生活習慣養成與多方面的因素有關系,尤其與其家庭教育有著緊密的聯系,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是當今社會和家庭共同關心的問題。
  關鍵詞:幼兒教育 家庭教育 幼兒生活習慣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性格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边@句話表明了在幼兒時期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非常重要。現今大多數家庭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一些家長因此從小溺愛孩子,導致孩子養成了驕縱、任性的性格,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也隨之被縱容出來。還有一些家長因為教育理念的不同或者工作太忙的緣故,對孩子缺少關愛和管教,孩子從小的生活得不到重視和指導,也導致了不良生活習慣的養成。
  一、幼兒生活習慣的養成及其原因
  幼兒的生活習慣通常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飲食習慣、衛生習慣、作息與自律還有學習習慣。
  幼兒不良的飲食習慣常常有以下表現:吃飯時間不好好吃飯,進食時表現得心不在焉,玩一會兒才出一口飯,飯桌還弄的一團亂遭;吃飯時間紊亂,不到正常的飯點就嚷著要吃東西,吃東西沒有節制;不愛吃飯愛吃零食等。
  再就是衛生習慣,幼兒天性愛玩,對于衛生與否沒有自己的概念,常常在地上摸爬滾打,弄的一身泥或灰。有的幼兒對飲食衛生也沒有概念,糖果掉到了地上撿起來照樣吃,結果導致了病從口入。[1]
  在學習中,幼兒不能專心做一件事,注意力很難集中,常東張西望,心不在焉,一會兒這兒,一會兒哪兒,容易分心。
  平常有些幼兒作息時間紊亂,早上不按時起床,晚上不按時睡覺,到了飯點又不按時吃飯。
  這些不良習慣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家長沒有對幼兒的生活習慣感到重視和對幼兒生活習慣進行行為上的管理。
  二、如何利用家庭教育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1.家庭成員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
  孩子從小成長與家庭,從幼兒時期,家長就成了孩子的模仿對象,無論父母行為的好與壞,孩子都會跟風模仿。例如,曾經有一位小朋友從來不吃番茄,幼兒園里的番茄炒蛋這個小朋友從來不碰,老師溫柔勸了好幾次讓這個小朋友不能挑食,但小朋友一口咬定番茄不能吃。幾番詢問下來,小朋友如實說,是因為媽媽每次吃番茄炒蛋都不吃番茄,所以他認為番茄不能吃。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家長對幼兒的影響有多大,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性格觀念,都能對幼兒產生影響。因此,家庭成員務必要在幼兒面前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潛移默化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和一起幼兒制定作息規則和生活禁忌表并嚴格執行
  幼兒就像一張白紙,缺乏是非觀,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若沒有人在旁教導幼兒是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的。例如,若沒有人告訴幼兒不能和陌生人說話和跟陌生人走,那么當幼兒遇到危險的陌生人時,幼兒很容易上當受騙甚至發生更加可怕的事。
  曾經有一個小朋友的爸爸媽媽很忙碌,于是將她交給家中的爺爺代為照管,小朋友的爺爺疼愛孫女,每天都會給小朋友五塊零花錢。有一天小朋友回家告訴爺爺自己的零花錢被一個大哥哥給搶走了,爺爺連忙詢問小朋友有沒有受傷和被嚇到。小朋友卻很乖巧地說當大哥哥向自己“要錢”時,自己主動將錢交給了大哥哥,大哥哥拿了錢就走了,自己并沒有被嚇到。這位爺爺驚嚇之余又感到十分欣慰,因為這位爺爺經常教導孫女如果陌生人跟自己說話千萬不要理他,并且要向附近認識的大人求助,若陌生人向自己要錢,則把錢給陌生人就好,要保證自己的安全。
  案例中這位爺爺的教育顯然是成功的,他提前告知了孫女這些事情的禁忌,讓孫女的安全得到了進一步的保障。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給幼兒制定生活禁忌表,比如不和陌生人說話、不要亂動廚房里的東西、陽臺上不可以亂翻因為很危險……另外還有生活作息表,幫助幼兒自律和養成時間觀念。
  3.和幼兒一起勞動,教幼兒學會力所能及的家務
  許多幼兒明明已經到了有足夠的動手能力了,還不會自己吃飯和穿衣服,甚至在幼兒園不會參加集體活動。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該積極鼓勵幼兒一起進行家庭勞動。首先,家長可以先教會幼兒學會自理,比如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教會之后就可以適當放手讓幼兒形成自己去做這些事情的習慣。之后還可以教幼兒洗自己的小襪子、小鞋子、小手絹之類的東西,甚至還可以教幼兒洗碗、掃地、做飯時幫助剝蒜等簡單家務,但是,在此過程中應當注意保護幼兒安全。
  在這樣簡單的勞動中,既培養了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也能讓幼兒體驗到勞動的艱辛和勞動的樂趣。這樣幼兒在今后的成長過程中更能夠體諒父母和拉近與父母之間的關系。
  4.制定適當的激勵制度,規范幼兒行為
  幼兒的行為需要受到認可和鼓勵。在家庭教育中制定適當的激勵制度可以很好地起到規范幼兒行為的作用。
  曾經我遇到過一位很令人頭疼的小朋友,這位小朋友特別喜歡搶別人的玩具,并且吃飯習慣很不好,常常將飯桌灑滿飯粒。幼兒園的老師溫柔勸解了很多次,并且給小朋友分析了這樣做很不好。小朋友每次當時都會改正,乖巧地答應不會再搶別人玩具,也會好好吃飯,但是下一次仍然再犯。幼兒園老師和他的家長商量著給小朋友講道理也沒有用。后來有一天小朋友來幼兒園園后突然吃飯變得十分乖巧,飯桌干干凈凈,活動時也不跟別的小朋友搶玩具。老師一溝通,發現原來小朋友的媽媽給小朋友制定了規則,如果吃飯時表現良好,飯后就會獎勵小朋友一盒餅干,在幼兒園表現良好,周末會答應帶小朋友去動物園。小朋友在這樣的激勵下很快就改正了不好的習慣。
  所以,家長能夠制定適當的激勵制度,對幼兒的生活習慣養成能起到很好的正面作用。
  結語
  綜上所述,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需要家長付出足夠的耐心,在日常生活中給予關愛和重視,更要家長自己言傳身教,指導幼兒各方面的行為規范。這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幼兒才能更好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黃愛華.淺析幼兒生活習慣養成問題、成因及家庭教育策略關系[J].學周刊,2017(16):227-22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565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