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關系類型對幼兒自信心的影響及培養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自信心主要是反應個體是否信任自己有能力去完成某項任務的心理品質,可以有效的去表達自身的價值與能力,也是個體健康成長和形成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當今的幼兒教育中,是形成和培養幼兒的自信心的重要階段。家庭中的親子關系學校中的同伴關系對幼兒的自信心形成和培養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因素。兒童與兒童之間的行為、舉止和言談都可以促進和影響其自信心的發展,所以對兒童良好的同伴關系可以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其健康茁壯的成長。
關鍵詞:幼兒 自信心 同伴關系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7-0-01
一、幼兒自信心的發展
幼兒,指的是出生的孩子在度過嬰兒期后進入幼兒期的階段。處于幼兒期的兒童不管是在身體上,還是在心理與智力方面都出現的高一層次的發展。處于幼兒期的兒童可以獨立的行走,在做自己的事情的時候,認為自己可以去獨立完成自己有能力去完成的事情。如在吃飯時自己可以用筷子或是勺子去吃飯;在穿衣時雖然不能完整有序的去穿好衣服,但還是要自己去完成;在吃水果的時候會把果核吐出;在當大人給予幫助時候會出現不滿的情緒等。這時幼兒時期的兒童獨立性開始發展,并且后期隨著個體不斷的發展獨立意識也會得到進一步的增強。幼兒獨立意識是兒童形成自信心的基礎。幼兒同伴的交往能力可以反映幼兒交往的過程中可以使幼兒接觸到更多的同伴,對自我的認識、他人的認識以及價值觀的體現和篩選促進幼兒個體身心的發展。幼兒同伴交往也是社會交往形式也是的一種體現,形成的正確自我認識和情緒體驗對幼兒可以鞏固和推動幼兒自信心的形成。[1]在不同的同伴關系類型中對幼兒的交往形式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而產生的一系列社交行為、親社會行為、語言和非語言行為對幼兒的自信心影響程度有所差異。[2]在此基礎上,同伴類型的差異性對幼兒的自決性培養和自信心發展意義重大。
二、同伴類型的差異性對幼兒自信心的影響
在當今的幼兒同伴關系類型中可以把幼兒同伴關系的類型的心理特征可以定義為四種:受歡迎型幼兒、被拒絕型幼兒、被忽視型幼兒、矛盾型幼兒。
1.受歡迎類幼兒
受歡迎的幼兒反應迅速、有朝氣、活潑,他們不僅喜歡與其他同伴交往,并且也善于與其他的同伴交往。幼兒的積極的交往行為受到了大多數同伴的喜愛。而受歡迎的幼兒是家長和教師所推許的。幼兒教育是教育最為基礎的階段,也是整個人生中的奠定基礎的階段,該類型的幼兒在自身身心的發展奠定好了良好的基礎。正是受歡迎幼兒的這種亦與交往、喜于交往,可以促進幼兒自信心形成和在與同伴交往過程中快速的發展。在同伴交往中,受歡迎幼兒主動對需要受幫助的兒童進行幫助和在同伴活動的達到一定的期望值時,無論是在課堂表現、教學活動還是社交活動中,對幼兒自信心產生巨大積極性提供了有益的前提。
2.被拒絕型幼兒
被拒絕型幼兒反應迅速、活潑,但是此類幼兒過于的性格過于外向,在同伴交往的活動中強度較大、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急躁、魯莽,情緒的變化快。他們雖然喜歡與其他同伴交往,但是不能采取正確友好的交往方式。他們會主動的與同伴交往,交往的過程中也較為活潑,但是過激的交往方式往往會使得其被其他同伴拒絕,而此類幼兒的自信心在受到拒絕后認為自己沒有辦法和用適合交往的方式去與同伴進行交往,只能用強制與自我交往的方式進行交往。比如不能與同伴合作進行活動時改變其規則、某種問題行為不能被同伴認可或接受時會采取暴力行為發憤自身的不滿,隨之產生暴力、攻擊、自閉和孤獨等一系類的問題行為大大消減幼兒自信心。反之教師或家長對于此類兒童進行放任型的教養方式,此類會認為自己不會去完成某種期望,對自信心取而代之會使一系列的問題行為。
3.被忽視型幼兒
被忽視型兒童與前兩種類型的幼兒表現方式有所不同,他們往往會表現出黏液質的氣質:穩重有余而靈活不足,雖然踏實但又有些死板,沉著冷靜但缺乏生氣。此類幼兒在兒童交往中趨于被動,經常獨自行動,退避于同伴之間的交往,極少的表現出去對同伴的攻擊性行為。被忽視型兒童自信心可有可無,他們可以不與其他同伴交往去獨自去完成某項活動,就算是在同伴的交往中也不會真正的去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心理活動,不會表達出自己真正的情緒體驗,成功和失敗漠不關心。在一系列的活動中,被忽視的幼兒正是用一種冷漠的態度和行為表現方式,從而在自信心形成和建立雪上加霜。對于某種學習方式或同伴活動畏縮和退避,自信心最終無形的被被忽視型兒童的冷漠所擊退。
4.矛盾型幼兒
矛盾型幼兒是處于同伴關系中“中間型兒童”,也成為“有爭論的兒童”。他們在同伴交往的過程中被一半的兒童因為自身的某種能力或特長所喜愛,可以與被喜愛的兒童進行同伴活動從而一起達到一定的期望值;但是反之,又有一半的兒童因為這種能力和特長所排斥,認為他的這種能力或特長阻礙了自己在同伴活動中的表現和壓制,有時又會產生問題行為。矛盾型的兒童在一半同伴中處于優勢和在另一半同伴中處于劣勢的情況下使自己的自信心的發展產生了傾斜。雖然在對自身有優勢的條件下有利于大大激發自信心的發展與鞏固,但是當在自己處于劣勢的條件下自信心又轉瞬即逝。在幼兒今后的交往活動中對自信心造成綿延起伏,上一秒形成強烈自信心的同時又可能在下一秒形成極大的自卑心。[3]
三、幼兒自信心的培養策略
在同伴關系的差異性中,幼師對幼兒設定多元化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方面對幼兒同伴關系直接的自信心培養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優秀的幼師通過自身的觀察能力,對性格有所差異的兒童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通過傳授必要的交際方式去使得兒童與兒童之間去消除退避和膽怯的心理,在游戲活動中把不同性格類型兒童進行互補性的分配,用多一點表揚、多一點關注,少一點忽視和批評的方式去使每個幼兒贏得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動權,培養幼兒自信心,做出正確的引導和鼓勵。[4]父母和教師對幼兒的自信心的培養最為首要的因素是給予兒童充分的尊重,當幼兒面對選擇時,無論是錯對與否,要運用正確的處理方式去應對,尊重和傾聽幼兒內心的聲音;同樣的去創造一個民主、和諧、有愛的家庭氣氛和教學活動的氛圍,[5]對于幼兒的選擇和行為不要及時的去評斷,要去觀察和幼兒的情緒體驗中去滿足幼兒的歸屬感;是幼兒積極的參加到家庭活動中教學活動去,使得兒童在活動中個體自決的權力,給予他們鼓勵與肯定。父母與教師的榜樣作用也是極為重要。[6]班杜拉的社會觀察學習理論說一個模仿者對示范者的某種行為進行注意、保持、動作再現和動機過程,從而會產生自身的一種行為。那么如果當父母和教師把自身的榜樣行為作用于幼兒時,通過注意和保持的過程形成自身的間接經驗,也是幼兒形成自信心的重要內部因素。
對于自信的培養只靠同伴關系的差異性作用是遠遠不夠的,而幼兒自信心的是需要家校聯合去促進幼兒自信心的發展。有的家長只考慮到幼兒的年齡太小,做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什么事情都要在大人的陪伴下才可以完成,作為自信心為基礎的獨立性也就不復存在,最終只能太依賴于父母;而有的一半以上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幼兒的反饋沒有言語的表揚和激勵,雖然在短時間對幼兒沒有什么太大影響,但是久而久之會對幼兒的自決性和自信心有很大的影響甚至是挫敗,主要的體現在教學活動或同伴活動的自主性游戲中。通過這些教育教學的活動方式不斷地加強幼兒自信心的培養與發展,使得幼兒在教育活動和社會環境中對依賴性有所認識,通過幼兒自身的自信心發展其自主性的意識。[7]所以對幼兒的自信心的正確的引導方式和教育方式對增強幼兒的社會適應性有著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曉菁.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途徑及策略——以幼兒園教學活動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8,34(04):122-125.
[2]吳冬梅.多元關注促進幼兒同伴關系建立[J].江西教育,2018(18):96.
[3]張志文.家長教養方式與幼兒自信心的相關研究[J].文教資料,2014(26):113-114.
[4]包桂英.如何提升幼兒的自信[J].江西教育,2013(30):63.
[5]金麗君.自信—讓孩子快樂成長——淺談家庭教育中幼兒自信心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5(11):22-23.
[6]丁燕.幼兒自信心的培養策略探研[J].成才之路,2018(23):93.
[7]陳曉菁.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途徑及策略——以幼兒園教學活動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8,34(04):122-125.
作者簡介:王天一(1992.04—),男,籍貫:山東德州人,學歷:研究生在讀,就讀于福建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8471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