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兒同伴關系的社會網絡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研究使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對小班幼兒的同伴關系網絡的整體網結構、中心性、小團體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小班幼兒同伴關系網絡的內向程度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結果均差異較大,可以從不同方面反映幼兒同伴關系的特點和交往能力;小班幼兒的強連帶數遠遠少于弱連帶數,強連帶數少表明班級的小團體也就不夠明顯;小班幼兒同伴關系網絡的N派值結果,表明了在班級內較少是以小團體的交往形式存在;同一年齡段不同班級的同伴關系的社會網絡分析結果差異較大。根據這些特點,教師可以針對性地采取教育策略:鼓勵邊緣孤立幼兒進行交往;幫助幼兒正確認識“朋友”概念;提供同異性交往的機會與環境;關注小團體之外的幼兒。
關鍵詞:幼兒;同伴關系;社會網絡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
同伴關系對于幼兒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內容,它可以考察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狀況。(陳幗眉、姜勇,2007)。同伴關系包括個體、朋友和群體三個層面,且個體和朋友層面在歷年的研究中占大部分,針對于群體層面的研究較少。而近幾年來,從群體層面分析同伴關系的研究也逐漸被人們所關注。有研究者在研究群體層面的時候運用了觀察法,正因為觀察法這種研究方式的局限,研究者只能依據經驗判定小群體,在判定出的4個小群體中發現群體成員有交叉重疊的表現。(王翠莉,2007)。由于運用觀察法根據經驗來判定會抱有研究者本身的主觀意識,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社會網絡分析技術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社會網絡分析技術可以用量化的指標客觀地說明群體個體成員之間的關系、群體的整體結構等特征。(林聚任,2009)本研究通過收集數據之后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研究小班幼兒同伴關系網絡,從內容上來講,主要分析有以下四個方面:其一是整體網絡結構分析,包括整體網絡的密度和凝聚力,研究關系網絡中幼兒交往之間的密切程度;其二是中心性分析,包括內向程度中心性分析和中介中心性分析,研究幼兒個體在整個班級網絡中的是否處于中心位置,分析個體的重要性;其三是小團體分析,研究班級網絡中是否存在各式各樣的小群體;最后可以根據這些分析結果,對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建議。
二、研究過程
?。ㄒ唬┭芯繉ο?
本研究在桂林市一公立幼兒園實施,在小班幼兒入學三個月后進行,選取對象為小班61個人(其中因中途轉班原因剔除一個數據),平均年齡為小一班45.19個月,小二班43.93個月,性別分布如下表:
?。ǘ┭芯糠椒?
在本研究中,為了消除記憶對幼兒說出幼兒同伴名字的影響,采用現場提名法,則具體實施方法如下:把幼兒被試叫至集體活動現場的一個角落,在這個位置上幼兒可以看到班上的所有幼兒,但又不會被班上的幼兒所打擾,讓幼兒先觀察班上幼兒在場的幼兒,開始提問:“在班上,你最喜歡和誰一起玩?”接著問其原因;再問:“在班上,你最不喜歡跟誰一起玩?”并詢問原因,兩次提問,不限制幼兒說出其他幼兒名字的個數,并把結果記錄在同伴提名記錄表上。
根據記錄表整理幼兒同伴提名的結果。對數據進行編碼并構建矩陣,采用 Ucinet6.5對兩個班級的整體網絡結構、中心性以及小團體進行分析,在有需要之時運用Netdraw2.1對結果進行描述性的圖形化處理。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ㄒ唬┱w網絡結構分析
1.網絡規模分析
整體網的規模指的是網絡中包含的全部行動者的數目。①[3]在本研究中,運用繪畫的網絡圖來表示小班幼兒同伴關系的關系網絡,通過網絡圖我們可以形象具體地看出小班幼兒同伴關系的密切。通過選取兩個小班幼兒作為研究對象,并對給每一個幼兒一個獨一無二的編號,運用Ucinet6.5軟件對幼兒的關系構建矩陣,并用Netdraw2.1軟件繪制出兩個小班幼兒的同伴關系網絡圖。
每個正方形代表不同的幼兒,其中大正方形(藍色)代表男生,小正方形(女生)代表女生,粗箭頭代表強連帶關系
通過圖1和圖2,兩個班級幼兒之間的各種聯系可以形象地表現出來,由圖1可以看出小一班的網絡規模為31,小二班的網絡規模為30,為了使網絡分析更具體全面,下面我將進行進一步的深化分析。
2.整體網密度及凝聚力分析
密度描述的是小班幼兒同伴交往過程中相互聯系的密切度。總的來說可以表述為整體網的密度越大,那么關系網絡中的成員之間的關系越密切。②[5]凝聚力描述的是小班幼兒同伴關系的緊密程度,凝聚力指數越大,表明各個節點之間的關系比較緊密,凝聚力強。③[6]
通過Ucinet6.5算出小一班、小二班的整體網密度以及凝聚力指數得到表圖3的結果。小一班的整體網密度和凝聚力指數為0.075和0.231,小二班的整體網密度和凝聚力指數為0.072和0.313,可見兩個班級的整體網密度和凝聚力指數差異不大,班級的整體網密度比較小且凝聚力指數較低,同伴關系都比較疏遠,活躍性差,凝聚力不高。
(二)個體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是一個重要的個人結構位置指標,是判定一個個體在群體中的社會地位、聲望以及是否是一個中心人物的主要衡量指標。
1.程度中心性分析
通過Ucinet6.5軟件算出每個幼兒的內向程度中心性,得到表2的結果。雖然小二班最高值比小一班的低,但班級總人數的的內向程度中心性值是比較平均的,這就造成了為什么小一班的整體網絡密度比小兒班的大,但是小二班的凝聚力卻比小一班的要高的原因。
兩個班級都出現了個別幼兒的內向程度中心性值為0,即沒有人選擇該幼兒作為自己最喜歡一起玩的同伴,分別為小一班的LXY、MCX、CHHE,小二班的WHL和LRZ。
2.中介中心性分析
通過Ucinet6.5能準確地計算出每個幼兒在所處網絡中的中介中心性值,為使統計分析更方便,研究者將幼兒中介中心性的計算結果保存在文本文件中,根據兩個班幼兒個體的中介中心性值分別按降序排列,如表3所示。 由表 2-3可知,小一班和小二班幼兒個體的中介中心性值差異比較大,個別幼兒的中介中心性值為0,且小一班、小二班幼兒的中介中心性值為0的數量相等,都是5人。還有一些幼兒的中介中心性值較低,在50以下,而這些人的數量小一班大大多于小二班,這說明小一班有更多的人控制別的幼兒的能力較低,而小二班則大部分人都在班級中起到溝通橋梁的作用。
?。ㄈ┬F體分析
小團體(subgroup或cliques)就是團體中的一小群人關系特別緊密,以至于結合成一個次級團體。④[11]本研究以距離為基礎計算小團體,并使用N-cliques的方法對兩個班級的同伴關系網絡進行小團體分析,通過判斷、嘗試,最終選擇N=1,最小的小團體不少于3個節點,求得兩個班級的數量及團體成員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小一班的小團體數量為12,小二班的小團體數量為7,在班級人數差僅為1的情況下,小一班的小團體數量比小二班的小團體數量多五個數目,可見,相對于小二班,小一班的同伴關系模式更多的是以小團體的形式存在,其中ZWQ存在于3個小團體之中,QZX和LLQ分別存在于4個和5個小團體之中,而小二班雖然也有出現團體成員交叉重疊的現象,但次數較少。
四、討論
?。ㄒ唬┱w網絡結構特征分析
從繪制出的整體網絡示意圖來看(圖1,圖2),受忽視的幼兒比較多,較少的一些幼兒成為班級里的焦點人物處于中心的位置,這與小班幼兒的游戲特點有關:小班幼兒剛剛入園,成為班級的一份子,彼此間并不熟悉,所以該年齡段的游戲特點多是以平行游戲和聯系游戲為主,幼兒間的交往面很小,大部分幼兒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對其他幼兒的關注度不夠。
從選擇朋友的性別來看,不論是小一班還是小二班,女生更多地會選擇女生作為自己最喜歡一起玩的對象,男生則會選擇男生作為自己最喜歡一起玩的同伴。這一點與之前的研究者的研究結果一致。⑤[15]但也有幼兒會選擇異性別的朋友,這可能與幼兒個體的個性特征有關。
關于雙向選擇的強連帶關系,小一班強連帶數為7,小二班強連帶數為6,本研究的強連帶數都比較少,這可能跟小班幼兒對于“朋友”這一概念還比較模糊,不能準確地確定誰是自己的朋友。有研究者提出,這一個階段的幼兒往往認為誰跟自己玩得好,誰給自己玩玩具誰就是自己的好朋友。⑥[16]比如當時在提名時許多幼兒選擇幼兒的原因最多的就是“他跟我拉手”,“他給我糖果”,“他跟我搭積木”等等。也有可能跟幼兒的記憶力有關,比如今天A幼兒比較喜歡B幼兒一起玩,且在提名時A幼兒正在與B建立一種和諧愉快的交往關系,A幼兒可能就忘記了之前C幼兒也是他的好朋友。
雖然小一班的網絡規模和網絡密度都稍大于小二班,但小二班的凝聚力指數卻比小一班大。這可能的原因是小一班的成員劃分成了較多的小團體,同伴交往比較分散,建議小一班小團體內的成員與其他小團體的各個成員也有些交流,以增強班級的凝聚力。
?。ǘ┩殛P系網絡個體中心性的比較分析
由表5可知,小一班的ZWQ幼兒的內向程度中心性值(7)大于LLQ幼兒(5),但是ZWQ幼兒的中介中心性值(34.929)卻遠不比LLQ幼兒(175.978),這說明,雖然ZWQ對于LLQ來說得到更多幼兒的選擇,更受歡迎,但他在幼兒的同伴關系的媒介作用卻不是很大。而小二班的TJZ幼兒的內向程度中心性值與LYC幼兒的內向程度中心性值相同,都為2,但中介中心性值卻相差很大,TJZ更多地作為同伴聯系的媒介,起到咽喉要道的作用。所以,內向程度中心性高,中介中心性不一定高,反之亦如此。王英等人也對此做過相應的研究說明。⑦[17]
對于ZWQ幼兒,應讓他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即在同伴關系中受到比較多的歡迎與關注的同時,還應為他提供更多在信息溝通中擔任信息傳遞媒介以及橋梁作用的機會,提高他在班級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對于TJZ幼兒,則更多地讓他發揮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作為班級信息溝通的佼佼者,他缺乏的是與同伴交流的機會和策略,所以提高交往能力則成為他主要的學習任務。而對于TCY幼兒,則兩樣提高中心性的辦法都需要去嘗試。
?。ㄈ┬F體特征分析
從小團體的規模來看,大多數小團體的規模為3-4個人,大部分都是規模為3的小團體,且這些小團體的各個成員出現交叉重疊的現象,即一個成員重復出現幾個小團體之中。小一班LLQ存在于5個小團體之中,這可能與LLQ有著較大的中心性有關(內向程度中心性為5,中介中心性為175.981)。結合前面對個體中心性的分析,可以發現高中心性的幼兒在不同的小群體中重復出現的次數也比較多。形成這樣的結果原因可能是高中心性的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較強,他與任一幼兒都能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因此在同伴關系網絡中,會受到較多幼兒的選擇,自然也會重復出現在較多的小團體中,高中心性的個體在小團體的形成和分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王小慧,戴思瑋也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技術對5-6歲幼兒的同伴關系進行研究發現幼兒的同伴群體中出現成員交叉的現象。⑧[18]這與本研究的結果相一致。在幼兒園中,多彩多樣的學習和游戲活動,為幼兒提供了許多與同伴交往的機會,幼兒也比較自由,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和愛好,開放性地選擇某一游戲活動并加入某一個小圈子之中。
?。ㄋ模﹥蓚€班級同伴關系差異比較分析
雖然是都是同一個幼兒園,同一個年齡段的幼兒,但從得出的社會網絡分析結果來看,無論是班級凝聚力、班級幼兒個體的中心性、小團體以及角色同類型等都具有或大或小的差異,這跟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以及班級環境創設等都有一定的關系。
有些教師可能因為經驗的不足或教育方法不當使得該班班級幼兒沒有一個良好的交往氛圍,對班級幼兒之間的交往沒有一個正確的引導,從而錯過小班幼兒交往的敏感期。
而班級內的物質環境作為一門“隱性課程”,對幼兒的社會性有著潛在的、深刻的影響。有研究表明,物質環境的內容及其營造的氛圍會對幼兒的行為產生暗示和引導的作用。⑨[20]比如,以關心、友好和相互幫助為主題的墻面裝飾能引導幼兒產生積極的社會行為,相應地減少幼兒情緒不定、攻擊性行為等不好的社會行為。因此,一個良好的環境創設對于幼兒的社會性交往能力具有積極的促進提高作用。 五、教育建議
?。ㄒ唬┕膭钸吘壒铝⒂變哼M行交往
本研究的各項分析結果顯示,幼兒之間的個體中心性存在著較大個體差異,即有的幼兒處于網絡的中心位置,比較受歡迎,而有的幼兒則處于網絡的邊緣位置,很少甚至沒有幼兒提及。對于這個問題,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善于觀察,深入分析幼兒所處網絡位置不同的原因,積極地去鼓勵那些處于孤立節點的幼兒進行自我表達以及與同伴進行有效的社會交往。另外,教師可以為孩子們創造一個積極的交往環境,設計高質量的教育游戲活動,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提高自身的社會交往能力,促進同伴關系的發展。
(二)幫助幼兒正確認識“朋友”概念
針對外向程度中心性值為0而內向程度中心性值卻在0之上的幼兒,一方面他可能不清楚“喜歡跟誰一起玩”的概念,就比如在提名過程中大部分幼兒都會把“因為他是我的好朋友”作為“最喜歡跟他一起玩”的原因。但其實這兩個概念在積極的同伴
提名中是一樣的問題效果,在這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舉例子或者講故事的方式幫助幼兒認識自己的好朋友。另一方面,該名幼兒確實是沒有喜歡跟誰一起玩,他就是一個獨立游戲的個體,不管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他都是自己一個人,拒絕與同伴交往的情況下,教師應更關注此類幼兒,幫助他們融入集體之中。
?。ㄈ┨峁┩愋越煌臋C會與環境
幼兒在同伴交往過程中更多地選擇與自己同性別的同伴,根據這一關系特征,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可以為幼兒提供更多的與異性同伴交往的機會,比如在區域中融入一些男女生搭配游戲的場所,戶外活動時也可以男女生搭配一起比賽等等。目的是為了拓寬幼兒選擇同伴的范圍,拓展他們的人際交往圈。
(四)關注小團體之外的幼兒
從小團體分析來看,發現幼兒在同伴交往中出現了多個小團體,小團體的規模一般是3-4個人,3個人的規模占大部分,并且各個小團體成員中間存在交叉重疊,小團體之間的聯系也因這個原因緊密相連。而有些幼兒個體被排除在小團體之外,成為孤立的網絡節點。對于這個現象,教師應引導幼兒多多與小團體間的幼兒個體交往,使得孤立邊緣幼兒成為小團體中的成員,繼而構成整個積極的同伴關系網絡。
參考文獻:
[1]林聚任.社會網絡分析:理論、方法與應用[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劉軍.社會網絡分析導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3]劉軍.整體網絡分析講義[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劉軍.整體網分析[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8.
[5]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6]陳幗眉,姜勇.幼兒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7]陳幗眉,馮曉霞,龐麗娟.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8]羅家德.社會網絡分析講義[M].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2010.
[9]勞拉.兒童發展[M].吳穎等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10]孫瑞雪.捕捉兒童敏感期[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13.
[11]龐麗娟. 同伴提名法與幼兒同伴交往研究[J]. 教育科學研究,1991,(02):35-39.
[12]鄒泓. 同伴關系的發展功能及影響因素[J]. 心理發展與教育,1998,(02):39-44.
[13]萬晶晶,周宗奎. 國外兒童同伴關系研究進展[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03):91-95.
[14] 王小慧,戴思瑋. 5-6歲幼兒同伴關系的社會網絡分析[J]. 學前教育研究,2014,(03):22-29+42.
[15]王英,成云. 大班幼兒同伴交往的社會網絡分析[J]. 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5,31(06):125-132+144.
[16]張芬. 培養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原則與途徑[J]. 學前教育研究,2001,(04):46-47.
[17]周云. 幼兒交往能力培養之我見[J]. 學前教育研究,2003,(06):61.
[30]劉樂珍,社會實踐活動對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發展的影響[J].學前教育研究,2001,(04):47-48.
[18] 趙金樓,成俊會.基于SNA的突發事件微博輿情傳播網絡結構分析——以“4.20四川雅安地震”為例[J].管理評論,2015,27(01):148-157.
[19]王艷.幼兒園環境創設對幼兒身心發展的影響和價值[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6(03):107-108.
[20]Tan-Niam,Carolyn.S.L.,David W.,&O’Maley,Claire. A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on Children’s Theories of Mindand Social Interaction [J].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1998,144:55-67.
[21]Parker,J.G.&Asher,S.R.PeerRelations and Later Personal Adjustment[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7,102.
[22]Fabes, Richard A., Martin, Carol Lynn and Hanish, Laura D. Young Children’s Play Qualities inSame-, Other-, and Mixed-Sex Peer Groups[J].Child Development,2003,74(3):921-932. [23]王英.中班幼兒同伴交往的社會網絡分析[D].西華師范大學,2016.
[24]龍紅芝.幼兒同伴關系干預的個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
[25]劉少英.學前幼兒同伴關系發展追蹤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
[26]王翠莉.大班兒童同伴群體的個案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
[27]崔曉文.幼兒積極與消極同伴關系的社會網絡分析[D].浙江師范大學,2011.
[28]汪光輝.幼兒園“邊緣兒”社會技能的團體游戲輔導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
[29]何曉紅.論和諧幼兒園環境與學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D].華中師范大學,2006.
[30]仇新明.“同伴關系”研究探析[A]. 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教育經濟研究委員會.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教育經濟研究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江蘇省教育經濟學術年會論文集[C].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教育經濟研究委員會:,2013:19.
[31]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Z].2012.
[32]教育部.幼兒園工作規程[Z].2016.
[33]教育部.城市幼兒園工作條例(試行草案)[Z].1979.
注釋:
?、賱④?整體網分析[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8.
?、趧④?整體網分析[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9.
③劉軍.整體網分析[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2.
?、芰_家德.社會網絡分析講義[M].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2010,229.
?、輨⑸儆?學前幼兒同伴關系發展追蹤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
?、迍诶?兒童發展[M].吳穎等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661.
?、咄跤ⅲ稍? 大班幼兒同伴交往的社會網絡分析[J]. 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5.
⑧王小慧,戴思瑋. 5-6歲幼兒同伴關系的社會網絡分析[J]. 學前教育研究,2014
?、嵬跗G.幼兒園環境創設對幼兒身心發展的影響和價值[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6(03):107-108.
作者簡介:韋宜婷(1994-),女,壯族,廣西宜州人,本科,所在單位:廣西城市職業學院,郵編:532200,職稱:無,職位:科員,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54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