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機理芻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我國作為歷史大國,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要加大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不僅代表我國的歷史積淀,更是民族軟實力的象征?,F代產品設計中應該以大眾需求為引導,積極引入傳統文化元素,不斷充實產品設計的藝術感與價值感,將我國傳統的、民族的文化內容展示出來,在革新中傳承,在發展中弘揚。本文通過探討傳統文化與產品設計的關系,提出融入傳統文化的設計建議。
關鍵詞:傳統文化;產品設計;應用機理
我國作為歷史大國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近年來傳統文化逐漸興起,以其獨具文化特色的藝術感深受大眾的喜愛,在很多領域的應用也愈發廣泛。產品設計作為聯系產品與受眾的橋梁,要堅持以大眾品味為引導,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設計中,不斷提升產品的文化底蘊與藝術品位,將民族精神傳承下來、傳遞出去。這也是文化創新的有效途徑,是適應新文化內涵的必然要求,需要我們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廣傳播傳統文化。
1 產品設計的文化闡釋
產品設計不僅是凸顯產品特色的有效途徑,更是設計者與大眾溝通的橋梁。產品設計是多層次的,是由材、工、美等多方面立體構成的。近年來我國大力推行文化興國戰略,傳統文化逐漸登上了主流舞臺。傳統的剪紙、刺繡、水墨等為現代人帶來了視覺沖擊,在產品設計中融入傳統文化是滿足大眾需求、迎合大眾口味、響應大眾情感的必然選擇。我國傳統文化在歷史發展長河中經歷了漫長的積淀過程,其內涵和審美都帶有明顯的民族烙印。因此,在產品設計中融入傳統文化,是對民族精神的認可與傳承,是對精神命脈的發展與弘揚,也是不斷提升產品內在價值與創新力的最佳途徑。
2 產品設計借鑒的傳統文化元素
傳統文化內涵豐富,抽象上指的是思想內涵,具象化則是工藝、印花等元素,這些都為產品設計增添了藝術底蘊,提升了產品的藝術品位。產品設計可以借鑒的傳統文化元素包括:
2.1 深厚沉淀的文化
我國五千年文化的積淀,百家思想在漫長的時間中演變得更加陳厚,道家、儒家、墨家等多種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發酵,為現代人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在產品設計中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碰撞出火花,反而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設計年貨產品外包裝時,融入具有年味的舞獅元素、年畫元素等,給人一種紅紅火火的感覺,能更好地抓住大眾目光,引發大眾產生情感認同。
2.2 栩栩如生的器物
我國文化中器皿可以說是展現古代文明的代表之一,別出心裁的設計、栩栩如生的制作,都為后人留下了驚人的財富。如西安兵馬俑,視覺上宏大壯觀,細節上雕刻細膩傳神,在全世界都享譽盛名;故宮中歷代皇帝所使用過的玉璽、銅杯、木床等,無不彰顯了古人的智慧與文化的魅力。仿照這些古代器物設計出的現代產品,如唐裝、水杯等,受到了消費者的熱情追捧。
2.3 巧奪天工的建筑
中國歷史文化中建筑的地位不可忽視,宏偉壯觀的長城、古色古香的寺院、世外桃源的農谷,這些已經不僅僅只是一個簡單的建筑,更是國人精神里的一種共同的情懷,是沉淀在每個同胞身體里的獨特的文化基因。古人的建筑始終堅持尊重自然,將建筑之美與自然之美完美融合在一起?,F代設計者應該傳承這種情懷思想,在產品設計中要尊重產品屬性,也要適當引入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而不是過度消費,只有這樣才能展現我們的民族文化情懷。
3 中國傳統文化在產品設計中的運用
傳統文化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應該遵循兩個原則:一是要堅持情感共鳴原則,不能孤立地運用傳統文化元素,而應該與產品特性、受眾特性有機結合,如在中秋佳節設計月餅禮盒包裝時,應該充分考慮中秋節中國人的習俗與情感需求,在設計中融入玉兔、嫦娥等傳說元素增添喜慶感,同時以家為主題,增添古代詩句,使觀賞者產生情感認同,激發購買欲望;二是要堅持創新發展原則,融入傳統文化而不是照搬,要結合現代人的審美創新發展,這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如在設計北京奧運會火炬時既要融入我國特色的傳統祥云圖案,又要考慮到現代人的審美,通過工藝設計改良祥云,使人產生視覺上的震撼,設計出了讓全世界都贊嘆的祥云火炬。因此,在產品設計中運用傳統文化要講求方式方法,不能單純照搬,否則只會出現文不對題的尷尬情況。只有將傳統文化與產品特性有機結合,才能真正表達情感訴求,刺激受眾產生購買的欲望。
4 結語
在產品設計中融入傳統設計是當下文化發展的流行趨向,將產品設計植根于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當中,以受眾需求為指引,與產品屬性特色有機結合,真正做到融會貫通,這樣才能為消費者帶來不一樣的視覺感受,激發購買欲望。
參考文獻:
[1] 高雅其,董雅.論中國傳統文化在產品設計體系的傳承與應用[J].山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
[2] 王亞梅.論產品造型基因意向模型的建立及其應用方法探究[J].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應用,2017(9).
作者簡介:楊晶晶(1979—),女,河北秦皇島人,研究生,畢業于山西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產品設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67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