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進入校園”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中華民族已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是一個龐大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不僅給世界留下了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價值連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是我們偉大祖先智慧的結晶、心血的凝結、創造的沉積;象征著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是一個國家文化生命力的凝聚,是打開我們國家文化密碼的鑰匙;蘊含著我們國家獨有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意志;體現了我們國家人民獨特的思維機制和文化意識。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是展示我們生命生生不息、文化源遠流長的神秘卷軸。本文針對非遺文化的基本情況以及它的保護和傳承進行分析、提出策略,希望可以讓非遺文化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展。
關鍵詞:非遺文化;校園;文化傳承;落實行動;保護和傳承
1 非遺文化的基本情況
1.1 非遺文化是什么
《中華上下五千年》講述了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發展,將五千年來中國這個泱泱大國的改革和變遷呈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看到了歷經滄桑之后變得越來越沉穩強大的中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積淀了深厚的底蘊:中華民族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給世界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產。隨著對非遺文化的日益重視和對非遺文化價值研究的逐步深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非遺文化的重要性后,中國也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歷代相傳、與他們的生活緊密相連的各種傳統文化形式以及傳統文化表演所需要的實物和場地,并且他們非常珍惜重視這些傳統文化。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囊括的范圍很廣:有口頭傳統,有傳統的文化藝術表演,有民間的民俗民風活動和禮儀慶典,有祖輩遺留下來的傳統手工藝技藝,有人們對于自然和宇宙的認知和實踐活動等,各種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代表性的民間文化藝術遺產。
1.2 非遺文化面臨的問題
在當前信息化、商業化、智能化、城市化時代的影響下,遺產地的美學價值大大降低。世界各地游客的大量涌入及不文明的旅游行為,也導致遺產地的環境質量有所下降,生態系統也遭到破壞。雖然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是有很多問題,面臨很多挑戰。
第一,人們的重視度不夠。有些地方的人們沒有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淺薄地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只是專業人員的工作,應該由專門的人員負責,忽視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和發展;有些地方的保護工作雖然在跟進,但是也敷衍塞責,沒有從專業的、認真的角度去發掘,思想狹隘而且有局限性;有些地方的非遺文化保護工作沒有切實到位,只有把玩、欣賞,忘記了保護,沒有做到更好的經營管理和質量把關,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得到應有的權益保護等。
第二,缺少規劃,開發過度。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以后,人們盲目開發,各地方、各區域沒有進行很好的統一工作,缺少完整的規劃,在文化遺產發掘過程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造成了一定的破壞。除此之外,有的地方將文化遺產物質化,只追求遺產的數量和發掘,忽視了遺產的質量和保護,甚至為了博得人們的注意力、獲得利益,將文化遺產變成了一種商業性的單純以盈利為目的的商品。這種利益化的開發,破壞性的發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造成了極大的損害,是目前需要整改的工作重點。
1.3 非遺文化為什么要進入校園
第一,趨勢所向。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盡快與國際接軌,走向世界,學習借鑒國際社會的寶貴經驗與先進理念,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在正確理念的指導下走得更快、更遠。非遺文化作為我們民族的文化象征,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彰顯了一個國家、民族的深厚底蘊。在新時代,這種文化象征需要更多的人來了解和傳承。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藏的精神和內容,需要新一代人的深入理解,形成全新的認識。其中需要對非物質文化中所蘊含的教育理念、道德規范以及對校園文化的促進功能進行宣傳和發揚。我們要正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培養民族精神的作用和培養文化人才的張力作用。這種文化趨勢使非遺文化進入校園,影響新一代的學生,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內的保護和繼承,使非遺文化進入每個人的心中,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第二,領導的高度重視。為了更好地繼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部分地方的領導將“非遺文化進入校園”作為一件大事,切切實實地落實到實際中去,構建了制定—審核—修改—完善—落實這樣一個完整的活動體系,制定了明確的活動目的、活動內容、活動過程、活動形式等,將“非遺文化進入校園”的活動有效地展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打下強有力的基礎。
第三,非遺文化形式豐富,價值寶貴。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豐富,包括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傳統手工藝、雜技等,而且他們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潛力。讓如此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進入校園,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還能最大程度、最快捷地將非遺文化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中去,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1.4 怎樣開展“非遺文化進入校園”活動
第一,加大宣傳力度。一般情況下,非遺文化的傳承主要是通過民間非遺傳承人以師帶徒的方式進行,這種方式的傳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延續和傳承非遺文化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局限性,使得一些非遺文化逐漸失傳。因此開展“非遺文化進入校園”的活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校園生活豐富多彩,可以通過校園廣播、校園板報號召學生,開設校園文化專欄,設計宣傳手抄報,設計校園網絡文化,利用校園社團進行宣傳等,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學生的校園生活。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學生對非遺文化的肯定和認同,將我們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第二,開展多種活動。在加大非遺文化宣傳力度的基礎之上,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可以邀請文化遺產專家開設非遺文化講座,進行文化熏陶;可以邀請文化繼承人在校園內開展文化遺產展示和展覽(針對傳統文化技能,口頭傳承等),使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感染力,更好地弘揚非遺文化;可以進行小型的非遺文化匯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對非遺文化的興趣,增強其對文化繼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開展文化遺產課程。由于非遺文化的重要性,可以將非遺文化編撰成書,編寫文化教材,充分發揮教育的基礎作用。有的初中課程開設了《中國·剪紙》《中國·戲劇》等文化課程,給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娛樂,并且配備了專門的老師給學生講解,加強學生和老師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和了解。學生在課內外都可以閱讀相關書籍。學??梢酝ㄟ^課程安排和引導,培養非遺文化遺產的學習者、選拔繼承者,使我們的非遺文化能夠在歷史的畫卷中恒久流傳、熠熠生輝。
1.5 非遺文化進入校園的意義
第一,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學生的校園生活除了學習和一些社團文化活動等,比較單調和無聊。非遺文化進入校園的活動,可以給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改變,豐富校園生活,拓寬視野。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更好的學習交流平臺,讓學生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受到熏陶感染,提升他們的文化素質和文化底蘊。
第二,擴大非遺文化的保護影響。校園是教育活動的重要場所,學校教育也是社會成員比較集中的教育模式,更是實現社會化的主要途徑。校園將學生從家庭教育轉為社會教育。在校園活動中傳授社會知識技能和價值觀念,進一步鞏固和發揚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觀念,并在校園環境中進行更加正規嚴格系統的學習培養,是當下社會較為穩固的集體教育模式。通過在學校開展文化活動,將非遺文化真正落實到學生身上,擴大了非遺文化的影響,讓文化走近學生,熏染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改善保護和繼承非遺文化的整體情況,通過學生影響他們身邊的每個人,使更多的人加強保護非遺文化的意識,對非遺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
第三,培養非遺文化的繼承者。非遺文化在校園里的活動,可以給更多的人帶來民族責任感和自豪感,在他們的心里留下了非遺文化的種子,慢慢在他們心里生根發芽,最后成為繼承非遺文化的肥沃土壤,將非遺文化的保護和繼承作為一項重要的使命,使非遺文化發揚光大。
1.6 如何對待非遺文化
非遺文化日益受到重視,是我國寶貴的財富。對待這筆財富,我們要做到保護和繼承,讓它的價值得到充分的發揮。對待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真正做到保存和傳承,發展和創新。
2 有效開展非遺文化傳承
2.1 文化是一種創造,傳承是一種選擇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創造力的表現,更是一個民族生命力生生不息的化身,文化——是一種創造。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靈活現的動態的文化傳承,不是只靠接受孕育它的物質載體,傳承——是一種選擇。
2.2 非遺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第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是最古老也是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是一個國家文化實力的重要體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民族和國家的需要,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更是我們國家文化積淀的需要。
第二,中華民族文化上下五千年,經歷了歷史的考驗,經歷了時間的洗禮,經歷了風雨的打磨,它具備厚重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的重要體現。因此,走在新時代的我們,處于文化強國的我們,更應該努力傳承優秀文化,將其發揚光大。
2.3 如何進行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第一,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力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是一場長期攻堅戰,需要時間,需要合作,需要團結。非遺文化是中華人民共同創造的,也需要我們共同傳承。我們要加強非遺文化的宣傳力度,通過各種力量宣傳非遺文化,讓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理念深入人心,盡最大努力保護我們的非遺文化。
第二,加強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制度建設。文化遺產屬于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我國的文化遺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全世界文明的財富。面對我國非遺文化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我國的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制度措施還不是很完善,尤其是法律制度建設,需要在原來法律制度的基礎之上,結合實際情況,合理完善非遺文化的法律制度,將這份責任和使命落實到每一個部門以及每一個人身上,踏踏實實地健全法律法規,讓法律制度成為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的強大后盾。
第三,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的培養。如今的時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各種人才層出不窮。我們需要結合時代需求,培養出合格的非遺文化繼承人,使非遺文化的傳承得以延續。這種文化遺產是依靠人來歷代相傳的,難免會出現特數情況,導致文化的割裂,遺產的損失。所以,要想很好地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關鍵是要結合信息技術,培養優秀人才,讓文化的土壤越來越肥沃。
3 結語
非遺文化是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是我們繁衍生息的見證,是我們與歷史風雨同舟的續寫。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樹立這種責任感,保護、傳承、發揚我們的非遺文化,使中華民族文化能夠生生不息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嘉征.進入·納入·融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的若干思考[J].教師,2019(1):127-128.
[2] 陳昕.非遺進校園的實現途徑與實證研究[J].美術大觀,2016(12):172-173.
[3] 唐馬六貴.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繼承[J].參花,2014(10):13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6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