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循著歷史的足跡,踏上音樂交流的“高鐵”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2018年10月20-21日,由哈爾濱音樂學院主辦并承辦的“中俄音樂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于哈爾濱音樂學院隆重召開。與會代表有來自俄羅斯各音樂學院的院長和學者,全國普通高等音樂院校音樂系、專業音樂院校的專家學者,哈爾濱音樂學院的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傳統民族音樂家、表演家和20世紀中后期留俄音樂家等各領域代表出席,共有約60位代表做了發言報告。本次會議主要圍繞中俄音樂交流的歷史進程、中俄跨界族群的音樂研究、俄僑音樂家在中國、俄僑音樂教育、中俄鋼琴、手風琴的發展以及“一帶一路”下中俄音樂文化產業融合等議題展開。
  【關鍵詞】音樂;中國近現代;學術研討會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大會內容述評
  本次研討會共分為四大板塊:中俄音樂交流的歷史敘事與當代實踐,中俄跨界族群音樂的田野實錄與理論思考,中俄音樂創作、表演、美學的學體分析與互動研究,“一帶一路”語境下中俄音樂文化產業的合作實績與發展前瞻。
  20日上午的第一板塊,由左貞觀、鄭錦揚、彭程、楊紅、周耘、李詩原以及俄羅斯的專家學者做主題報告。左貞觀是當代著名的俄籍華裔音樂家、作曲家,俄羅斯愛樂樂團團長,在20世紀末、21世紀時期為中俄音樂交流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在主題報告《中國音樂文化傳播海外的某些問題》中,肯定了中俄音樂交流的發展成果。左貞觀先生不僅將俄羅斯的交響樂團和歌劇團帶到中國來演出,并且也在俄羅斯傳播中國的音樂文化。他指出,中俄音樂交流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圍繞中國品牌、作品的內容內涵、官方的支持和宣傳、高水平創新的藝術、國家間的意識形態等問題,具體列舉了中國團體去俄羅斯演出《紅色娘子軍》、京劇的傳播和梅蘭芳去蘇聯演出等例子,積極探求如何更好地使中國音樂走向世界,這更是新時期音樂工作者需要學習研究的實踐問題,激發了與會代表的深入思考。
  在第二板塊中,哈巴羅夫斯克藝術學會會長奧德佳爾·柳波芙亞歷山大羅芙娜在《俄羅斯遠東土著民族與中國相關民族的音樂交流》報告中,論述了如何推廣自己民族的音樂文化、開展文藝活動,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新的視角。中國的赫哲族和俄羅斯的那乃族不論在語言文化特性還是音樂上相似度都達到80%以上,成為跨境民族音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后親自將本民族的歌舞光盤贈與了哈爾濱音樂學院,成為兩國文明友好的象征。中國音樂學院的楊紅教授在報告《游牧文明與新秩序:中俄跨界族群音樂的傳承與流變》中,從民族音樂學的角度,針對中俄近幾年跨界民族音樂的田野實踐,得出中俄跨界族群音樂分析理論上的認知和實踐上的感悟。報告從內容上分為三個方面:流域文明、絲路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新秩序。中俄跨界族群同源而生,族群音樂具有多樣的關聯和差異,共同構成了族群音樂的整體,研究中俄跨界族群的音樂,應秉持開放包容、平等對話、合作共謀等態度,直面田野挑戰與理論反思。
  俄羅斯莫斯科音樂學院的鋼琴教育家斯魯茨卡婭·拉麗莎葉甫多吉莫芙娜在報告《莫斯科音樂學院的鋼琴系》中,系統介紹了莫斯科音樂學院鋼琴系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國的留學生也越來越多地走進俄羅斯的校園,成為優秀的畢業生。原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李詩原教授在報告《中國工農紅軍對蘇聯紅軍歌曲的利用》中,以獨特的視角闡述了蘇聯十月革命前后的革命歌曲對中國工農紅軍歌曲的影響,并圍繞這些歌曲為什么會到中國來、在中國工農紅軍中是如何傳播的以及在傳播中為何會“變形走調”三個方面進行論述,為歷史傳播作出了回答。
  20日下午,第二板塊內容主要圍繞中俄兩國的同源跨界民族——鄂溫克-埃文克、韃靼、那乃、布里亞特等民族跨界而居,從田野生活走進了學術會場,為與會嘉賓展示了真實有趣的生活畫面,也為更多的學者研究跨界族群這一課題提供了新鮮的材料和靈感。長期從事鄂溫克民族研究的麗娜女士在報告《中俄鄂溫克族(埃文克)傳統音樂比較研究》中,介紹了鄂溫克族使鹿部與埃文克人在傳統歌舞、民歌、說唱上的比較,圖文并茂地為我們展示了民族真實的生活狀態。針對鄂溫克族傳統音樂研究的文獻少之又少,我們能了解的也只是冰山一角,因此,今后中俄兩國的跨界民族音樂研究需要更深入的交流和考察。
  20日晚,哈爾濱音樂學院在學院音樂廳舉辦了中俄音樂交流主題音樂會,有中俄管弦樂演出的貝多芬作品,還有韃靼民歌、鄂倫春民歌、那乃傳統歌舞、布里亞特民歌、埃文克傳統歌舞、中國器樂曲等六項中俄跨界民族音樂展演。
  21日上午,在第三板塊中,大會分為兩個分會場。第一分會場中圍繞中俄音樂的各方面展開討論,包括第二板塊中的跨界民族的繼續研究和和現狀調查、俄羅斯鋼琴音樂教育與演奏藝術、東正教會禮儀音樂的轉型、手風琴音樂以及俄國社會學對中國的影響。音樂的交流,是音樂語言和精神靈魂上的碰撞,當然可以求同存異,彼此交融。武漢音樂學院的博士生史濮瑜《莫斯科郊外的夜晚究竟有多美?——試析想象中的俄羅斯手風琴音樂共同體》的報告是源于對自己經驗的一種反思。他圍繞共同體或一種音樂文化狀態是由歷史建構、社會維持和個人創造與體驗所組成而展開,又從傳入途徑、籌辦學校、手風琴作為戰爭時期-、革命時期、和平年代的器物、音樂產品唱片進行介紹,最后為我們播放了一段他在臺灣用手風琴與樂隊合奏的音樂會演出視頻。隨著世界音樂浪潮的吹起,我們越來越清晰地明白手風琴作為一種民族樂器,作為一種俄羅斯音樂文化的符號,它所指的范圍也得到強化與固化,所帶來的結果仍是對這一音樂想象共同體的維持。
  在第二分會場中,代表們共同討論了包括俄僑音樂家在中國所作出的貢獻、俄國交響樂以及室內樂對中國的影響傳播、樂譜和樂器商店的歷史,在作曲技術、音樂表演、音樂美學等問題上深入交換了意見。哈爾濱交響樂團顧問、中國教育學會理論作曲學術委員會顧問方智諾教授在報告《俄羅斯的交響音樂在哈爾濱》中,回顧了哈爾濱交響樂團的歷史與成就。哈爾濱很早就開始了與俄羅斯交響音樂方面的交流:1991年,劉克紀執棒俄羅斯濱海廣電交響樂團演奏了包括《梁?!吩趦鹊奈覈嗖拷豁懸魳返慕浀淝?2017-2018年冬季演出季上,30場交響音樂會中有15場都是俄羅斯作曲家的作品??梢?,俄羅斯交響音樂在哈爾濱地域傳播的頻率之高,所受歡迎程度之深。國家一級指揮、原哈爾濱歌劇院院長劉克紀先生在報告《被遺忘的歌聲,憶哈爾濱俄僑音樂家》中,回憶了許多俄僑音樂家在哈爾濱的故事。在他的報告中,搜集了很多歌唱家的唱片,留下了寶貴的回憶資料,讓我們重新認識了那個年代的音樂家創作的作品。   21日下午,主要論述了第三板塊和第四板塊的內容。第三板塊主要包括中俄歌曲的交流成果、蘇聯群眾歌曲在中國的傳播、比較教育視野下的中俄音樂教育略談、俄僑的音樂教育以及在哈爾濱的演出情況和活動初探、中俄音樂交流的不平衡性及對策分析和對左貞觀先生的致敬等;第四板塊主要圍繞中俄音樂文化的產業合作。中俄友協的全國理事徐世銘先生在《歌聲互動,民心相融——近年哈爾濱中俄歌曲交流成果及展望》報告中,展示了大量的中俄歌曲發行本以及唱片、演出的節目單和宣傳資料。他指出,中俄音樂交流還存在瓶頸,如語言翻譯、音樂歌曲的交換方面,并進一步就哈爾濱對俄文化交流中心和國際音樂支撐的優勢,探討如何取得以藝術互鑒、歌曲傳播互動為代表的中俄人文交流的新成果,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在第四板塊中,哈爾濱音樂學院的馬衛星教授就《“一帶一路”語境下中俄音樂文化產業的合作實績與發展前瞻》做了主題報告。從“一帶一路”語境下中俄音樂文化產業概況、中俄音樂文化產業發展中優勢特色、“一帶一路”語境下中俄文化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三個方面展開論述。他認為,應當在政府間加大文化交流合作力度,鼓勵兩國之間文化旅游、訪學、考察等系列活動,文化企業應找準定位,傳播精髓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注重培養國際音樂文化產業創新型人才。未來,將繼續緊緊把握哈爾濱對俄合作中心城市的目標定位,加快構建全方位文化產業開放新格局。
  大會閉幕式上,哈爾濱音樂學院院長陶亞兵教授對此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致以熱烈的祝賀,并希望哈爾濱音樂學院可以更好地發揮作用,使中俄音樂文化交流朝著更好的方向繼續深入、持續的開展,期待各專家學者可以繼續進行研究學習,做推動中俄音樂文化的貢獻者,期待下次中俄音樂交流國際研討會再次召開。
  二、大會總結
  中俄兩國一直以來都是休戚相關、唇齒相依的關系。中國文化具有典型的東方特質,中華文化是東方文明的典范,而俄羅斯無論其整個國家還是其文化都始終存在著屬于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的爭議,正是這樣的爭議,讓俄羅斯文化在標榜西方的同時永遠與東方文化緊密相連。在國家領導人提出的“一帶一路”偉大倡議下,中俄更是成為了親密的伙伴關系。
  中俄文化存在無法割裂的交集,兩國音樂文化的交流更是從未中斷。為了鞏固中俄音樂文化成果,密切兩國音樂家之間的聯系與學術合作,可以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打造文化包容的人類共同體的偉大愿景,這次研討會的召開十分必要?!?018·哈爾濱第三屆中俄音樂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作為哈爾濱音樂學院音樂與舞蹈學一流學科建設項目重要內容,樹立了哈爾濱音樂學院中俄音樂文化交流的學術品牌。哈爾濱作為中俄音樂文化交流合作的“敲門磚”,既有哈爾濱這座城市特定的歷史淵源、珍貴厚重的文化底蘊、朝氣蓬勃的發展活力,也是俄羅斯音樂作品本身內含的極高藝術成就所致,展示高端經典的藝術魅力\喚醒時代傳承的難忘記憶\譜寫友好交流的心靈之約發揮了積極作用,是我們中俄兩國、兩國人民友好交往、傳承歷史、立足時代、面向未來的共贏之計。中國更要緊跟時代潮流,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以“一帶一路”發展理念為指導,深入發掘音樂中的情感內涵與文化力量,堅持友誼互信的理念,展現中國的文化自信,將中國風推向世界!
  參考文獻
  [1]臧婷.交流、碰撞與融合——“2018·哈爾濱第三屆中俄音樂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述評[J].人民音樂,2019(3).
  作者簡介:焦?。?995—),女,漢族,山西,首都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音樂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00008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