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式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概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張曉平
摘 要:數學知識本身具備較強的抽象與邏輯性,因此在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無法高效交互的情況,此時教師需要根據數學知識的基本原理與特征進行相應的教學方法配合。對此,教師可以合作探究式教學法為例,對此種方式的幾個變形方法進行詳細分析。
關鍵詞:合作探究式;教學法;初中數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31-0046-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1.037
探究式教學方法重點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教師則扮演一個輔助、引導者,通過相應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主動思考、探究。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可讓學生的力量得到積聚,進而讓課程教學工作的效率更高,進展的更為快速,不僅減輕了教師的負擔,也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多機會的擴展。
一、小組合作探究式教學法
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可以讓學生的整體水平得到提升,因為每個學生都可在小組中獲得其他組員的幫助。當有學生在某道題目、某個知識點上存在疑惑時,組內其他成員就可以對其提供幫助。如此受益的不僅僅是受到幫助的學生,對提供幫助的學生來說,這也是一次復習鞏固的好機會。同時,這些由相應數量學生組成的小組,在參與教師提出的問題時,會激發集體榮譽感,每個小組都會保證在組間合作的過程中為自己的小組貢獻價值,因此會努力對教師布置的任務與問題進行思考,進而為自己所在的小組爭得榮譽。
此外,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可以讓一些難度較大,單憑一個人思考無法解決的問題得到更為良好的解決,所謂群策群力,正是這個道理,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通過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很快就會獲得線索,甚至是答案。與此同時,不同的組員或不同的小組,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問題的答案、解題思路進行挖掘,讓問題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解決,提升了教師的課堂效率。
二、教學情境構建合作探究式教學法
教學情境設定也是激發合作教學法價值的輔助手段,教師可以圍繞數學知識點構建出教學情境,然后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基礎進行教學話題、情境的構建,讓學生可以在教學情境中更為直觀、真實地依照教師指導的思路進行問題探究。
一般情況下,合作探究式教學法主要依靠知識學習中的問題進行展開,創設出一個較為適宜的學習情境可以讓課程的教學工作落實的更為流暢,同時學生也可以更為扎實的進行知識點掌握。此種方法最為突出的功能是通過教學情境的構建,讓數學實際問題得到更為真實的展示,學生可以在一個具體的情境下對其中暗含的邏輯原理進行解析,進而更為迅速地將問題解決掉,逐漸在這種情形下樹立出較強的自信心。教師方面,也會因為設置出這種教學情境而將學生的注意力進行更為全面的吸引,克服了“填鴨式”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弊端,讓學生可以因為情境構建而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產生更多的興趣。
三、實踐活動合作探究法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可以讓合作探究方法的作用發揮的更加全面。此時教師應從教學的內容出發,組織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升。首先,教師要在實踐活動中樹立明確的目標,同時配合有趣的生活化原理,讓實踐教學的內容更加吸引人,進而促進學生的積極參與。其次,要保證實踐教學活動的難度不要過大,盡量讓每位學生都可通過思考進行回答,或是思考出解題的思路,讓教學的氣氛更好,進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否則會適得其反。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更為深刻的感受這個定理的精妙之處。
利用合作探究的方法開展數學教學工作時,教師可以對此種教學方法進行更為深入的分化,如小組分工合作方式的使用,可以讓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探究過程更加高效,小組之間可以對問題進行共同探究,通過交流、討論、總結等步驟,讓整個研究的過程更為高效。同時這個過程也鍛煉了學生的合作與溝通能力,可以在聽取別人意見的過程中讓問題得到更為迅速的解決。
組織合作探究學習時,要對以下幾點進行重視。首先,合理分組,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能力與品質將學生進行合理配置,促進小組作用的全面發揮,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其次,對學生的合作技能進行培養與鍛煉,并對學生的合作進行意見指導,讓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更高效的開展合作學習。同時合作過程中要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讓其可以在相互交互的過程中獲得啟示,進而自主解決數學問題。最后,教師應及時對學生的小組活動結果進行收集,查看學生的問題解決情況,同時收集學生的學習信息,及時引導與點撥。
四、結語
數學在初中的教學階段中已經開始顯露出較為明顯的邏輯性與抽象性,因此在此階段的學習中有很多學生因為無法適應,或是感受不到數學知識的樂趣而放棄數學、放棄自己。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教師應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的學習,合作探究式教學方法就是一個較好的方法,可以讓學生的探索欲得到激發,同時因為是合作,所以可讓更多的學生共同參與,也增加了學習上的樂趣。
參考文獻:
[1]黎文昌,唐紹堅,陶永強,等.研究性學習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C]//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九卷).2017.
[2]王玉泉.“孫維剛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C]//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探究(第一輯).2019.
[責任編輯 胡雅君]
作者簡介: 張曉平(1980.11— ),男,漢族,甘肅隴西人,中學一級,研究方向:初中數學教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0508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