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試論家庭教育對簡.愛性格的養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陳 晨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0)12-0021-02
  摘要:《簡?愛》是19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文學作家夏洛蒂的代表作。作者通過孤女簡?愛坎坷的一生,反映了當時英國婦女的悲慘處境與反壓迫反歧視的呼聲,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追求獨立、自由、平等,勇于捍衛人的價值和尊嚴,具有獨特個性魅力的人物形象。本文從家庭教育對一個人性格的養成來分析其自尊、自強、自立、自愛以及不屈不撓、敢于反杭的性格特點,以求得對作品主題的更高認識。
  關鍵詞:簡愛 家庭教育 自卑 反抗 自信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既包括,請專門從事家庭教育的教師對子女的教育,也包括了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簡?愛生存在一個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環境中,從小別說受到家庭教師對她的影響,就連家中的親人也是惡語相向。
  寄人籬下的簡?愛遭到舅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這是對一個人的尊嚴地無情踐踏,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家庭教育養成了簡?愛自尊、自強、自立、自愛以及不屈不撓、敢于反杭的性格特點。小說在整個篇幅中一層一層地在不同的環境中從簡?愛不同的心理思維、不同的言語、不同的舉止惟妙惟肖地描繪了簡?愛的心理活動的變化和成長。
  一、自卑心理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在人們的潛意識中都有自卑心理存在。所謂自卑是指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缺陷和短處,從而嚴重缺乏自信。嚴重缺乏自信的孩子或青年,他們常常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或各個方面都不如別人,常用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相比。自卑心理不是天生的,它的產生有多種原因。如在身體、生理方面的原因,由于五官、容貌、身材以及體質等方面有明顯的缺陷或者對自己本來正常的身體因某種原因而心生不滿,引起自慚形穢的心理。
  簡?愛從小就意識到自己的矮小蒼白是一種不幸,小小年紀的她就常為自己的其貌不揚而感到灰心沮喪。長大后在愛情面前,簡對自己的相貌更有了深刻的認識。比如在與布朗蒂?英格姆小姐比較中的自慚形穢, 在她所愛的羅切斯特面前,她甚至不敢看他,她剖析自己:“你,簡?愛,你是世界上最大的傻瓜!你怎么能想象一位有家有產的紳士會愛上你這個不起眼的小家庭教師呢!好好看看你自己吧……”在自卑心理產生的諸多原因中,家庭方面也是原因之一,如果是社會地位低下、經濟境況困窘或殘缺、畸形的家庭,會使孩子產生“低人一頭”的心理。而長期的自卑,會轉化為交往恐懼心理。害怕別人的歧視和冷落,害怕尊嚴受到傷害,害怕自己的缺點被別人發現,因而習慣于躲避人群。
   簡?愛自小父母雙亡,孤苦無依,寄人籬下,整日生活在遭人排斥、斥責、鄙視和經常挨打罵的孩時生活環境,使她變得內向、膽小怕事、沒有自信心、敏感自卑、壓抑天性。文章開始便可讀到她在蓋茨黑德府的生活片段描寫:“我從上面拿了一本書來,特意挑插圖多的,爬上窗臺,縮起雙腳,像土耳其人那樣盤腿坐下,將紅色的波紋窗簾幾乎完全拉攏,把自己加倍隱蔽起來。”從語言間我們可以體會到簡?愛的孤獨心靈,當她這小小的空間被里德的喊叫打破時,她表現的狀態是充滿焦慮、恐懼等心理癥狀。
  二、反抗心理
   在兒童期和少年期的心理發展過程中,2~4歲(第一反抗期)和11、12歲到14、15歲(第二反抗期)是兩次特殊的發育時期,表現為性情急躁,不聽話,不愿讓別人干涉他們的事。以這種逆反為特點的表現,心理學家稱之為反抗期。
   在這兩種反抗期中,第二反抗期,又稱為危險期:此期的孩子已進入青春發育期,突出的表現是具有逐漸增長的成熟意識,而社會經驗又不足,使得此期的孩子易出現各種問題。如喜歡與父母出門的孩子變得不愿再跟著父母;一直很聽話的孩子也常常不聽話,情緒急躁,向父母發脾氣;做什么事我行我素,不愿與父母商量,而且富于沖動和冒險性。此期的孩子反抗方式也是多樣化的,有時表現得很強烈。如態度強硬、舉止粗暴。這種反抗行為發生得十分迅速,常使對方措手不及。當時的任何勸導都無濟于事,但事態平息之后,這種強烈的反抗情緒也將較快地隨之消失。
   根據以上原則,簡?愛的反抗意識的體現因為生活的環境而顯得有所過早出現,而且是一壓抑過久的一種爆發。文章中,簡?愛的第一次反抗心理是發生在她十歲時。當時里德太太的兒子約翰?里德大簡?愛四歲,他欺侮或懲罰簡?愛不是一星期兩三次,也不是一天里一兩次,而是隨時隨地。每當他一靠近簡?愛,簡?愛就渾身打顫。簡?愛整天生活在對他的恐懼中,也根本不知道如何阻止他。仆人們不愿得罪他們的主人,而里德太太根本看不到她的心肝寶貝會有什么錯。有一天,簡?愛因從書架上拿了一本圖畫書躲在窗簾后的窗臺上看,來找她的約翰?里德由此一邊羞辱她,一邊舉起重重的書打她,簡?愛被打倒在地,頭碰在門上磕破了。簡?愛“我感到疼痛不堪,平生第一次忘記了我對約翰?里德的恐懼……他沖過來打我,不過現在的他的對手是一個絕望的女孩子。我真的覺得他是個劊子手壞蛋。我感到血從臉上流下來,疼痛給了我力量,我奮力還擊他”。有了第一次的反抗,簡?愛的反抗心理便在文章中越來越鮮明。比如,在簡?愛去洛伍德學校前,她當著布盧魯赫斯特先生的面,走到里德太太面前,直盯著她的眼睛說:“我不騙人。如果我真的撒謊,我會說我愛你!可是,我不愛你。我恨你!里德夫人,你是世界上最壞的人……”
   應該指出的是,反抗性是正常的心理發展過程,并不是壞事,如順利渡過,對心理健康和成材都大有益處。有人進行了對比研究,在對高反抗性和低反抗性兒童的追蹤觀察中,發現高反抗性一組中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和判斷事物并做出決定的能力;而低反抗性一組中只有26% 的孩子具備這種能力,而大多數則遇事不能獨立承擔任務,做事不果斷。整個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到簡?愛逐漸成長為一個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和判斷事物能力的人。
  三、自信的形成
   自信心是確信自己的能力,有把握去完成所承擔的任務,敢于追求目標的情感體驗。自信心強的人能較準確在評價自己的能力和客觀困難,在新的活動任務前不膽怯,能主動參加;遇到困難不畏縮,能積極解決困難。
  簡?愛的自信的形成源自對愛的感悟,在她自我意識不斷增強、自卑心理的作用和對自己現實生活的反抗的不斷矛盾的成長過程中,漸漸找到了自己的自信。簡?愛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的例子之一是她在洛伍德學校和海倫的對話:“我覺得得你總是對丹伯爾小姐的課感興趣,因為你喜歡她,她也待你好。我就是這樣,別人愛我,我也會愛她。誰不公平地懲罰我,我就恨誰?!碑敳剪斂撕账固叵壬谒械膸熒媲傲P她站到椅子上,說她邪惡、壞透,是個撒謊的人,讓孩子們不要跟她說話,躲開她,讓老師們監視她懲罰她時,她心中充滿羞愧、憤怒,懷疑自己以后的生活,甚至希望自己死了。這時海倫和丹伯爾小姐給了她溫暖,而且事后丹伯爾小姐為她向全校澄清事實后,簡?愛的心理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那一刻起,她覺得自己被接受了,心里有說不出的喜悅,于是,開始努力學習,廣交朋友。直到海倫離開人世和丹伯爾小姐遠嫁他方,簡?愛才覺得該改變自己的生活了,她在報上登了做家庭教師的廣告,然后到了特恩費得府當了家庭教師。在和羅切斯特的感情上,她在感覺到愛、自卑和懷疑愛的種種心理矛盾中悄然離開了特恩費得府。十歲時離開蓋茨黑德府是因為沒有親人的愛,離開洛伍德學校是因為友愛的永別和離去,離開特恩費得府是因為愛情的傷害和懷疑,離開表兄妹圣約翰、戴安娜和瑪麗,回到羅切斯特身邊是因為她的世界里突然有了三個曾從饑餓中拯救過她的親人,繼承了5000英鎊的遺產,而且不斷分析自己的感情歸屬是在羅切斯特這邊,于是,故事也有了簡?愛最終自信地勇敢地去追求面對自己的愛和享受自己的愛。
  《簡?愛》一書把簡?愛的個性發展在她整個成長過程中描繪得淋漓盡致、扣人心弦,讓讀者在品味小說的過程中不斷品味簡?愛的內心性格的變化。人是很容易受客觀環境影響的,俗話說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明了環境對人影響的作用不可忽視。而簡?愛正是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才造就了簡愛這獨具魅力的人物形象。
  參考文獻:
  [1]夏洛蒂?勃朗特著, 簡?愛[M].祝慶英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2]葉舒憲主編.性別詩學[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3]季水河.多維視野中的文學美學[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
  [4]李丹.兒童發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5]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24231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