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三都澳近岸海域水質現狀分析與評價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謝麗云
[摘要] 福建省湄洲灣環境監測站于2009年8月對環三都澳近岸海域進行了4個航次的調查監測。通過對水質監測數據的分析,采用單因子指數評價法、富營養化指數評價法、有機污染指數評價法對該海域水質狀況進行現狀分析。結果表明:該海域水質狀況較好,但已開始受到污染,必須對有機污染加以控制。通過分析評價,提出相應的防治對策和措施,為環三都澳區域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及開發利用提供基礎資料。
[關鍵詞] 環三都澳 近岸海域 環境現狀 水質評價
近年來,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全面推進,寧德發展機遇和優勢日益凸顯,發展后勁和潛力不斷增強。省委、省政府對寧德發展,特別是對環三都澳區域綜合開發高度重視并寄予厚望,并把它作為海峽西岸經濟區東北翼的一個重點開發的主體功能區,明確要求該區域要在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布局中發揮“拓展一線”的骨干作用,為壯大閩東北一翼作出貢獻。這就為環三都澳區域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在更高層次上加快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當前環三都澳區域綜合開發還存在歷史原因、管理體制和發展規劃等方面的瓶頸制約。如何在保證經濟增長的同時,控制近岸海域污染,保護該海域環境質量,是當前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環三都澳區域地形復雜,原有海岸開發工程較少,因此水質資料相對缺乏。隨著海岸工程的增多,為反映該海域水質狀況以確定海洋水環境污染防治措施,進行水質現狀監測和評價是極其必要的。
1 水質監測概況
1.1 監測時間與站位布設
本次調查于2009年8月6日、8月7日、8月27日及8月28日,進行4個航次采樣監測。共布設個6監測站位,站位編號和經緯度見表1,具體站位布設見圖1。
表1 監測站位經緯度
1.3 質量保證措施
1.3.1采樣時保證樣品不受污染,石油類采樣時,必須帶手套采樣,且保證手套未被絞車或鋼絲繩的機油沾污;
1.3.2為保證分析結果準確可靠,每批樣品至少測定2個全程序空白值,且每批樣品均做10%以上的現場平行樣,10%以上的質控樣,10%以上的加標回收率測定。
1.4 評價項目
評價項目為:pH、DO、COD、活性磷酸鹽、無機氮、石油類、銅、鉛、鋅、鎘、汞、砷,共12項。
1.5 評價標準[1]
海水水質根據《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進行評價,超標情況分析統一采用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為評價標準。
1.6 評價方法[2]
1.6.1評價方法
采用單因子判別法,即某一站位海水中任一評價項目超過一類海水水質標準而不超過二類海水水質標準,該站位水質即為二類,以此類推。
1.6.2水質富營養化評價
富營養化指數E的計算公式為:
E=COD×無機氮×活性磷酸鹽×106/4500。
式中:E為富營養化指數;CODMn為化學需氧量含量(mg/L);DIN為無機氮含量(mg/L);DIP為活性磷含量(mg/L)。當E>1時,表明水體呈富營養化,E值越高,水體富營養化越嚴重。
1.6.3有機污染指數評價
有機污染指數計算公式為:
A=CODj/CODs+DINj/DINs+DIPj/DIPs-DOj/DOs
式中:A為有機污染指數;CODj、DINj、DIPj、DOj分別為CODMn、無機氮、活性磷及溶解氧的實測值;CODS、DINS、DIPS、DOS分別為CODMn、無機氮、活性磷以及DO的一類海水水質標準值[3]。
2 水質現狀評價
2.1 海域水質狀況
4個潮期監測數據統計結果表明:環三都澳二類水質比例為83.3%,三類水質為16.7%,該海域水質狀況為良好。詳見表3。
由表3知, 6個監測站位有5個監測站位達到二類海水水質標準,且銅、鋅、鎘、汞、砷、石油類、CODMn指標均達《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一類水質標準;DO、無機氮、活性磷部分站位達一類海水水質標準,其他站位達二類標準;鉛全部站位達二類海水水質標準;19#站位小潮期pH值超過二類海水水質標準,達三類標準,小潮期高平潮和低平潮分別為7.55和7.62,其他站位達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總體而言水質狀況較好,但已受到污染。
2.2 富營養化指數評價
表4富營養化指數計算結果
由表4可知,21#站位E>1,,其他站位均 E<1,平均值E<1,表明環三都澳海域水體處于貧營養狀態,因此海域富營養化的水平較低,水質較好,但21#站位E>1,出現富營養化。
2.3 有機污染指數評價
表5 各監測站位A值計算結果
由表5可見,各監測站位A值都已大于或接近于1,平均值為1.7,說明該海域開始受到有機污染,有機污染需加以控制。
3 結論與建議
3.1 現狀監測結果表明,各監測站位污染物指標除pH值外,其他指標均達二類海水水質標準,19#站位pH值超過二類海水水質標準,達三類標準。同時通過富營養化指數評價法和有機污染指數評價法均得出環三都澳總體而言水質狀況較好,但已開始受到污染。
3.2由于三都澳澳內口小腹大,是一個十分奇特的海灣,水域面積714km2,其唯一的出水口寬度卻僅為2.6 km,水域內分布了許多島嶼,水動不活躍,利于回淤物質堆積,從而近岸水交換能力相對較差,一定程度上滯緩了污染物的擴散。沿岸生活廢水和漁業養殖廢水的岸邊排放及灘涂漁業養殖,對水體污染也有一定影響。
3.3 為保護好該區域近岸海域的環境功能,確保海域水質不遭到污染和破壞,保持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使之走上一條健康的發展道路,對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提出以下建議:①加強對陸源污染物的管理和控制,避免新的排海污染源的產生,并優化沿岸水產養殖業結構;②根據海域納污能力,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達標排放制度,沿海城市要建立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實行達標排放。排海廢水集中采取深水潛沒排放,且排污口應選擇在三都澳口外;③健全海洋環境監測、管理系統,進一步開展該海域海水水質、海底沉積物及海洋生物中污染因子的調查和監測,了解掌握環三都澳海域污染機理、弄清污染物的遷移轉化規律、研究環境受到污染的程度,為加強環三都澳區域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科學的基礎資料;④合理開發利用,確保海域灘涂的生態環境和自然環境,有效防治近岸海域水環境污染。
三都澳是世上少有的天然良港,也是寧德市實現跨躍式發展的希望所在。因此,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環三都澳海洋生態環境,走循環經濟和可持續性發展道路,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國家環境保護局.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7.
[2] 環境保護部,近岸海域環境監測規范(HJ442-2008)[S]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
[3] 崔毅,過鋒,袁有憲,等.黃海北部沿岸水域營養水平及有機污染狀況分析[J].海洋水產研究,1998,19(2):37-4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2434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