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質量相關概念的闡釋及質量保證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孫金玉
[摘要]文章首先闡釋了高等教育質量及質量保證的相關概念,接著提出建立和完善幾種有效的質量保證機制,最后對高等教育質量保證中的兩個值得關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等教育質量;質量保證;機制
[作者簡介]孫金玉,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上海200093
[中圖分類號]C.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7)01-0206-03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邁向大眾化教育發展階段,如何繼續保持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如何協調數量與質量的關系,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質量保證機制,逐漸成為高等教育的核心問題。
一、高等教育質量及其相關概念
(一)質量
國際標準化組織對質量的定義為:“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蔽覈鴩覙藴蔊B/T6583中,將“質量”界定為產品、過程或服務滿足規定或潛在要求(或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總和[1]。這與國際標準化組織中的定義基本一致。
而不同IS08402質量術語標準把“質量”定義為實體滿足明確或隱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之總和[2]。該定義中的“實體”指“可單獨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可以是活動、過程、產品或組織、體系、人,也可以是上述各項的任何組合。
從以上對“質量”的考察和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當今對“質量”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共識:(1)質量作為實體的內在規定性,具體表現為實體的一組特性,是實體的客觀屬性,是價值中立的,人們可以用客觀的方法來了解和認識它;(2)實體的這組特性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在與主體的需要相結合后形成的,即實體是否滿足主體需要的特性。價值主體的不同必然導致需要的不同,而同一主體在不同的時期,或同一時期的不同條件下也會表現出不同的需要,這就形成了同一實體不同的質量特性。
(二)教育質量及高等教育質量
根據《教育大辭典》的解釋,教育質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程度”,“最終體現在培養對象的質量上”?!昂饬康臉藴适墙逃康暮透骷壐黝惖呐囵B目標。前者規定受培養者的一般質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質量要求;后者規定受培養者的具體質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質量規格?!?
《世界高等教育宣言》認為:“高等教育的質量是一個多層面的概念,應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動:各種教學與學術計劃、研究與學術成就、教學人員、學生、設施、設備、共同體服務和學術環境等。”[5]由于人們的價值觀念、研究方法的不同,幾乎每個機構甚至個人都有各自對教育質量的界定。在教育實踐中,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教育理論工作者對教育質量主要有以下三種不同的看法。
1.內適性質量
所謂內適性質量,即在知識傳遞過程中,學生進行一個階段學習知識準備的充分程度和為以后階段的學習提供準備的充分程度,表現為知識的學術價值。教師和教師團體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這種質量觀,長期以來固化成為了教育機構的學術標準。這是一種在素質教育時代受到質疑和批判但卻仍然廣泛存在的質量觀。
2.外適性質量
所謂外適性質量,源自于工商業界,強調教育必須適應并滿足國家、社會以及用人單位的需要。其特點是注重外部需要,并以外部滿足的程度作為評價教育質量高低的標準。它以外部需求界定質量,并據此規劃教育系統和教育活動,評價教育質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質量觀往往導致人們只考慮教育的短期效應,因而,它與教育的遲效性、長效性的特點是相違背的[4](P216-224)。
3.個適性質量
所謂個適性質量,即是指教育滿足學生個體的認知、情感、興趣、特長、意志、品質等個性方面的發展程度。這種質量觀強調學生作為人的自主與獨立性、完整性、自我指導性,強調學生個體自由發展與理智的訓練、心智的發展和完善,學生作為自主的人在教育的培養下,完成一定階段的自我實現。
(三)質量保證
“質量保證”是一個含義廣泛的術語,不僅包括質量評估,還包括其他所有用來改善提高教育質量的活動。英國國家學位委員會認為“質量保證”指成功地實施一整套多種多樣的程序來幫助確定一門課程的標準是否達到或已經超過了國家所要求的最低水平。它表明為全體在校生保持和提高學術標準以及培育合適的學術環境確立必要的質量保證機制的重要性。
二、加強質量保證,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一)對高等教育質量保證問題關注的原因
1.經濟成本
經濟成本即要求物有所值(value for money)。相比基礎教育和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成本最為昂貴,其生均成本一般為初等教育的5~40倍。因此,政府和納稅人(包括雇主)投資于高等教育,其密切關注高等教育中日益增加的成本,期待看到這種預期的投資會帶來可觀的“受益”。這也是一種公眾質量責任的需要。
2.效能(effectiveness)
對效能問題,為什么雇主們常抱怨畢業生“眼高手低”、學非所用、能力較差,原因乃是就業者的實際資質低于職位任職資質的要求,這反映了教育不足或資質不足的問題。為什么在一些國家,高等教育規模擴大反而導致了大學畢業生的失業、待業問題?這反映了高等教育過度或資質過度引起的教育回報率的降低、資質利用不足或就業不足的負面效應;還有一些碩士生做本科生的工作,本科生做高中生的工作,反映了教育過度引起的擠占低技術工作崗位、知識浪費的負面效應。上述種種教育無效或低效的問題引起了教育界對質量保證的強烈關注。
3.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要求
要真正有效地開展國家之間人員與項目的合作與交流,相互間必須以一定的質量為先決條件,“必須確定國際公認的可資比較的質量標準”[5]。人員流動的前提是相互間以質量為前提條件的學歷與資格的判定與確認。此外,在國際化的教育“市場”背景下存在著國家對教育資源和學生生源的激烈競爭,而質量是勝出的根本保證。
(二)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高等教育保證體系
1.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模式
自中世紀以來,就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模式。一種是法國模式――代表了國家嚴格控制的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模式。法國巴黎的大主教代表了國家的權威,他凌駕于大學之上并控制了大學的自治權。政府控制著學校的財政預算以及教師的任命、薪酬,通過入學考試控制學生的輸入,以及決定課程內容等等。另一種是英國模式――代表了完全獨立于外部權限的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模式。這種自我控制的英國模式起源于中世紀的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高??梢宰灾鞯仄刚埛蠘藴实慕處熀娃o退不合格的教師,選擇自己的學生、課程,以及授予學位。高校通過同行評議進行質量評估,保證高等教育質量。
此外,還有人提出了一種美國模式:這是一種
對公立高校實行相當嚴格的預算控制和對私立高校實行政府監督的模式,允許高校在課程、考試、學生人學和教職工任命方面實行高度的自治。外部的質量控制主要通過高校和項目(專業)的質量鑒定來實現。質量鑒定由地區的質量鑒定機構、特殊職業的資格鑒定機構和全國性的政府機構負責[6]。
2.幾種質量保證機制
(1)“英聯邦標準”(BS 5750):它是英國標準局為檢驗、控制工業產品質量而定的,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被一些學者引入到高等教育領域。雖然工商業界與高等教育界的背景大相徑庭,然而,其基本原理是完全適用于教育界的。這一質量保證機制的基本宗旨是“滿足用戶需要”、“用戶利益至上”,它之所以被引入了高等教育領域,顯然是基于我們上文的“外適性質量觀”。一些大學里與工商業界有密切聯系的課程質量評估采用了BS5750機制。
(2)“全面質量管理”(TQM):其主要做法是以質量為中心,以組織成員的全面參與為基礎。TQM主要運用于企業,其主要表現形式就是IS09000族國際標準的貫徹和實施。TQM的成功是高層管理者的責任,教育領導者必須致力于一致的、可見的、持續的努力使得TQM的原理和實踐成為組織文化的一部分。教育領導者必須集中于創造一個通過師生共同的持續的改進能夠最充分地發掘他們潛力的環境[7]。
(3)同行評議:同行評議的專家來源于政策分析人員、學院、大學、專家以及工商業界,對高等教育評估標準進行判斷并對標準的監督、保持、提高的過程進行評估。同時,他們與同事分享經驗和好的教育實踐。評估專家所作出的判斷建立在這樣一些例證上:師生的辯論、描述性的文件、對課程或要評估對象的關鍵的評論、外部的研究報告以及對工作、資源和設備的核查等[8]。
(4)教育審查:這是一種系統外部的專家對教育體系運作及產出的各個方面的核查。專家的判斷建立在對教學、學術環境的書面的或可觀察的測量以及對成果的各種各樣的測量之上。目前在英國,教育審查是協助政府實施質量監督的女王巡視團(Her Majesty Inspectorate HMI)的作用。
(5)鑒定:高等教育領域“鑒定”這一術語來源于美國,大約一個世紀以來,鑒定與高等教育質量評估過程聯系在一起。這些評估主要是獨立于政府之外的專業鑒定組織和地方鑒定聯合會進行的自我評估。盡管各個鑒定組織存在相當大的差異,但通常的鑒定規則主要有四個方面:組織的和經營管理的事務;組織目前可以得到的物質資源(包括財政資源、人力資源、場地以及設備);課程;表明畢業生績效的統計資料或其他產出。亞洲的日本、韓國、臺灣地區以及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的鑒定機制在高等教育系統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3.有關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的兩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1)在質量保證目的上,應關注實質性目的還是工具性目的,或者是二者的結合?高等教育質量保證具有諸如保持與改進高等教育質量、滿足外界問責的需要、為政府和社會各界提供質量信息和決策資訊等多種目的和功能,但其最為根本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質量的保持與改進,其他的目的都是外在的、工具性的。美國教育評估專家克龍巴赫在《通過評價改進教程》中指出:“如果評價只是把認可的印章蓋在某些教程上,同時把另一些教程投入到不合格的一類,那么它也不會有什么貢獻?!薄霸u價能完成的最大貢獻是確定教程需要改進的方向?!盵6](P164)教育質量保證,作為“現代教育評價的深化、結構化與體系化”[4](P16-224),其實質性目的在于對完美的教育質量的不斷追求。
(2)在質量保證內容上,重輸入、輸出,還是實現輸入、過程和輸出的多個環節并重?國外有學者認為質量保證不僅僅局限于輸出的控制,過程和輸入因素也應該被包括在內。輸入因素通常指教育機構實現其基本職能所必需的資源。過程因素顯示了教育機構達到目標的方式。一些國家的政府對物質資源和教育質量二者是否存在聯系提出疑問。它們認為質量不僅僅只是資源的問題而是如何利用資源的問題,表明了過程因素有很大的影響。事實上,只強調輸入指標而不重視過程指標,就難以有效地監督和評估高等教育質量的形成過程,就難以發現教育活動中的不足和問題,從而不能采取相應的對癥治療措施。而對輸出質量的忽略,又會導致院校只重視投入而不重視產出,難以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高等教育中的質量控制與工商業界的質量控制是相同的,都包括對輸入因素的詳細規格說明、過程的監督以及輸出的審查等三個環節。因此,一個全面而完整的質量保證體系應該是涵蓋輸入、過程和輸出各個質量環節,才能達到質量保證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慧羅.質量管理學[M].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2.
[2]龔益鳴.質量管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2000.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世紀宣言[J].教育參考資料,1999,(3).
[4]陳玉琨.教育評價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社,1999.
[5]黃建如,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策略一歷史與概念的考察[J].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0,(2).
[6]蔣立文,經貴寶.高等教育的質量和質量保證[J].江蘇高教,2006,(5).
[7]John J.Bonstingl,The Quality Revolution in Education[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2,(50).
[8]Sylvia Wicks.Peer Review and Quality Control in HigherEducation.British.Journalof[J].Educational Studies。Vol.1992,(2).
[9]克龍巴赫.通過評價改進教程[A].瞿葆奎.教育學文集?教育評價[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責任編輯:陳梅云]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2486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