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煥之《春節序曲》作品分析及民族性闡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春節序曲》是李煥之所作民族管弦樂作品《春節組曲》中的序曲部分,是最受國人喜歡的作品之一。樂曲中采用我國陜北民歌與秧歌的音調、節奏作為素材創作的管弦樂作品,凸顯了我國新春佳節之際熱鬧、幸福、歡天喜地的節日氛圍。與此同時,《春節序曲》采用西方的作曲技法及配器方式進行創作,這種中西融合而作的器樂作品堪稱經典。本文就《春節序曲》進行音樂本體分析,兼談其在作品創作中的民族性體現。
【關鍵詞】《春節序曲》;李煥之;《春節組曲》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一、《春節序曲》作者李煥之及此曲創作歷程
?。ㄒ唬├顭ㄖc《春節組曲》創作
李煥之,新中國高產的作曲家、指揮家、音樂理論家。1919年生于香港,1936年入上海國立音專,師從蕭友梅。1938年到延安魯藝音樂系學習,后師從冼星海。其作品有:管弦樂曲《民主建國進行曲》《新中國青年進行曲》《春節組曲》等,歌曲《社會主義好》,古琴弦歌合唱《蘇武》,古箏協奏曲《汨羅江幻想曲》,獨幕歌劇《異國之秋》。理論著述有:《作曲教程》《音樂創作散論》《民族民間音樂散論》《論作曲的技術》等。
《春節組曲》由第一樂章《序曲——大秧歌》、第二樂章《情歌》、第三樂章《盤歌》、第四樂章《終曲——燈會》四個樂章組成?!洞汗澖M曲》創作之時正是李煥之先生在陜北生活的幾年,在這幾年中他對陜北的音樂耳熟能詳,對陜北音樂特點更是有一定的研究及見地。此曲的創作靈感來源有一定的契機:1953年,李煥之應舞蹈家戴愛蓮之約,與其合作去陜北農村考察、采集音樂素材,創作名為《春節》的舞蹈作品。盡管后來合作未能實現,但是李煥之將收集到的素材保留了下來,以采集到的這些素材創作了此作品,名為《春節組曲》。
?。ǘ洞汗澬蚯芳捌浒姹締栴}
《春節序曲》是由《春節組曲》中的第一樂章《序曲——大秧歌》獨立而來的。最初的版本為西洋管弦樂隊演奏,是由西洋管弦樂隊加上一組民族打擊樂器構成,采用西方的作曲技法及配器法將中國的音樂曲調展示給全世界。此西洋管弦樂隊版本的《春節序曲》為最早期、最權威的版本。在西洋管弦樂的初作誕生之后,隨即產生了民族管弦樂版本,即采用西方的作曲技法及配器規律配以中國的民族樂器。
這兩個版本的《春節序曲》各有千秋,西洋管弦樂版雄渾、壯美,規整、認真,這種美聽起來給人一種振奮人心的感動;民族管弦樂版本活潑、清秀,細膩、溫婉,多了一分靈動與熱忱,這種美聽起來使人喜悅、放松。
二、《春節序曲》作品音樂本體分析
從整體上看,全曲為帶再現的復三部曲式,前面包含帶有兩個主題材料的引子。全曲結構即為:引子——A——過渡——B——A’。
?。ㄒ唬┮?
《春節序曲》的引子部分共34小節,由兩個主題構成。開場引子的第一部分概括了全曲歡快的情緒,展現了秧歌“過街”的場面。由樂隊和鑼鼓點的齊奏開場,用流暢的音調和歡快的節奏體現了全曲的基本風格走向,開門見山。銅管樂器吹奏穩固而又固定的旋律烘托著第一部分主題。第二部分由木管樂器與樂隊協同演奏,在不同樂器進行不同音樂處理間,形成一強一弱、一問一答的對比式旋律關系,交相呼應。
引子部分的第一部分的構成共有兩個樂節:第一樂節為1-4小節,如譜例1所示:畫框部分為構成此樂節的三個素材。三個素材大體相同,第三素材為第一素材的擴展,使旋律得以繼續向前推進。
第二樂節(5-13小節)與第一樂節相同,以單一素材作旋律,并通過對素材的不斷變型實現旋律發展。譜例2為筆者列舉了同一素材在此樂節中的三次變型:設定主要素材為第一小節,一次變型是節奏的簡化,以八分音符的形式呈現主要素材音,并以裝飾音突出變化;二次變型是節奏復雜化,在固定一小節內將主要素材進行“加花變奏”;三次變型是音符的簡化,更是對引子第一部分的收束。
在引子的第二部分中,共分為兩個樂節:第一樂節(17-25小節)由一個素材通過反復變化與緊縮形成,如譜例3。標識一處為原始素材,標識二是以下行的方式實現對原始素材的應答,且尾音落回至“do”。
在引子結尾處出現了秧歌的節奏型,如譜例4。
(二)第一段
第35—138小節為全曲主題的呈示,C宮調式,2/4增強了樂曲的力度,塑造出歡騰、熱鬧的節日氣氛。
此段出現了兩個互補主題。第一主題帶有純樸、優美、抒情的舞蹈性,此主題由長笛及單簧管主奏,配以雙簧管附和,作以應答。第二主題融合了民間鑼鼓點的特征,在西洋管弦樂隊編制的基礎上加入包括小鈸、大鈸、小鼓、云鑼等在內的中國民族打擊樂器。此種中西樂器的編配是李煥之先生對中西融合音樂創作的實踐。第二主題的旋律是由第一主題派生出來的。無論是第一主題還是第二主題,在發展的過程中都經過了加花變奏,從而使旋律的表達更加飽滿。
?。ㄈ┑诙?
從第139小節開始,樂曲進入第二段。此段為全曲的轉折部分,調式轉向C徵調式,同時,節拍由2/4拍變為舒緩的4/4拍,作品采用小切分,旋律線條更具有歌唱性,與第一部分形成強烈的反差。
此段是一個獨立且完整的三聲中部,其主題由木管組與弦樂組演奏。樂段以陜西民歌《二月里來打過春》為創作素材,無論是節奏還是旋律,都維持了此民歌的基本樣貌。故此處對民歌的素材進行分析。
該民歌為規整的四句體,遵循著“起承轉合”的落音規律,分別落于“do、sol、mi、sol”。此外加一句對第四句的變化重復。以全曲第一句為標準,第二句以魚咬尾的形式開頭,從節奏上看,第二句是第一句的模仿。第三句為轉折,無論是從節奏型上還是旋律上都有所突破:在節奏上摒棄了切分音,以前十六后八的節奏型起始。第四句綜合了前十六后八和小切分的節奏型,第一句為旋律進行的主要方式,充分對民歌進行了“整合”。擴充句在第四句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充。
三、“作曲家要生活在其中”——《春節序曲》的民族性特征
文章開篇處筆者就其創作過程進行了闡述,正是由于作曲家在創作之初有了這樣的陜北民歌采風經歷,才奠定了此作品的創作基調——民族性。
“作曲家要生活在其中”——這是李煥之在其闡述有關音樂民族性的論文《傳統音樂和我的創作》一文中提到的。文中還提到:“但對所選用的音樂材料,都同我在生活經歷所深刻感受的事物、生活風貌、情懷以及群眾的音樂生活,有著直接的、內在的聯系?!逼湟悦褡逍詾楦鶆撟鞒鰜淼摹洞汗澬蚯肥鞘鼙娭?、廣的主要原因。
包括《春節序曲》在內的《春節組曲》是如何體現李煥之先生創作中的民族性特征的?聯系上文筆者的音樂分析,大致從以下幾個方面闡釋。
在調式安排上,作曲家采用我國民間傳統的五聲調式。如第一段C宮調式,第二段C徵調式。
在旋律的創作上,充分采用了民間音樂的素材。如在樂曲第二段的旋律中使用陜西民歌《二月里來打過春》的素材。
就樂隊編配而言,以中西融合的方式實現配器。盡管作曲家整體采用西洋管弦樂隊編制,但在西洋樂隊中加入了一組民族打擊樂器共同演奏。
四、結語
《春節序曲》作為我國大眾最喜愛的作品之一,其歡騰、熱鬧、喜慶的節日氛圍是很多作品無法匹敵的。其受眾之廣、影響之深的根源在于作曲家的創作質樸且能深刻引起大眾共鳴。通過筆者的音樂分析,不難看出其作品中民族化的體現。盡管初版為西洋管弦樂隊所作,但其中音樂素材的使用、調式調性的應用、加入民族打擊樂的配器手段,無不體現出豐厚的民族性特征。作品從創作至今已逾六十年,仍然活躍在音樂舞臺上,仍然是歷年春晚的必備曲目,仍然是大眾最深刻的節日記憶。
參考文獻
[1]孔維冉.李煥之<春節序曲>作曲技法分析[J].歌海, 2015.
[2]梁茂春.泥土芬芳入管弦——李煥之的<春節序曲>[J].音樂周報,2006.
[3]吳海妮.試論<春節序曲>的圓形敘事結構[J].音樂創作,2014.
作者簡介:曹乃月 (1993—),女,漢族,吉林大安人,碩士,沈陽音樂學院,研究方向:中國傳統音樂理論。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2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