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斯洛尼姆斯基《二十四首序曲與賦格》第一首賦格曲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斯洛尼姆斯基是俄羅斯最有影響力作曲家之一,獲得過很多國家級獎勵和國際榮譽。斯洛尼姆斯基《二十四首序曲與賦格》,此套曲結合了傳統復調技巧與現代音樂思維邏輯,注重對多民族音樂風格進行層次的提煉,賦予了作品濃郁的民族音樂特征。本文將以斯洛尼姆斯基《二十四首序曲與賦格》的第一首賦格曲做詳細分析,深入了解其創作手法。
  關鍵詞:斯洛尼姆斯基;賦格;多調式
  20世紀復調音樂的再一次復蘇,使得復調音樂作品的創作成為了20世紀音樂一種獨有的現象。尤其是前奏曲與賦格曲的創作最受人推崇,這也是它創作的另一個高峰。[1]1993年斯洛尼姆斯基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創作了“紀念多爾然斯基”的《二十四首序曲與賦格》,這部套曲在調性布局上是按照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進行設計的。斯洛尼姆斯基作為俄羅斯民族樂派20世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無疑傾向于俄羅斯的民族風格。[2]在調性方面,不僅使用大小調式,更多綜合運用了東西方民族的調式,使調式復雜多變,套曲中充滿了濃郁的民族音樂風格特性。這部作品展示了作者精湛的作曲技術、和聲、復調在作品中的高度平衡。多方面的創新是這部套曲被譽為二十世紀末具有高品質審美價值的賦格曲集。
  一、《二十四首序曲與賦格》第一首賦格曲主題分析
  主題對于任一復調音樂體裁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核心部分,因此,作曲家在這一部分往往會突出表現自己的創作風格。斯洛尼姆斯基對于主題的呈示也有著自己的創新,縱觀24首前奏曲與賦格曲,不僅包含傳統意義上的常規模式的主題,也有1/3的部分出現了非常規的主題變化形式,從調式、結構、節奏、風格等都表現出了自己的特色,表現出了多元性的主題特點。是第一首賦格曲的主題,可以看出主題是由一種材料組成的同質主題,調性為C自然大調。主題主要動機為主題的前三個音,連續的級進下行。主題其他部分只是在變化節奏上,再利用緊縮、倒影、逆行的手法組合而成,只有兩個小節便將三個手法融合與一體,十分的短小精煉。
  二、《二十四首序曲與賦格》第一首賦格曲結構分析
  這首作品是一首四聲部單一主題的賦格曲,可分為三個部分。整首作品中的多調性、多調式的運用是這首作品最大的創新之處,并且這首作品中并沒有使用間插段,使用了多次四聲部一起的密接和應,使得整首幾乎是由主題陳述而構成。下面是對整首作品的詳細分析:
  呈示部(1-10小節)主題分別在四個聲部作陳述。第1-2小節是主題第一次出現,主題在C自然大調上。第3-4小節答題在下方五度的第二聲部上出現,但主題不是在自然大調上,而是出現在中古調式G混合利底亞的調式上。對題是自由對題在G自然大調上,與主題的中古調式形成對比,是以多調式的形式出現,這也是斯洛尼姆斯基最喜歡的方式。第5小節第四拍主題第三次出現在弱拍的在第四聲部上,調性為C自然大調。第9小節是主題第四次出現在第三聲部,調性為G混合利底亞。隨后沒有出現間插段直接進入中部。
  中部(11-19小節)中部以未出現間插段的密接和應形式呈現,且多調式對位在中部明確體現??煞譃閮刹糠郑旱谝徊糠郑?1-14小節)主題以原型的方式自下而上陳述,調性從d自然小調——d弗里幾亞/d多利亞——d弗里幾亞/d和聲小調——g自然小調。第二部分(15-19小節)主題以變型的方式出現,主題第一次以倒影的形式出現在第三聲部上,調性在f自然大小調上轉換。第16小節在第四聲部主題再次以倒影的形式出現,調性進入f自然小調。同時第二聲部上主題以擴大加倒影的方式出現,調性在C自然大小調上轉換。隨后主題擴大的形式出現在第一聲部,主題這次出現節奏上改變較大,且擴大的形式并不嚴謹,調性進入到g自然小調后進入G自然大調。隨后沒有使用間插段直接進入到結束部。
  結束部(20-28小節)依舊未使用間插段,并在結束部中繼續采用密接和應,并將主題原型與變型混合使用。
  第20小節主題以原型在第四聲部上出現,調性回歸為C自然大調,因此認為在這里劃分為結束部的開始。同一小節中第三拍上主題出現在第三聲部上,主題以倒影的形式出現,形成密接和應。
  第23小節主題第二次密接和應出現,主題以原型的形式自上而下,從第一聲部以依次推后一拍的方式連續出現三次,第四次主題出現時以主題頭擴大的形式出現,且前三次的自然大小調轉為弗里幾亞的調式上。
  第26小節第三次密接和應出現,主題回歸原型,調性回歸C自然大調。主題以推后兩拍出現在第二聲部,調性在F自然大調上。同拍上主題出現在第三聲部上,調性在a弗里幾亞。第四聲部主音開始長音持續,最后結束在C調的主和弦上。在結束部中只要主題完整出現都是以原型出現,且主題出現時的調性比先前的多調式多加入了多調性。
  三、結語
  斯洛尼姆斯基《二十四首序曲與賦格》中第一首賦格曲,整首作品結構上依舊使用最傳統的三部結構,并且在答題上依舊遵循五度答題,只是在使用調式上有所不同。在調性布局上,使用多調性多調式的手法進行創新。這些調式或調性的重疊,使得縱向關系復雜化,擴大了和聲結構,豐富了主體結構,使樂曲發展更具有色彩性。整首的材料在音高上都來自與主題,但在節奏上出現一些新的材料來引起作品的變化,整首作品的統一性來自對巴赫的繼承,而調式調性上的重疊是對傳統的創新,在整首作品中連接過渡的地方非常少,只有兩三小節,并且在部分與部分之間也沒有間插段的過渡而選擇直接進入。在中部出現時直接以二個聲部的密接和應出現,并且以單獨的形式陳述,沒有出現對題,這也是對傳統的一個創新。
  [參考文獻]
  [1] 臧婷.斯洛尼姆斯基《24首前奏曲與賦格》復調套曲研究[J].當代音樂,2018,10:22-26.
  [2] 劉永平.作曲理論與復調技法研究文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229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