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試論家庭教育與青少年社會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袁 霞

  [摘要]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完成社會化的有效途徑之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青少年良好的行為規范的形成;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展;有助于青少年基本生活技能的培養。但是隨著人們教育觀念的轉變,在家庭教育上出現了一些誤區,影響了青少年的社會化。為了更好地發揮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社會化中的作用,文章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家庭教育;青少年社會化;家庭環境
  [作者簡介]袁霞,遵義師范學院政治經濟系副教授,貴州遵義563002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6)12-0110-03
  社會化是個體在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中,逐漸養成獨特的個性和人格,從生物人轉變成社會人,并通過社會化的內化和角色知識的學習,逐漸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這一過程的完成,有賴于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它要受到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大眾傳媒等因素的影響。其中,家庭為人們的社會生活提供了基本的環境和人們進行社會化的最基本條件,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個人社會化過程中最重要最具有影響力的因素。
  
  一、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社會化中的作用
  
  1.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
  家庭是一個人社會化的初始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和言談舉止,隨時隨地都在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模仿父母的言行,接受父母和社會對其行為規范的要求,并且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它們內化為自己的觀念和行動。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青少年良好行為規范的形成。
  2.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
  青少年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發展,社會閱歷的拓展和思維方式的變化,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和困難,這時父母的關愛,優良的家庭環境則為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的健康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有資料顯示,在民主型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活潑開朗,有較強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大多數都能夠正確地對待自己和他人,具有自尊心、同情心和自信心,能為他人著想,適應社會的能力強,能正確地對待失敗和挫折。
  3.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基本生活技能的培養
  游戲、學習和勞動是人們社會生活的三種主要形式,在青少年時期人們一般主要從事游戲和學習,而家庭則是人們游戲和學習的最初場所。在游戲中,孩子們學到了知識,鍛煉了身體,學會怎樣與人交往,同時家長把參加家務勞動和孩子的知識學習、興趣培養和能力發展相結合,不僅促進了孩子智力的發展、動手能力的提高,而且也增強了他們的自理、自立能力。
  
  二、現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幫助青少年更好地進行社會化,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遷,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家庭觀和教育觀都發生了變化,在家庭教育中也產生了一些觀念和行為的誤區,影響了家庭教育的質量,阻礙了青少年的社會化進程。其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重智力教育輕德育教育,家庭教育延續學校教育的內容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擁有豐富的知識的重要性已經日益顯現出來,為了孩子以后能立足社會,獲得較好的社會地位和職業聲望,過上比父輩們更好的生活,家長們不惜為孩子請家教、購書籍,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關注子女智力發展和學業成績上來,認為只要孩子考試有好分數,能夠考上重點大學就是好孩子,卻忽略了對孩子品行的教育,如在很多家庭中誠信、平等和友愛等方面的教育嚴重不足,有的家長甚至認為孩子的品行是先天習得的,不教而會,有的干脆把它推到學校,認為學校開設了思想品德課,通過教師的教學,孩子就會具有良好的品德,與家長無關。在這些思想的支配下,輕視家庭中對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影響了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2.不良的家庭教育方法。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
  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指出:“實施家庭教育,首先應全面地了解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掌握子女成長的規律,這樣才能把兒童教好、養好?!蹦壳?,很多家長都很注重家庭教育,但是由于家長自身存在一些問題,同時不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當孩子遇到心理問題的時候,有的家長則對孩子溺愛,事事順從,或者在物質上無條件地滿足;有的家長則認為自己與孩子生活在不同的時代,沒有共同的語言,時間可以讓孩子淡忘不愉快,于是采取回避的態度;有的家長則簡單粗暴,對孩子譏諷、打罵等。其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形成依賴性強,過分自尊,任性自私,缺乏自理能力,膽小和怯懦,心理閉塞,抑郁,甚至冷酷或暴躁、反抗等不良行為,影響青少年良好個性的形成。
  3.重言教。輕身教
  有人曾經說過,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家長的自身形象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教育因素,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行為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卻只注重言教,忽視以身作則。他們不斷教育孩子要認真讀書,好好做人,遵守社會公德等,而自己卻工作不努力,牢騷滿腹,得過且過,待人粗俗,滿口臟話,生活作風不檢點,遇事見風轉舵,有的家長甚至不務正業,賭博、打麻將,夜不歸家等,這些不良的行為,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造成孩子言行不一,而且也給學校和社會教育增加了相當大的難度。
  4.“包辦代替”。使青少年缺乏獨立生存的意識
  由于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是整個家庭的核心,家庭的所有成員都為他們服務,為了讓他們能夠吃好、穿好、學習好,大多數父母在生活、學習上實行“全包全替”,使孩子們從小到大都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甚至有的孩子從小到大沒有做過一次家務,自己沒有獨立完成一件事情,導致孩子事事依賴父母,對父母、長輩缺少關愛之心,遇到事情沒有主張,經受不起挫折和失敗,獨立生存的能力較差。
  
  三、優化家庭環境,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場所,家庭教育在人生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家庭教育的質量如何直接關系到青少年社會化的完成。針對以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對策:
  1.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樹立科學的教育觀
  未來社會充滿競爭和挑戰,一個人要想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不僅需要有一定的知識能力,而且還需要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和強壯的身體等。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我們要培養孩子的全面發展。首先,要培養孩子優良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質。一個人不管他怎樣聰明,擁有多高的學歷,但是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是不會成為社會棟梁的。父母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首先就要教育孩子遵守社會公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教育孩子要有自尊心、自信心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

度,教育孩子要懂得關愛他人等,只有這樣才能為以后健康地走上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要樹立正確的成才觀。作為家長要明確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并不是只有考上大學才能算是人才,一個人只要有健全的人格,學會用腦,就一定對社會有用。所以家長要尊重孩子自身發展,不要想當然地設計孩子的未來,盲目確定孩子的成才目標,這樣反而欲速不達,事與愿違。
  2.創設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
  一個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可以緩解青少年學習的壓力,提高青少年學習的熱情,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展。怎樣創設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呢?首先,要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之間要相互尊重、相互謙讓、相互理解、相互關心,遇到問題盡量采用民主的方法來解決。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有不同的意見,家長最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發生沖突,而是盡可能保持一致,孩子不在場時父母再進行觀點上的互相協商。同時更不能夠把工作中的壓力和不愉快帶到家庭中來,甚至發泄到孩子身上,這樣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影響其心理健康發展。其次,家長要提高自身的素質,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改掉不良行為,從各個方面來完善自己,為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再次,尊重孩子意見,建立平等和諧的家庭人際關系。隨著身心的發展,青少年有較強的獨立意識,對許多事情,他們都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個時候家長不能利用自己的權威性去否定他,而是要尊重他們和他們的一些看法,平等地與之進行交流,允許他們發表自己的觀點,對正確的觀點給予肯定,錯誤的觀點及時耐心地糾正,在平等、民主、親切的氛圍中實施家庭教育。
  3.重視青少年生活技能的培養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具有較強的生存能力已成為個體適應社會生活、贏得競爭的必要手段。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有必要對孩子實行磨難和挫折教育,如一家人出去游玩的時候,有意地創設一個情境,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面臨的困難,以增強他們的生存能力。同時,家長要放開手讓孩子獨立地完成一些事情,要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和社會實踐,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這樣既能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又能夠提高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為走向社會做準備。
  4.構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的教育體系
  在一個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在家庭中,孩子們習得良好的行為規范,擁有健康的心理,習得基本的生活技能,為學校教育提供重要的前提和補充。學校教育則是家庭教育的延續,學校教育通過對孩子進行正規系統的知識和思想品德等課程的傳授,為家庭教育提供了知識條件和基礎。因此,要加強家校之間的聯系,一方面學校要把學生品德發展以及學習情況,及時告知家長,并根據學校工作重點確立家庭教育任務,互相彌補不足。另一方面家長也要把孩子的有關情況反饋給學校,經常與老師聯系,相互協作,使孩子能朝正確的方向發展。
  同時,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延伸和發展,具有很強的滲透性和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它像一位無形的老師,一方面給孩子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形式多樣的活動場所,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帶來一些不利影響,如金錢至上、暴力傾向、黃色網站等。因此,我們首先要營造一個文明向上的、和諧的社會環境,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社會保障。其次父母要充分利用社會的積極因素,引導孩子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及時清理孩子在社會中受到的不良影響,教會孩子明辨是非、善惡和美丑,使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互銜接,形成社會化、開放性的教育格局。
  [責任編輯:周志華]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24872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