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劉愛芳 仲 兵
摘 要:在人才市場上,一方面是大量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另一方面是許多企業找不到合適的技術人才。為了有效解決這對特殊的供需矛盾,需從分析高校畢業生專業結構出發,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社會急需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畢業生專業結構;高等職業教育;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25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06)12―0061―02
據《南京晨報》今年8月17日報道:在南京交通技師學院8月16日舉辦的“預就業”雙向選擇會上,朗馳、躍進、依維柯、大件等70多家用人單位提供了800多個崗位,學校這屆學生卻只有400多個,差不多兩個崗位爭搶一個學生,不少才上完二年級的學生提前找到了“婆家”。而此前不久,中國青年報社調查中心與騰訊網新聞中心聯合開展了一項在校大學生調查(共有8777人參加)。結果顯示:34.7%的受訪者后悔上大學;51.5%的人認為學不到東西,學費高、工作難找;28%的受訪者表示,如果重新選擇,自己會“上個高職,學門手藝”。
就業市場的兩重天,讓人歡喜的同時也讓人憂。歡喜的是:在高等學校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日益凸顯的時候,高職院校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已逐漸形成核心競爭力,受歡迎程度不斷增強,就業率持續提高。憂的是:從總體上看,畢業生整體素質偏低,科技創新能力不高,技術型人才緊缺問題仍然十分突出?,F有技術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數是初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僅占4%。從制造業比較發達的沿海地區看,技術工人更是短缺,已成為制約產業升級的突出因素。在畢業生就業市場上,一方面是大量的大學畢業生不能及時找到工作;另一方面則是許多企業找不到合適人才,社會對各類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很大,近年來一直供不應求。如何解決供需矛盾,這需要社會、學校和學生等多方面努力,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社會急需的應用型人才。
一、轉變思想觀念,加大資金投入
由于受傳統觀念影響,社會上普遍重視高等教育,鄙薄職業教育,對職業教育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認識不到位,對職業教育投入嚴重不足。據測算,職業教育成本是同級普通教育成本的2.5倍,但現實卻是職業教育人均投入遠遠低于普通教育,資金短缺已嚴重影響職業教育發展。國務院決定,“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對職業教育投入100億元,重點用于支持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充實教學設備,資助貧困家庭學生接受職業教育。職業院校應積極主動參與地方經濟建設,與地方政府、企業加強聯系,采取“產學合作”、“定單培養”等多種辦學形式籌集資金,對學校辦學特色、就業情況和就業前景等向學生家長加強宣傳,增強家長對職業教育的信心。
要把學生培養成應用型人才,還要有一批高素質學生。家長和學生應改變對職業教育的看法,與其“念了四年本科,畢業找不到工作”,還不如面對現實“學門手藝”,做企業中的“高級藍領”。將“專轉本”招生從普通高校轉入本科高職院校,鼓勵優秀的??茖W生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繼續到本科高等職業院校學習和深造,成為應用性本科人才。企業中的許多優秀工人動手操作能力很強,但理論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他們的發展空間,也影響了企業做強做大,高等職業院校應加強和企業合作,定期為工人進行培訓,提升他們的理論水平和發展潛力。
二、建設應用型人才培養院校,建構和完善高等職業教育結構體系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主要由高專高職院校來完成。以前發展比較好的高專高職“升本”后不少已經向普通高等教育方向發展,現有的高專高職院校大多是由中專學校升格上來的。在這種狀況下,單靠現有的高職高專院校,難以勝任培養大批社會急需的應用型人才的艱巨任務。改變這種局面,建議采取以下相應措施:
首先,在現有高職院?;A上擇優重組,建設高職大校強校。只有實力強大的學校,才能產生內生機制,才能在社會競爭中取得優勝。充分利用現有高專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理念、課程設施體系、技術培訓實踐教學條件、師資具備理論與實踐雙重素質等資源優勢,將同一地區各類學校擇優進行整合,建成綜合性高職院校。也可以把同一類型的學校合并成一所大學校。同時,加強高職院校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充分發揮各個學校的優勢,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節約學校的發展成本,把節省下來的人力物力投入到薄弱領域。
其次,加強普通高等教育院校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市場定位。許多大學生不容易找到工作,是因為高等教育院校同一專業簡單重復設置,人才培養模式雷同,造成了大學畢業生結構性失業,極大地浪費了教育資源。政府部門應加強宏觀調控和引導,促進高等教育院校的分化:原來是職業教育“升本”上來的院校應立足于職業教育發展,一部分高等教育院校也應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向職業教育方向轉化。各高等院校要根據自身特點,找準市場定位,形成各自的辦學特色。
最后,促進民辦高等院校發展。民辦高等院校已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興力量。民辦院校多為投資性辦學,受利益的驅使,他們具有很強的市場敏感性和靈活性,能根據市場發展需求合理設置專業和課程,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政府部門應大力鼓勵和扶持民辦高等教育,增強職業教育領域的活力。
現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最高只有大專層次,建立應用型人才培養院校以后,應進一步建構和完善高等職業教育專科、本科、本科以上學歷層次的完整結構體系,以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對發展比較好的院校加大投入和宣傳,建立一批重點職業大學,打造職業教育領域的“清華”和“北大”。
三、建立高素質的“雙師型”師資隊伍,確定人才培養模式
職業教育由于其培養目標的特點,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名師出高徒”,學校以地位和高薪吸引國內外職業教育領域的名師、大師來任教,加強對本校教師培養,有計劃地選派有潛質的教師到大學、大企業學習和實踐,到國外做訪問學者;推行首席教師制和導師制,配以專門工作室和科研經費,組成技術團隊,進行技術攻關和創新;加強教師雙重素質培養,建立教師專業實踐能力考核體系和相應的高職教師職稱評定體系。
高等職業教育應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大量的大學畢業生不能及時找到工作,就是因為企業和高校之間存在錯位。高等職業院校在進行專業設置、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的決策時,既要突出教育的先導性和遠瞻性,緊密聯系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企業需求確定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目標,又要切實將人才的應用型落實到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內容、教學方式、人才培養模式和師資隊伍建設、實習基地建設、教材建設中去。聘請企業界專家和各用人單位參與,借鑒國外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理論和辦學形式,如德國的“雙元制”辦學形式,英國的“三明治”辦學形式等,全面提高高職教育質量。
四、樹立終身職業教育觀,提高綜合職業能力培養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變化,社會職業崗位的構成和內涵也發生了變化:技術含量不斷提高,對從業人員的知識、能力、素質都提出了新的標準和要求。社會、學校和個人理應樹立終身職業教育觀,把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結合起來,在學中做,在做中學。高等職業教育在加強對學生職業崗位操作能力培養的同時,還要加強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這其中,既包括“技能”,還包括職業道德、行為規范、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繼續學習能力、職業發展能力和實踐能力等。把對學生的就業教育和創業教育結合起來,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創業精神、創業能力和創業素質的新型創業人才。
責任編輯:戴群英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2770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