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馬鈴薯“3414”田間肥料效應試驗分析與總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通過馬鈴薯“3414”田間肥料效應試驗,獲得馬鈴薯最佳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時期、施肥方法。掌握各個施肥單元不同作物優化施肥數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構建馬鈴薯施肥模型,為馬鈴薯分區和肥料配方提供理論指導。
  關鍵詞:馬鈴薯;田間肥料效應;分析總結
  中圖分類號: S53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9.12.021
  1 試驗材料
  1.1肥料品種
  尿素(N46%)、過磷酸鈣(P2O512%)、硫酸鉀(K2O50%)
  1.2 作物品種
  富金。
  1.3前茬作物
  玉米。
  2 試驗設計和方法
  2.1 試驗地塊
  2018年,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龍井市進行試驗,龍井市位于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東麓。地理坐標:東經129°23′57.2〃,北緯42°46′4.0〃,地形從邊緣山地到中部盆地中心。龍井市屬于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冬冷夏熱,年平均氣溫為5.6℃,7月最熱,平均氣溫為21.2℃,1月最冷,平均氣溫為-13.4℃,年平均降雨量為549.3mm,屬于濕潤區。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29.1小時,無霜期平均為143d,試驗田塊地勢平坦、肥力均勻、排灌方便,不靠近村邊、路邊。試驗地土壤為草甸黑土,土壤速效氮209 PPM、速效磷38 PPM、速效鉀183 PPM。
  2.2 試驗設計
  本試驗采取“3414”試驗方案,以N、P、K三個因素為基礎,當地推薦施肥量為主建立4個施肥水平,0水平為不施肥,2水平為當地最佳施肥量的近似值,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共設14個處理,試驗小區面積為20m2。各處理設計,見表1。
  施肥水平:N-P2O5-K2O=70-40-140  (公斤/公頃)。
  施肥方法:每個小區的全部磷、鉀肥和氮肥一次性做基肥,生育后期不再追肥。
  試驗處理:設3次重復,隨機排列。
  3結果分析
  3.1生育性狀結果與分析(表2)
  由表2可知,在6月20日調查中,K因素的0~3水平上看,K1、K2、K3處理的株高比K0處理分別高1.4cm、2.9cm、2.1cm;主莖數和葉色表現不太明顯。在7月20日的調查中,株高分別高1.3cm、1.1cm、0.1cm;匍匐莖長度K因素的1~3水平比0水平略長,主莖數和葉色表現不明顯。
  結果表明:在N2P2上,株高和匍匐莖長度隨K肥的增施呈現規律性變化;主莖數和葉色表現不明顯;在各個施肥水平上,生育性狀無明顯差異。
  3.2馬鈴薯物候期調查分析
  各處理在現蕾期、開花期和成熟期時間上略有差異,除處理1、處理2、處理4、處理8外,各處理的現蕾期、開花期和成熟期集中在6月14日、6月21日和8月13日,無肥區的現蕾期、開花期、成熟期最晚,晚2天開花、成熟;除無肥區外,N、P、K分別在0水平處理2、4、8的現蕾期、開花期和成熟期比各處理晚1~2天。N肥、P肥、K肥均對馬鈴薯的現蕾期、開花期和成熟期產生影響(見表3)。
  3.3產量構成因素、投產比的分析
  3.3.1對小區產量構成因素分析(見表4) 在N2P2上,K因素0~3水平的小區產量K1、K2、K3處理比K0處理多2.25kg、2.95kg、5.04kg;增產率分別比空白對照高16.3%、17.3%、20.4%。在N2K2上,P因素0~3水平的小區產量P1、P2、P3處理比P0處理多1.63kg、8.32kg、0.67kg;增產率分別比空白對照高7.6%、17.3%、6.2%。在P2K2上,N因素0~3水平的小區產量N1、N2、N3處理比N0處理多2.82kg、5.83kg、5.44kg;增產率分別比空白對照高13.0%、17.3%、16.7%。
  由此可見,在N2P2上,隨K肥的增施各產量構成因素隨之遞增;在N2K2上,隨P肥增施各產量構成因素先遞增后減少;在P2K2上,隨N肥增施各產量構成因素先遞增后平緩的趨勢。
  3.3.2 對小區產量做方差分析(見表5) 方差分析表明,在P2K2上,N因素各處理中,處理2(N0P2K2)與處理3(N1P2K2)差異性不顯著,處理2(N0P2K2)與處理6(N2P2K2)、處理11(N3P2K2)之間有顯著性差異;在N2P2上,K因素各處理中,處理8(N2P2K0)分別與處理11(N2P2K2)、處理10(N2P2K3)之間有顯著性差異,處理8與處理10之間有極顯著性差異;在N2K2上,P因素各處理中,處理4(N2P0K2)、處理5(N2P1K2)、處理6(N2P2K2)與處理7(N2P3K2)之間有極顯著性差異,處理4分別與處理5、6之間差異性不顯著。
  3.3.3對處理進行經濟效益分析(見表6) 在P2K2上,N因素各處理之間經濟效益的影響隨N的增加而增加,最后趨于平緩。在N2K2上,隨P肥增施經濟效益先增加后降低,P因素0~3水平上隨P的增施,產投比例系數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在N2P2上,K因素各處理之間隨K肥增施,經濟效益呈依次增加的趨勢,但產投比例系數依次降低,在K因素0~3水平上的產投比分別為8.5∶1、7.0∶1、5.6∶1和5.2∶1,經分析,K肥的單價成本高,雖然增產,卻增加成本,但經濟效益也隨之增高,表明K肥的增施對于馬鈴薯的增產有顯著影響,起到重要的作用。
  3.3.4 對處理進行回歸分析(見表7) 利用“3414”回歸方程計算得出,氮肥最佳施肥量為22.73公斤/公頃,比理論推薦量少47.27公斤;磷肥最佳施肥量16.79公斤/公頃,比理論推薦量少23.21公斤;鉀肥最佳施肥量169.11公斤/公頃,比理論推薦量多29.11公斤,最佳施肥量對應的公頃產量是37889.42公斤/公頃。
  4 結論
  N肥的增施對馬鈴薯增產、增效有一定的增加。P肥的增施對馬鈴薯產量增加不顯著。K肥的合理配施可顯著增加馬鈴薯的產量,但產投比隨之降低。在馬鈴薯增產、增效的同時,也要進行綜合考慮,為避免K肥浪費,慎重分析K肥的成本投放量,所以,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環境條件,以及天氣狀況合理施肥。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0614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