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城市高學歷人口的空間集聚與分布差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利用全國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借助相關性回歸、高學歷人口空間分布格局圖以及變異指數、隔離指數、區位商等指標來測算全國不同區域的高學歷人口集聚情況空間分布差異,對區域高學歷人口的分布平衡情況以及高學歷人群與其他人群居住隔離情況進行了綜合分析。
  【關鍵詞】高學歷人口 集聚 空間分布
  一、經濟發展水平與高學歷人口數量關系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高等教育人口的空間集聚應該存在著正的外部性,由于知識的溢出效應,高學歷人口的空間集聚會促進地區規模經濟產生,同時為了獲得知識共享和外部經濟,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也吸引著高學歷人口集聚。本文選取2010年各省GDP代表經濟發展水平和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口數代表高學歷人口。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兩個變量之間有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相關性的系數為0.86,并且在1%的水平下顯著,結果說明高學歷人口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有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聚集著較多高學歷人口。
  二、高學歷人口數量分布特征
  高學歷人口在不同地區的分布也有很大差別。圖1是2010年全國各地級市高學歷人口數量分布圖,其高學歷人口分布明顯呈現東高西低特征。2010年357個數據點中,中間值為59488人,高學歷人口在一萬以下的只有21個城市,大部分城市的人口分布在一萬到十萬之間,高學歷人口數量超過50萬的城市有21個。其中高學歷人口數量超過100萬的城市有8個,由低至高排序分別為:重慶、成都、天津、南京、廣州、武漢、上海和北京,其中北京的高學歷人口為3799828人。并且高學歷人口分布具有明顯的沿海分布特征,各個沿海城市以及各省會城市聚集著較多數量的高學歷人口。
  綜上,我國高學歷人口分布總體呈現東多西少,沿海多于內陸的特征,且大都聚集在大城市,尤其是省會城市。我國高學歷人口的空間分布還很不均衡,西部和內陸地區高學歷人口匱乏,不利于其經濟發展;同時高學歷人口的這種聚集趨勢也和我們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收入差距大關系密切。
  三、高學歷人口空間集聚和分布差異
  中國高學歷人口的空間分布十分不均衡,并且各區域之間高學歷人口集聚程度存在較大差異。本文選取了變異系數和隔離指數3個指標來研究高學歷人口的分布情況。
  從表2中數據可以看出,西部地區變異系數明顯高于全國,高學歷人口離散程度較大,分布不平衡;中部地區變異系數最小,高學歷人口分布比較均衡。2010年相比于2000年來看,全國以及各個地區的變異系數都有所降低,高學歷人口的分布離散程度減小,地區高學歷人口平衡程度增加。
  在全國范圍內,隔離指數從0.2下降至0.17,說明我國高學歷人口與非高學歷人口之間在空間上的隔離程度在下降,并且東、中、西部也呈現同樣的下降趨勢。東部地區的隔離指數要高于全國水平,中西部地區隔離指數低于全國水平,高學歷人口與低學歷人口隔離程度很小。
  東部地區2000年和2010年的人口區位商均大于1,東部地區全國高學歷人口區位商最高,最低的是西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區位商值均小于0.85。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東部地區的高學歷人口空間集聚程度較高,中西部地區高學歷人口的空間集聚程度較低,但相比于2000年的數據,2010年中東部地區的高學歷人口區位商有所下降,西部地區提高,說明中東部地區2010年高學歷人口集聚程度略有降低,西部地區高學歷人口集聚程度增強。
  四、主要結論
  本篇文章主要有以下幾點結論:
  第一,高學歷人口與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有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高等教育人口的空間集聚應該存在著正的外部性,高學歷人口的空間集聚應該會促進地區規模經濟的產生,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也吸引著高學歷人口的集聚。
  第二,我國的高學歷人口分布十分不均衡;總體呈現東部多于西部,沿海多于內陸的特征,并且高學歷人口大都聚集在大城市。
  第三,西部地區各城市的高學歷人口離散程度較大,分布不平衡;中部地區高學歷人口分布最為均衡。相比2000年,2010年全國各地區高學歷人口分布離散程度減小,地區高學歷人口平衡程度增加。
  第四,我國高學歷人口與非高學歷人口在空間上的隔離程度均呈現下降趨勢。東部地區的高學歷人口隔離程度要高于全國水平,中西部地區隔離指數低于全國水平,高學歷人口與低學歷人口隔離程度很小。
  作者簡介:李彤(1993),女,漢族,學歷:碩士,籍貫:山東煙臺,單位: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2721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