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意義重大而深遠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2019年5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根本目的是重塑新型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促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意味著,當前在我國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既有現實而深刻的時代背景,又有重要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第一,城鄉融合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內在要求。從農業轉移人口看,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在城鎮和農村流動,是我國現階段乃至相當長歷史時期都會存在的現象?,F在有2億多農民工和其他人員在城鎮常住,應該盡量把他們穩定下來。如果長期處于不穩定狀態,不僅潛在消費需求難以釋放、城鄉雙重占地問題很難解決,還會帶來大量社會矛盾風險。對已經在城鎮就業但就業不穩定、難以適應城鎮要求或不愿落戶的人口,要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使他們在經濟周期擴張、城鎮對簡單勞動需求擴大時可以在城市就業,而在經濟周期收縮、城鎮對勞動力需求減少時可以有序回流農村。從農民看,不管城鎮化發展到什么程度,農村人口還會是一個相當大的規模,即使城鎮化率達到70%,也還有4億左右的人口生活在農村。我們黨成立以后就一直把依靠農民、為億萬農民謀幸福作為重要使命,要牢記億萬農民對革命、建設、改革作出的巨大貢獻,把鄉村建設好,讓億萬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
第二,城鄉融合發展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選擇。從城鄉關系層面看,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要求我們更加重視鄉村。不少人認為,只要城鎮化搞好了,大量農民進城了,“三農”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一定要認識到,城鎮化是城鄉協調發展的過程,不能以農業萎縮、鄉村凋敝為代價,城鎮和鄉村是互促共進、共生共存的。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城鄉必須兼顧,必須使城市工作和鄉村工作、使工人和農民、使工業和農業緊密地聯系起來,決不可以丟掉鄉村、僅顧城市。鄧小平同志也講過,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很多城市確實很華麗很繁榮,但很多農村跟歐洲、日本、美國等相比差距還很大。如果一邊是越來越現代化的城市,一邊卻是越來越蕭條的鄉村,那也不能算是實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第三,城鄉融合發展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我國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時間;我們要后來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來,決定了必然是一個“并聯式”的過程,“四化”是疊加發展的。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我國鄉村的地位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大問題。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就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頭重頭在“三農”,必須向農村全面發展聚焦發力,推動農業農村農民與國家同步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基礎在“三農”,必須讓億萬農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趕上來,讓美麗鄉村成為現代化強國的標志、美麗中國的底色。
第四,城鄉融合發展是拓展發展空間的強大動力。新的增長點在哪兒呢?就在我們身邊。我國城鄉發展不協調的矛盾依然比較突出,但差距也是潛力。從農村看,農村住房條件普遍改善,很多地方蓋起了富麗堂皇的小樓,但污水垃圾遍地,道路泥濘不堪,公共設施投資嚴重不足。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最大的潛力和后勁在農村。從城市看,高樓林立,大廣場、寬馬路氣勢恢宏,但設施老舊落后,城市管理不足,地下設施老化,棚戶區、城中村大量存在,都需更新改造。總之,這些潛在的需求如果能激發出來并拉動供給,就會成為新的增長點,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395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