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三大方言文化區經濟差距的時空演變特征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方言是文化的代表性特征,地方文化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山東省內有三大方言文化區域。從市域的視角,采用相對發展率測量山東省內三大方言文化區域的經濟發展差距狀況,并采取多維度分解的泰爾指數,表述出山東省三大方言區域的經濟差距,以及其貢獻率的時空演變特征。
關鍵詞:山東省;三大方言區域;區域經濟差距;相對發展率;泰爾指數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8-0011-04
山東省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經濟發展程度在我國的省份中長期處于第一梯隊。山東省經濟的趨進態勢是全國經濟增長的一個映照器。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關鍵時刻,山東省成為我國新舊動能轉換的“試驗田”。產業的升級轉換、地區經濟發展的平衡是山東省目前需要做好的兩門功課,其宗旨是使經濟在橫向區域上分布均勻,在縱向產業上不斷延伸。經濟在區域的橫截面上有不同的發展態勢,與區域文化息息相關。人力資本和企業家對地區經濟發展起了核心的動態作用,而文化環境的差異會導致人思想觀念的差異,思想文化的差異導致人民對待工作有不同的態度和想法,這對地區生產力產生較大的影響,進而文化影響到了地區的經濟發展。山東省是我國的文化源頭之一,是膠東、中原和冀魯三大文化圈的交融之地。山東省沿海與內陸經濟發展狀況有涇渭之分。山東省內沿海與內陸地區也存在較大的經濟差距,內陸地區也可分成兩塊,即以濟南、淄博、泰安為軸心的省會經濟帶和魯西南、魯西北地區的相對經濟發展遲緩地區。這種經濟發展狀態的分布恰好與山東省的膠東、冀魯、中原三大方言文化區分布不謀而合。方言是區域文化的代表性特征。本文特從方言文化的視角出發,將山東省劃分為三大區域,探討三大方言文化區域的經濟差距及其演變特征和狀況。
目前對區域經濟差距的研究,由于學者采用不同的觀察視角、不同的分析方法和不同的數據,得到了不同的經濟差距的時空演變研究。蒙莎莎、張曉青[1]運用動態面板數據模型、標準差、空間變差等分析了山東省2005—2015年縣域單元的空間格局演變特征和地域分異驅動機制,得到了山東省全局經濟空間集聚度增強、經濟增長極與低洼區兩級分化嚴重的結論。白全民、徐立平[2]運用空間計量分析方法研究,發現山東省經濟空間相關指數呈U型走勢,與縣域經濟差距呈顯著負相關關系。周腰華[3]采用中國1 000多個縣域單位樣本對全要素生產率進行解釋、分解和測度,通過空間計量和經典計量分析,從深維度對縣域經濟增長原因進行剖析。梁閣[4]以河南省各縣域為基礎,采取重心指數、耦合協調指數探討了縣域經濟發展與人口分布之間的耦合關系。劉靖宇[5]等利用泰爾指數,對1978—2005年間的中國區域經濟差距進行了測度和分解,考察中國區域經濟差距整體變動情況。魏后凱國[6]等對地區方面城鄉方面的收入差異進行了制度上和產業結構上的分析和政策方面的探討。楊開忠[7]等利用變差系數、加權系數等方法對各省市經濟發展水平變動情況進行了研究分析,以區域投資規模與區域投資效益為視角,探討其與經濟發展水平的聯動關系。
本文力圖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運用相對發展率和泰爾指數的方法,以山東省下轄的縣域為研究對象,采取2004—2016年的面板數據,深入研究20世紀90年代以來山東省內三大方言文化區域的經濟差距的特點以及變化趨勢。
一、區域單元劃分與測度指標選擇
本文基于縣域經濟的視角,對山東省三大方言區域的各縣域單位進行歸類劃分,把握各縣域單位的相通性、關聯性,以及各縣域在山東省經濟布局中的角色和分量,進而分析三大方言區域中的縣域經濟差距。
?。ㄒ唬﹨^域單元劃分
二、山東省三大方言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態勢的實證研究
本文采取2004—2016年的三大方言區域的人口數和地區生產總值,來評估區域經濟差距的時空演變的趨勢和特點。2004—2016年的地區生產總值(GDP)和人口數來源于各地域的地區統計年鑒和城市統計年鑒。本文將利用山東省三大方言區域縣域單位的數據來反映三大區域的相對發展率和泰爾指數。
?。ㄒ唬└骺h域單位經濟相對發展率差距的演變
通過計算我們可以得到山東省三大方言區域各市2004—2010年和2011—2016年實際人均GDP的相對發展率。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各單位經濟的相對發展率差距很大。山東省膠東方言區域的青島、煙臺、威海、濟南、東營五市下轄的縣域單位的相對發展率,明顯高于省內的平均水平。這些縣域單位的相對發展率始終大于1,表明這些經濟單位的實際的GDP增量高于全省的GDP增量。2010—2016年,沿海地區的青島市、威海市發展速度較快,濰坊市的相對發展率也達到了1的水平。相比之下,其他兩大方言區域很多單位地區的相對發展率顯著小于1。在這兩個時間段內,相對發展率變化較大的是淄博、臨沂、棗莊等區域,相對發展率后一個時間段比前一個時間段有較大幅度的降低,表明這幾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速度大幅度減緩,并且低于全省的實際GDP增量。
由此可知,自2010年起,山東省內部的相對發展率差距,相對于前一個時間段明顯變大,并且這種趨勢有明顯加快的跡象。
?。ǘ┨栰刂档难葑冓厔?
1.省內的各方言區域之間存在“俱樂部收斂”現象。從表2中可以看出,對于山東省膠東方言文化地區的泰爾熵值由2004年的0.040451逐漸下降到2016年的0.024366,呈現出明顯的“俱樂部收斂”現象。對于省內以濟南市為核心的冀魯方言文化區域,2004年其泰爾熵值為0.025933,2016年下降到0.005442,也呈現出明顯的“俱樂部收斂”現象。但是對于山東省中原方言文化區域,2004—2010年其泰爾熵值由0.008到0.013緩慢上升,2010—2016年其泰爾熵值達至峰值0.029877,這明顯與其他兩大方言文化區域之間的縣域經濟發展態勢來說是相異的。 對于山東省內方言文化區域內部的各縣域單位的經濟總體差距的變動態勢而言,2004年是經濟變動態勢最顯著的一年,其泰爾熵值達到0.031988;2004—2010年其泰爾熵值表現出一直降低的態勢;2010年,泰爾熵值表現出輕微上浮的波動態勢。從整體上看,山東省方言文化區域的縣域經濟差距態勢呈現出俱樂部內向收斂的現象。
2.山東省三大方言區域之間差距逐年拉大。從表 2 可以看出,2004—2007年,山東省三大方言區域之間的泰爾熵值在0.014—0.020區間內波動;2008—2012年,山東省方言文化區域之間的泰爾熵值在0.021—0.028之間波動;2012—2016 年,其泰爾熵值在0.029—0.038區間內波動。從這可以看出,山東省三大方言區域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存在加大的現象。從表2來看,山東省整體的泰爾熵值變動態勢與方言區域之間的泰爾熵值變動趨勢近似。2004—2016年的時間段內泰爾熵值依次為0.039—0.050—0.067,呈現緩慢爬坡上升的態勢,從泰爾熵值的變動趨勢來看,全省各縣域之間的經濟差距在近些年沒有縮小,反而呈現出反向擴大的趨勢。
3.局部差距對整體差距貢獻率的變動趨勢。從表3來看,山東省方言文化區域內部的經濟發展差距對全省整體差距的貢獻率由2004年的0.49減少到2011年的0.46, 2011—2016年方言文化區域內部的貢獻率卻始終保持在0.46左右,這種變動態勢持續降低,直至達到一種穩定狀態。相反來看,在表3中,由方言文化區域之間的經濟差距的變動態勢可知,在2004—2011年這一時間段內,方言文化區之間的經濟差距對全省經濟差距的影響呈現出越來越大的趨勢,一直到2016年貢獻率達到峰值65.89%。2011—2016年,其區域間差距的貢獻率保持在65左右,呈現出持續上升態勢,直至達到一個穩定狀態。從表3來分析,膠東方言區、冀魯方言區縣域單位經濟差距對全省整體差距的影響程度不斷在下降,膠東方言區貢獻率由2004年的0.19下降到2016年的0.17,冀魯方言區貢獻率由2010年的0.2下降到2016年的0.17,而中原方言區的貢獻率在0.07處不斷波動。膠東方言區、冀魯方言區對經濟差距的影響程度不斷降低,引起了兩地區內部的縣域經濟差距存在“俱樂部收斂”。
三、結論
本文首先運用山東省17個地級市的縣域單位2004—2016年的面板數據計算了山東省各縣域單位經濟的相對發展率,得出從2010年開始山東省的各縣域單位之間不平衡發展的程度呈現出不斷強化的趨勢,同時各文化區域縣域經濟之間的相對發展率差別程度較大。本文還通過分析山東省三大方言區域泰爾熵值,得到了山東省方言文化區域經濟發展態勢差距的演變趨勢狀況,即山東省方言文化區域的內部經濟發展差距存有“俱樂部收斂”的現象,并且方言文化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每年都在擴大。從局部經濟發展差距對整體方面的影響上看,膠東方言區、冀魯方言區的經濟內部的差距對全省經濟總體差距的影響不斷減小,而中原方言區的經濟內部的差距對山東省經濟整體差距的貢獻率呈波動特征。方言文化區域之間的差距從2004年以來對全省經濟發展整體差距的影響程度越來越大,是造成區域經濟差距越來越大的原因。歸而言之,是由于隨著生產力的不斷解放,生產關系得到不斷重組。區域文化是區域上層建筑之一,與區域生產關系相互作用,通過作用機制而影響到了生產力。山東省三大方言文化區域下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工作生活的節奏,以及對商業模式都對經濟的發展態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進而在全省時空范圍內表現出了不同的經濟發展趨勢特征。
參考文獻:
[1] 蒙莎莎,張曉青.山東省縣域經濟空間格局演變及驅動機制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7,(6):13-26.
[2] 白全民,徐立平,襲著燕.山東省縣域經濟空間格局演進及其動態影響機制[J].經濟管理評論,2013,(3):143-148.
[3] 周腰華.中國縣域經濟增長差異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16.
[4] 梁閣.河南省縣域人口—經濟關聯耦合的空間格局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6.
[5] 劉靖宇,張憲平.中國區域經濟差距的測度與分解[J].華東經濟管理,2007,(5):23-25.
[6] 魏后凱,劉楷.中國地區發展:經濟增長、制度變遷與地區差異[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
[7] 楊開忠.中國區域經濟差異變動研究[J].經濟研究,1994,(12):28-3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534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