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校教育成本控制與預算管理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教育成本控制是高校預算管理的核心。而預算管理作為一種成本管理手段,在高校教育成本控制過程中起著貫穿始終的作用。文章通過對M大學近五年教育成本及預算成本情況的對比分析,揭示高校在教育成本預算控制管理方面的問題,提出相應解決措施,以促進高校優化資源配置,降低教育成本,提高辦學質量和綜合實力。
  【關鍵詞】  高校教育;成本控制;預算管理
  【中圖分類號】  F2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5812(2019)05-0085-03
  高校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如何提高高校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將教育成本的能量轉化為促進教育質量提升的動力。成本是對象化的費用,不僅是衡量高校內部成本管理的績效尺度,也是支持教育質量的價值犧牲。預算是行為計劃的量化,具有協調資源配置,控制成本支出的作用,尤其是在教育資源相對緊缺的情況下,運用預算管理作為資源合理配置的工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教育成本控制是高校預算管理的核心
  資源約束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高校教育成本控制就是要將高校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用。而一切有意義的控制方法首先就是計劃工作的方法,預算不僅是高校經濟的中樞神經,也是計劃的一種方法。同時教育成本控制也是高校預算管理的核心。
  “支出”與“成本”,雖然都是用于資源耗費價值的描述,但支出強調的是資金使用和收入之間的平衡性,而成本強調的是資產的使用效率及效益性。兩者通過預算達成某種平衡,在于提高整體資源的使用效率,更好地實現在“收支平衡”原則下的質量與規模、成本與效益的高校發展戰略。成本控制的基礎是支出預算。預算控制就是指通過預算的編制、執行分析等環節,實現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過程的成本費用管理。
  高校教育成本是分擔價值補償的尺度,預算支出是實現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根據“利益獲得”和“支付能力”的原則,高校教育成本應由國家、社會和學生共同承擔。我國以法定形式固化,并明確提出學費占教育成本比例為25%,且集中定價權由省級政府屬地化管理。如果通過會計核算能夠獲得實際的成本數據,不僅可以驗證收費標準的合規性,還可以根據物價水平,建立起柔性的“成本-學費”定價機制,并為財政預算的“補償標準”提供可控性的依據,這有利于保障教育成本對教育質量支持的良性循環。
  二、高校教育成本預算控制管理情況分析——以M大學為例
  M大學是一所省屬普通本科醫學院校,近年來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以提升辦學質量為主要任務,努力創辦一所高水平特色應用型醫科大學。隨著學校辦學規模的擴大,M大學各項支出隨之增大,從而導致教育成本也不斷增加。M大學近五年的教育成本及預算成本情況分析見表1和下頁圖1(單位:萬元)。
  首先,由表1可見,M大學近五年來的人員成本(包括工資福利和對個人和家庭補助)占總成本的百分比分別為28.25%、27.96%、40.74%、46.97%、50.51%,呈逐年遞增的狀態,2017年甚至超出了總支出的一半,這也導致用于教學和科研方面的資金逐年減少,這點對于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其次,由圖1可見,M大學歷年的教育成本基本持平且稍有增減,每年實際發生的教育成本都比預算估算的教育成本高出很多。產生這種差距的原因主要有:教職工人事聘用制度改革、工資標準調整、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學生助學金政策變化、新增基本建設工程、購置急需的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等。因此,在編制高校預算時應充分考慮到這些不確定因素,合理使用成本核算方法,盡量準確地估算每年的教育成本,使預算管理的資源配置和決策導向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另外,高校在進行成本預算控制管理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地區性差異這方面的因素。我國高校生均成本地區分布不均,沿海地區較高,中西部地區較低,而且教育水平較低的地區高校教育成本較低,教育水平較高地區高校生均成本差異較大,應是除教育水平外的其他因素引起了高校生均成本的差異。這一方面說明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一個地區的生均教育成本及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反映地區之間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以及高校資源管理效益的差異性。不同類型高校保持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動態平衡,符合投資最優選擇和投資調節原則。但出現教育收費仍然是“優質低價、低質高價”的基本格局,則不符合利益獲得的公平性原則。成本的重要功能是“價格發現”, 不同地域、不同級次、不同類型等方面的差異對高校教育成本的多少有著極大的影響。教育成本不清晰,質量與價格倒掛,難免會對收費的合理性提出質疑,而且不利于高校之間合理的競爭和健康的發展。
  三、加強高校教育成本預算控制管理措施
  (一)加強相關人員成本控制意識培養
  由于我國高等教育的屬性,政府財政撥款成為高校教育成本最主要的承擔方式,這就造成高校教職工、學生等相關人員成本控制意識薄弱的現象發生,阻礙了高校健康持續地發展,因此必須重視加強相關人員的成本控制意識培養,特別是高校財務管理人員,以使高校教育成本得到有效地控制。高??梢酝ㄟ^專題講座、比賽等方式來提高教職工和學生的成本控制意識。通過開展這些相關活動,在全校范圍內普及有效控制教育成本的重要性,讓廣大師生都充分掌握學校每年的成本總量、資源消耗總量等情況以及成本產生和增減變動的原因,形成并深化成本控制和資源節約理念。財務管理人員則應積極參加相關業務培訓,定期與專家進行交流,積累會計知識,提高專業技術和財務管理能力。另外,高校還應采取激勵與約束機制,完善績效考核制度,做到獎懲分明,約束全校師生節約教育與生活各個方面的資源,降低教育成本,從而促進高校各方面高效率的發展。
 ?。ǘ┱_應用教育成本控制管理方法
  高??蛇\用本量利分析方法、標準成本法、作業成本法、責任成本法等成本控制方法來控制教育成本。本量利分析方法是一種定量分析方法,在成本性態分析的基礎上,使用變動成本計算模式,研究高校在某固定時期內的成本、工作量和教學及管理成果之間的內在聯系,發掘這三者之間相互關聯變化的內在規律性,得出預測、決策、規劃和業績考評過程中的財務信息,為高校管理者提供有效的決策依據。在高校應用本量利分析方法主要適用于短期的培訓班、印刷和郵寄宣傳資料、通勤車選擇出售或租車或給予教職工交通補貼等方面。標準成本法是為了克服實際成本計算系統的缺陷而產生的方法,在運用該方法時需將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進行對比,揭示成本產生差異的原因,明確相關責任,并采取相應措施,有效地控制成本。高校的標準成本是培養一名合格大學生的標準支出,標準支出主要包括數量標準和開支標準。教職工標準人數,學生標準人數、房屋設備的配備標準、公用經費的定額標準等屬于數量標準。開支標準包括工資標準、費用標準等,如各層次專業技術人員、行政管理人員的平均工資和各項津貼等、學生獎助學金的平均標準、設備物資的政府采購價或市場價。作業成本法認為高校的全部教學及行政管理活動是由一系列相互關聯的作業組成的,高校在進行每一項作業都要耗費一定的資源,通過追蹤所有作業活動的動態情況,計量作業和成本對象,評價作業業績和資源利用效率。在使用該方法時,首先應設立資源庫、歸集資源庫價值;其次應確認主要作業、設立作業中心;接著確認資源動因、將匯集的各資源庫價值分配到各個作業中心;最后選擇作業動因、確定各作業成本的成本動因分配率,得出結果。責任成本法則是根據高校各部門的職責劃分為不同的責任單位,明確責任成本范疇,根據各中心的權、責、利關系編制責任預算,制定考核標準,跟蹤記錄信息,考核工作業績,得出責任報告。高校應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一種控制方法或綜合運用多種控制方法,降低教育成本、優化資源配置和資金支出結構,提高高校綜合實力,促進高??沙掷m發展。  ?。ㄈ┖侠磉x擇高校預算編制方法
  高校在編制預算時,可根據教育成本控制方法,合理預期各項目所需資金,同時根據各種預算編制方法的特點,選擇符合高校戰略發展目標的方法。預算編制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固定預算法是將預算期內能夠正常且可實現的某一固定工作量水平作為唯一基礎來編制預算的方法,該方法相對簡單、易理解;但該方法適應性和可比性較差,不能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容易造成資源的錯配和浪費。彈性預算法是在預算期內,以成本性態分析為基礎,依據工作量、成本和教學及管理成果之間的聯系以及可能的工作量來編制系列預算的方法,工作量較大,各個環節相對繁瑣;但該方法可以擴大預算的適用范圍,能夠計算出一定實際工作量的預算成本,因此能夠有助于預算執行的評價和考核。增量預算法是以基本成本費用水平為基礎,通過調整有關費用項目以及根據預算期內工作量水平、降低成本措施等情況而編制預算的方法。該方法具有編制簡單、省時省力的優點以及可能無法有效地控制無效費用的開支,造成預算的松弛及資源的浪費。零基預算法不考慮以往會計期間所發生的費用和成本,一切以零為基礎,根據高校發展的需要逐項審議預算期內各項費用的內容及開支標準,在綜合平衡的基礎上編制計劃和預算,費用項目和現行預算對其沒有限制和束縛,這樣有利于調動節約費用和降低成本的積極性,促進各方合理使用資金,保證管理者能夠審查到所有方面的因素,有效地創造一個高效精簡的組織;但是該方法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管理者也會傾向于將所有的資源都分配出去,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定期預算法以固定的會計期間為預算期,且與會計期間相對應,便于實際數與預算數相對比,有利于分析和評價預算執行情況,但該方法也會造成一些短期行為的出現。滾動預算法的預算期與會計期間不一致,二者相互脫離,在預算執行的過程中需不斷補充預算,逐期向后滾動,但預算期始終保持在一個固定的長度,一般為12個月,該方法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對預算加以調整和修訂,具有較強的適應性,有利于發揮預算的指導和控制作用,但同時這種預算編制方法的工作量也相對較大。
 ?。ㄋ模┩晟葡嚓P成本管理制度
  首先,完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人力成本是高校教育成本中占比比較大的部分。高校在引進人才方面應主要以專職教師為主,提高師生比例,通過合理的考核標準,減少不必要的機構和人員,優化教職工結構,提高辦學質量。其次,完善教育成本控制激勵制度。激勵制度可以提高高校教師、管理人員、學生等相關人員的成本控制意識。將成本控制的結果與教職工和學生的切身利益聯系起來,有利于提高相關人員的責任感,同時也提高了對教育成本控制工作的認同感。另一方面對于浪費資源的行為也應采取一些約束措施,對違反者進行處罰,以警視全校師生節約成本、提高成本控制意識。再次,完善高校內部控制制度。高校應根據內部控制目標,結合風險應對策略,綜合運用控制措施,對各項教育和行政活動事項實施有效地控制。高校內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不相容職務相分離控制、授權審批控制、會計系統控制、資產保護控制、預算控制、績效考核控制等內容。高校管理者應針對這些內容進行單位層面和業務層面的控制,確定相應的風險控制點和關鍵環節,提高高校教育活動的運轉效率。另外,還需完善成本控制監督制度,及時發現問題、控制成本;細化成本管理制度的內容,例如針對差旅費、科研費、水電費等方面制定詳細的成本控制范圍和量化指標。J
  【主要參考文獻】
  [ 1 ] 彭久麒.我國教育成本研究的理論困境[J].教育財會研究,2010,21(6):9-13.
  [ 2 ] 鐘沖.我國高校生均成本地區差異的空間分布實證探析[J].教育財會研究,2012,23(4):15-20.
  [ 3 ] 王朋.基于作業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計量研究[J].會計之友,2015,(5):82-86.
  [ 4 ] 劉馨陽.我國高校教育成本控制問題探析[J].高校發展研究,2016,(2):25-27.
  [ 5 ] 何剛亮.作業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探索和研究[J].高教論壇,2016,(6):3-5.
  [ 6 ] 戴琛煌.對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間接費用分配問題的研究[J].教育財會研究,2017,(2):36-38.
  [ 7 ] 趙方亮.基于教育成本視角下的高校收費機制研究[J].商業經濟,2017,(3):176-178.
  [ 8 ] 曹明閣.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問題研究[J].商業經濟,2018,(5):182-183.
  [ 9 ] 劉曉薩.作業成本法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J].商業會計,2016,(10):95-96.
  【作者簡介】
  劉千,女,碩士學位,牡丹江醫學院,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5721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