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與會計學收益觀念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從經濟學收益對會計學收益的影響出發,分析了會計學收益與經濟學收益的差異,并對經濟學收益與會計學收益的發展趨勢進行了說明。由此,為經濟與會計學收益的理論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經濟學收益 會計學收益 差異
一、經濟學收益觀念的發展對會計學收益觀念的影響
經濟學收益在18世紀是被看作收入與維持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所必須的費用之間的差額。亞當·斯密的商品在所有者更換之前不產生利潤的學說便是證明。
到了20世紀初,歐文·費雪(Irving Fisher)對收益概念作了進一步闡述,提出一種新的收益概念。他認為,經濟學的收益具有三方面含義:
?。?)精神收益(psychical income),指人的心理需要的滿足程度;
?。?)實際收益(real income),指一定期間內經濟財富的增加,或一定時期內服務的增加;
?。?)貨幣收益(money income),指經濟資源貨幣價格的增加。
其中:精神收益因主觀性太強而無法計量,貨幣收益則因不考慮幣值變化的靜態概念而容易計量。因此,經濟學家側重于研究實際收益,即“在保持企業在特定會計期間的期初和期末的經營能力的前提下,可以分配給所有者的財富總量”。
由此可見,經濟收益同“保持同等富裕程度”的解釋是密不可分的。會計上,人們為“保持同等富裕程度”賦予了一個新的名詞——資本保全。會計學從中衍生出了多種不同的資本保全概念。
?。?)財務資本保全,主張所保全的應是名義貨幣所表示的資本,收益是只有在收入必須超過原始成本的轉移額時才能列報收益。這是會計學采用的資本保全概念。
?。?)不變購買力資本保全,主張所保全的是以不變購買力所表示的資本,收益是期末資本超過期初資本的部分,但期末和期初資本均以一般購買力來表示。
?。?)實物資本保全概念,即經營能力保全。在這一觀念下,如果企業能以其資產置換同一類型的資產或能保持生產固定數量商品或勞務的能力,則資本就得到了保全。因此,在這一概念下,以重置成本來計價。這也是經濟學所采用的資本保全概念。
二、會計學收益觀念與經濟學收益觀念的差異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會計學收益的確定要依據以下兩項原則:收益確定的實現原則和收益穩確定的穩健原則。
收益確認的實現原則,企業收益應劃分為營業收益和持產損益。營業收益的確定必須在商品或勞務銷售等關鍵性事件事項發生以后,而持產損益是指持有資產的已實現損益,因物價變動引起的未實現損益則不予確認。
收益確定的穩健原則,當企業某項經濟業務有多種會計方法可供選擇時,應選擇最不會高估收益的方法。
會計收益的產生基本上是收入和費用配比的結果,或者對該結果進行某些修正之后所得到。具體來講,會計收益是建立在各項會計基本假設之上,根據企業實際所發生的交易,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基礎、遵循配比原則、兼顧穩健性慣例進行計算而得到的單一的、確定的數字。
在經濟活動簡單的情況下,會計學收益實際上與經濟學收益是合二為一的,即運用簡單的會計程序計算的會計學收益能夠體現經濟實質和真實收益。
隨著經濟環境對傳統會計學中的可靠性原則和歷史成本的沖擊,會計學收益越來越偏離了它所體現的經濟實質。
會計學與經濟學在收益確認方法上最大的差異是:經濟學家面向未來,會計學家則更多回顧過去。經濟學家希望認識到通貨膨脹、持產利得、商譽提高以及它們價值變動所產生的影響。但是,會計人員還是不能完全地接受經濟學收益的概念。其原因在于:人們一方面關心會計數據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可靠性);另一方面又關心凈資產的正確計量(通貨膨脹、持產利得、商譽提高等都會對凈資產產生影響,即相關性)。其結果是收益實現原則的應用游離于這兩種情況之間。
三、會計學收益與經濟學收益觀念的發展趨勢
在過去的200年間,會計學的收益概念和經濟學的收益概念是朝著完全相反的方向發展的。會計學最初的收益是資產負債表所表現的資產計價的結果。因為在復式簿記產生之前,簿記主要反映的是資產而不是利潤,財產經管人記賬的目的是為了自己控制經營的資產。收益計量通常是資產計價的附屬物。
而現在的會計收益是用損益表上已實現銷售收入超過成本數額來表示的。因此,會計學收益的概念經歷了由資產負債表向損益表的過渡,即資產負債觀向收入費用觀的轉變。資產負債表表向損益表轉移的大的時代背景是“財富擁有觀”向“獲利能力觀”的轉變(即自由競爭向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
但是,現代經濟學家將收益定義為資產價值的增加。以資產負債觀為基礎的全面受益表被認為是對資產負債表的回歸。因此,經歷了由損益表向資產負債表的轉變,即收入費用觀轉向資產負債觀?,F代經濟學從損益表向資產負債表轉變的時代背景是壟斷資本主義社會后期,除壟斷以外其他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大。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62002.htm